《浮生六記》 作者: 沈復 領讀者:你不懂 領讀者說 今日將完成卷三坎坷記愁的閱讀 蕓消逝之后,葬于揚州西門外之金桂山郝家寶塔處,沈復自號梅逸,文中所說的和靖先生名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 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 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沈復回鄉,卻不想未曾見到父親的面,便被弟弟啟堂以其父怒氣未消為由打發回揚州,伴蕓之墓,賣畫度日。同樣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沈復身上重演,這一次散盡的是蕓扶柩回鄉的所有費用。 不久,沈父亦病,沈復猶猶豫豫,百般顧慮,最終未能見到父親最后一面,還來不及將悲痛哭訴而出,便被啟堂雇人扮作債主催得凈身出戶。 沈復一番義正言辭,看起來頗有氣魄,卻是使人感覺好似一時意氣。在青君的勸解下,夏家倆兄弟的勸阻下,終于沒有飄然出世,由此可見,遭受失家 、失業 、貧困 、喪妻 、喪父,受辱等一連串的打擊下,沈復對塵世已經再也沒有了掛念。 寄居寺院的時光雖說清貧,卻也清閑,整日與僧人作畫,充耳不聞窗外事,間暇竟也賺得一些微薄收入。生活總是給你意外,讓你認識到它更加殘忍的一面,即使分文家產未取,凈身出家,還要被已經占有所有財產的兄弟索要父親的安葬費,兄弟情誼何在? 親情何在?相較于啟堂的冷血無情,無兄弟之血親的夏揖山真真異性骨肉兄弟也。 此后沈復孑孑一身,顛沛流離,縱情于山水名勝,也許這才是適合沈復的人生,逢森夭折,沈復的孤苦人生,又添一份沉重,后得友人贈送小妾,重入春夢,不知夢醒幾何。 花落自會又花開,花開自有落花來,醒也遲,夢也遲,一朝風雨滿秋池,卻是一片疏雨輕煙。 沈復以飽含真情的筆墨,記錄了自己的悲哀喜樂,回顧自己匆匆此生,也許最美好的回憶,便是蕓娘了。卷三完。 今日討論: 問題一:面對啟堂為爭財產使計驅逐自己,沈復毅然決然放棄所有繼承權,甩門而去。面對此境況,你會怎樣做? 問題二:沈復的性格特點有哪些。 盤尼西林 從兩個人的坎坷,寫到了一家人的悲痛,喪妻,喪父,喪子,逐漸發現這是一部縮小版的清朝《活著》。 說實話,《浮生六記》簡要單一的敘述形式,我并不喜歡。就像是一個老人坐在身邊,和自己講述他這輩子的事,聽的仔細,說的明白,但卻看不到具體的畫面。 舍棄家產,我認為不是一件有骨氣的事。明知弟弟是小人之心,卻還要讓他掌管全家,這樣豈不是更會敗落?要是有骨氣,就停止悲傷,重拾自我,清了舊賬,擔負起長子的責任,贍養好母親,培育好兒子,修理好弟弟。這樣,蕓在天上,也會安心。 不要說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世上有簡單的事么?不去做,不去改變,就永遠無法停止悲劇。 當然,客觀的看,這就是一部文學作品,故事的人物就是這樣,他在經歷過極其美好與萬分痛苦之后,還是一如既往的清淡,也許,內心中有過很多波瀾,但他不會一下子變成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是只愿做一個與世無爭的浪子。 靜一明軒 沈復一直投親靠友,不曾有自己的工作事業,母親還指望他振興家業,那個年代的女人真是可悲,父親,丈夫,兒子,一切都要指望男人,如果自己的父親,丈夫,兒子都像沈復一般,這一生可是沒希望了。 不過沈復很幸運啊,有賢惠溫良的妻子,有肝膽相照的朋友,窘迫的生活仿佛一只都有人幫他打理,接濟他,最后還有友人贈送的小妾陪伴起居,照顧生活,也算安度一生吧!只可憐了蕓和蕓的兒子,都成了孤魂。 沈復又接納了小妾算是背叛辜負蕓嗎?難道是因為蕓的遺言? 從第一記看到現在,心情一路下跌,越來越不喜歡沈復其人了,覺得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擔負起自己作為丈夫,父親的責任,對于父母的愚孝也并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還被弟弟愚弄,自己有毫無解法,只能意氣用事,可悲可嘆! L 有群友在無語沈復的不為不爭不怒最后辜負了蕓娘的癡情。我覺得,這恰恰才是沈復。 環境、性格造就出的一個人,如果生途不遇到大變故大挫折并且沒有在大變化中墮落夭折才有可能會換了一個人的。寶玉的下場是什么?曹雪芹除了到死也沒完成紅樓?還能做什么!蕓娘死去,沈復不也一樣想隱世么? 不要高估了一個人的改變能力,特別是文人世界中的人。改變其實是很無力的,而且也不要用現代眼光看沈復,在沈復能力范圍內,沈復也在努力,蕓也很拼命,只是沒有突破固步,沒想到走出一條新路。 有放高利貸的租住在沈復書畫店的隔壁,高利貸者,也時不時請沈復畫畫寫字,沈復怎么就沒有看出來人家同樣是一種閑適呢。學之可否?答,道不同。 沈復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重情、義氣,清高、自以為是然無頭腦。這是文人典型氣質么?想象力豐富,感性思維,看這個世界都那么美好卻不顧及別人的世界與思維。 我想問下,你也許是陽光積極,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所以你也希望你的朋友也是如此,甚至把你的熱情你的直爽你的價值觀也加在朋友身上。有人說,不真誠那則友盡,這個真誠是建立在沈復式的一廂情愿中么? 從替別人擔保到負氣放棄家財,無一不是在自我世界的夢游。友情是一種對等的情誼,除非不沾染世俗,人也一直在改變。我的經驗,有經濟業務往來的友更穩固些,那種無條件付出與信任的閨蜜式友,可能還沒長大。 在沈復的文人圈子里,他的友人是很待見他的,因為他們那個圈子共同的價值觀。但論及金錢,友是謹慎的,甚至還有攜款不歸的,在沈復眼中天下人且可為友,弟弟畢竟是親骨肉,自己既然對家庭有愧,這"天下"就讓于他吧! 弟弟還吃死了沈復,丁是丁卯是卯,父親的喪葬費你哥哥還是要承擔的。沈復充滿自責并深以為然!這個理想主義者的近義詞就是個慫人,迂人!封建禮教其實只是工具啊,唯獨沈復一人中毒并毒發乎。人生己如此,且看他后半生的心路規跡。 a媛 蕓的香消玉殞也未能激起沈復的斗志,不思庇護兒女,僅聽心機啟唐一面之詞,便回到揚州潦倒度日,終日以淚洗面,不思進取,卻將寄希望于已經死了的蕓,保佑他得一館,度此殘年,等著父親原諒他讓他回家。真是怒其不爭啊! 三白對友人都是慷慨的,張禹失館,將自己的二十金棺材本都傾囊借之,還是老樣子,對未來沒有任何規劃,倘若能將精力放在自己堂上老母,膝下之子,逢森恐怕也不會早夭。 終也未能等到父親原諒他,等知道父親早已辭世,兄弟雇來人在靈堂討債,沈復負氣放棄爭奪家產,活脫脫一出宮斗劇,沈復根本不是對手,又懦弱的逃避現實,出走深山,還自以為清高! 逃避往往是最容易的,難道他就沒想過怎樣保全一雙兒女么?朋友都說她“父死母尚存,妻喪而子未立”飄然出世,于心何安?人家給他提供職位,他卻以兇喪未滿百日,兄等有老親在堂推脫,最后在寺中終日飲酒作樂,就是一個字,懶! 最后隨琢堂赴四川,又寄生于友人,只去做別人安排好的事情,對于子女不聞不問,直至逢森早夭。 令人氣憤的是,蕓娘和兒子逢森一死就笑納小妾,說是一入春夢不醒,為蕓娘心痛,曾與你想約來世再做夫妻的人轉身將你忘記,曾在你病床前發誓不續弦的男人轉身擁她人入懷!這些誓言是不是隨著蕓娘之死沒入黃土之中? 或許,我寧愿相信沈復是情癡,后來之人不過是為了混沌度日而已...... Beck 蕓去世后,沈復回家把死訊告訴家里人,一家人抱團痛苦,然后又回到無錫以賣畫度日。“常哭于蕓娘之墓”,說明了沈復的重情重義,且是真心的愛著蕓。不知現代的人們,有多少能做到沈復如此重情? 沈將身上僅有的20金借給友人,友人還是渺無音訊,再次證明了沈的豪爽、灑脫,屢次被騙還如此,真是讓人佩服,真心佩服,估計我是做不到的。 1804年3月,沈復接到青君書信得知父親病重,但他怕回去惹惱父親,猶豫不決,導致沒有及時回家見父親最后一面,回家守靈時,又覺得自己未盡人子之道,沒有臉面詢問家事,所以一直沉默,這里體現了沈的單純和善良。 后來沈入住禪寺中,啟堂又命逢森來索要喪事費用,沈復青囊與之,被揖山攔下,只給了10金。這里不得不說說啟堂,青君前文說,“祖父所遺房產,不下三四千金”,啟堂得到這么多財產,還讓哥哥來出喪葬費,真是沒有人性,冷血! 聯想到之前讓蕓擔保借錢不還;以父親不愿見沈,讓哥哥遠離父親,種種跡象表明,啟堂就是個人渣啊! 估計沈認為自己虧欠父親,未盡人子之義務,即使自己再窮,即使冷血的弟弟無理取鬧,也要彌補一次。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形,我認為沈這樣做無可厚非。 還好“傻人”有好命,善良的人終將得到善報,沈復的好哥們終于出場了,給錢的給錢,給找工作的找工作,沈的生計終于有了起色,在追隨發小“執如”的過程中,又順便游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這都是1805年左右的事情,這時候蕓已經去世2年了,可惜,這幫哥們怎么不早點出現呢?也許,老天爺就是個頑皮的小孩子,命運就是這樣喜歡捉弄人,誰也說不清楚。 1806年4月,沈得知兒子逢森夭亡,萬分悲痛,好友又贈給沈一個小妾,“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浮生若夢,紅塵擾擾,沈復從蕓的夢境中走出來,又進入到另一個浮生夢中,希望他能幸福的走過一生 ~~ 漫漫人生路,世間百態,又有多少人能夠看透呢? 編輯:靈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