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命題作文——“述而不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譯:轉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創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 孔子為什么強調“述而不作”?難道說是一種思想僵化,拘泥古人的表達嗎?關鍵要看“述”的什么,“作”的又是什么。 這里有一個對于傳統,對于歷史的認識和繼承發揚的問題。什么是傳統?是傳而統之所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共同認識和行為,是沉淀在歷史中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遺產。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首先應該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不是你想“作”就作,不想“作”就不作的。 歷史就是歷史,對于歷史的解讀可以因不同時代的客觀產生不同的解讀,但是,必須尊重歷史的客觀性。述而作,會造成曲解,是消費歷史,消費傳統文化;述而不作,是尊重。 我們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絕不是倡導回到周秦漢唐的時代,而是繼承圣賢精神,以此精神為指導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這才是孔子“述而不作”的真正價值。 書友精彩答卷 海山 朱熹集注:“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夫子因“信而好古”,所以“述而不作”。非常同意錢穆先生所說的,夫子其實是“述而又作”的。不成想,這種述而不作,造就了儒家經典傳承史上汗牛充棟的“傳”、“注”、“釋”和“訓詁”。個別聰明的人在注釋中夾帶私貨,則是“述而又作”。 夫子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在整理古代文獻的時候,其取舍之間自然就是“作”的表現,后世大儒皓首窮經,也都是在繼承、發揚乃至變革這種傳統文化。我們中華文明數千年文脈傳承不斷,也正是基于此。 但是,“述而不作”的弊端卻顯而易見,腐儒太多,以至于“離經叛道”成了大罪名,中國是沒有火燒異端的傳統,實在是因為異端邪說的土壤被夫子一句話都給鏟平了。 到底是“述”還是“作”,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中西方兩千多年的文化傳統就此分道揚鑣。 黑格爾說,西方哲學王國是一個廝殺的戰場,記得共讀《哲學家都做了些什么》這本書的時候,最深的印象是,每個哲學家都在試圖發現前人的漏洞,推翻他們的體系,再把先賢送進墳墓之后拍拍手說,終極真理在我這里。 一個是在肯定中前行,一個是在否定中前行,是耶非耶? Ting "述而不作"出自《論語·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初讀到這句話時,很不理解,為啥不創作呢,哲學家不都是要創新思想嗎?僅僅傳述別人的思想有什么意思呢,還能叫思想家嗎? 從事實上看,孔子修訂六經,也是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確實未嘗創作什么。即使他所作的《春秋》,也是歷史性著作,客觀敘述社會歷史,而不是思想上、哲學上的創作。 那么,孔子為什么述而不作? 在中國文化里面,至少在先秦時期,人們沒有為創作而創作,為標新立異而創作,而只是為社會之需而產生的哲學思想。在這方面,其他諸子也是如此。但是其他諸子好歹就自己的哲學思想有一些著述,而孔子除了與弟子對話的《論語》外,幾乎沒有特別創作。晚期也僅僅是注《周易》,寫作歷史性質的《春秋》。 孔子既然并無創作,那么,他的貢獻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最重要的貢獻是承接了“道統”的傳承。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里面提到,孔子就像面對一座巍巍大廈即將在大火中傾塌,奮起跳入火坑搶出了大廈的設計圖紙。這一比喻非常形象。 西方看起來是“作”大于“述”的,那是因為他們的哲學和宗教分家了,哲學變成了純理論的思辨,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思想范式,于是形成了一個個不同的哲學體系。而“道”是更進一步,超越概念背后的形式,直抵本質。因此西方的宗教體系還是延續了“述而不作”的傳統,因為他們更強調體征,這就抵達了中國哲學所謂的“道”。 除非是憑著天才的創造力而創作的詩人或者藝術家,偉大的智者或者哲學家,基本上都是延續了“述而不作” 的傳統。因為憑他們的慧眼看到了最根本的“道”早已有人述說,于是契入這條古道,只是針對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闡發而已。 曉 孔子真的只是述而不作嗎?我理解一方面是孔子謙遜的說法,孔子的言論和思想絕對不只是對前人思想的歸納和總結,孔子的“述”實際是在原有事實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個人的觀點,但是又不要“作”到面目全非。就好比一盆盆景,放在那里放任生長就只能是一堆植物,加入了儒家思想的修飾和整理才讓人賞心悅目。雖然孔子“作”春秋而不是“述”春秋,但是還是低調謙遜滴表示,“我們不生產文化,我們只是文化的搬運工”。在把自己的量變最小化后,孔子的“述”就成了一個廚房,雖然“述”的原材料還是茄子土豆大辣椒,卻“作”出了一盤地三鮮。 另一方面,“述而不作”有點類似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思想。萬事三思而后行,不是讓你搬過來就不管了,只是根據實際情況再加工,避免了因為不合時宜的過度操作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時代在變遷,人對文化的理解也不同,但是不要過分的去“作”,去推翻和批判一切,就像。。。相聲一樣,一味的創新一味的拋棄傳統,把幾百年的精華拋開了去創新,那么你“作”出來的東西可以是脫口秀可以是情景喜劇甚至是糟粕文化,唯獨不是相聲。 儒家思想自打被主流文化加了V,其實兩千年來也一直被各種文化和思潮“作”個沒完。被文化大咖們的解讀,被斷章取義的曲解,被拿來與佛家道家甚至是上帝等作比較,偶爾還要參雜不同時代特色的攻擊,只能說經典被“作”了兩千年還在,一方面有賴于儒學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儒家弟子們默默的述而不作,將思想完整的“述”到了今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孔子不求一分鐘的掌聲,后世子孫只要像我一樣低調的述而不作,不指手畫腳胡亂添油加醋我就安心了。 再一方面,孔子應該有很多超前的思想和愿望去“作”,但是他也知道思想的推行需要一個認同的過程,太過優秀的人往往是孤獨的,孔子知道有些思想還不健全,同時也不能讓大眾甚至是弟子們所接受,質變時機未到,量變任重道遠,步子太大了容易扯著蛋,經過反復思索之后,孔子決定深藏功與名,把自己的工作描繪成一個只“述”不“作”的“搬運工”,一個人默默的思考那些尚不完善且不能被接受的理論,很多太超前太“作”的思想甚至可能成為了他心中一生的秘密。 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滄海一粟只能隨波逐流,時運命決定很少人能趕上百年千年一遇的時代“作”的機會。但是所有偶然其實也是必然,你短暫的一生趕上了50年一遇的大水,60年一遇的危機,幾百年一遇的天象奇觀,“作”的基數太大,想不遇到其實也很難,至于是哪方面,是不是你想遇到的就難說了。既然我們都避不開時代的洪流,那么面對瞬息萬變的今天,“述”與“作”的取舍委實值得我們去深思一番。 貓小菲 “述而不作”的字面意思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然而,縱觀孔夫子傳奇的一生,他的“述而不作”是自謙,是對于傳統文化和歷史經驗的尊重和傳承,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機會接觸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論。他不僅對先賢的智慧作出了全面總結,更是繼往開來,提出了許多獨到而深刻的見解,生活中恍然大悟的成語和格言,許多來源于儒家的智慧。 也許是漢代“獨尊儒術”的緣故,至今很多人依然誤解孔子因循守舊、維護傳統,儒家思想沒有創新云云。如果孔子只是一個字面上“述而不作”的迂腐老頭,緣何其思想傳承千秋萬代,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呢? 相關文章 即日起,關注公眾號可獲得上月共讀書目電子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