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抓好學科建設年工作,打造本土學科、特色學科和品牌學科,增強市委黨校(包括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下同)辦學的學科支撐力和作用力,根據《黨校工作條例》要求和形勢任務發展需要,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通過1-2年的努力,爭取學科建設取得較大進展與突破。培育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并形成具有較高水平、年齡結構合理的學習型、創新型和精干型學術梯隊。完善和優化學科布局,加強薄弱學科建設,培育、生成和確立重點學科、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并逐步使之系統化、本土化和精品化,形成學科結構合理、研究方向明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體系,全面提升我校教學、科研、咨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要求
(一)學科建設要立足于培訓輪訓黨員干部的需要,努力建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主的理論性學科。
(二)學科建設要適應本地區“五位一體”建設的需要,努力建設以研究和回答本地區科學發展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的本土性學科。
(三)學科建設要滿足黨員干部學習培訓的需求,努力建設以貼近黨員干部思想、工作和社會生活實際的現實性學科。
(四)學科建設要根據廣大教研人員的特點和能力,努力建設以發揮教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和開發黨校比較優勢為主的適應性學科。
(五)學科建設要主動跟進對外合作辦學的需要,努力建設以體現區域特色和黨校特點為主的品牌性學科。
三、主要措施
學科建設是一項前瞻性、創造性和協同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必須從確立方向、隊伍建設、業務建設、體制機制和組織領導等方面進行加強和改進,在因情制宜、綜合配套、把握重點和凸顯特色上下功夫。
(一)確立學科發展方向
各教研室對學科建設進行具體分析和研究,根據現有基礎和優勢,對各相關專業進行科學定向,合理調整學科布局。根據教研人員的意向和能力,不斷生成學科專業。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及時開發學科專題。同時對每個教研人員進行學科定位,確定各相關處室和教研人員相對固定的學科發展方向。每個教研室應至少確立2個以上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的學科建設方向。學科主攻及發展方向應對促進本教研室學科建設及提升黨校教學、科研和咨政水平有較大的實際作用。(責任處室:各教研室,完成時限:今年5月底前)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堅持“人為本,師為先”的要求,按照“提高素質,改善結構,穩定骨干,培養后俊”的總體思路,加強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的培養、引進工作,努力建設一支學習型、研究型、服務型、創新型的人才隊伍。堅持老、中、青相結合原則,優化教研隊伍結構,依托重點學科、優勢學科,及時組建學科團隊。啟動重點培養對象的幫扶工程,每個教研室每年確定1名年輕教師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在進修、掛職鍛煉等方面優先考慮。每年選送2-3名骨干教師到高校進修培訓,選送2-3名年輕教師到基層掛職鍛煉,創造條件讓教師訪學交流。發揮教研室的作用,建立促進中青年教師成才成長的“傳幫帶”機制。引進有利于加強學科建設的急需人才和學術帶頭人,不斷強化和優化學科人才隊伍。強化人文關懷,切實關心教師待遇。(責任處室:組織處,協辦處室:教務處、各教研室,完成時限:每年5月底前)
(三)組織精品課評選和教學觀摩活動
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根據學科建設的自身規律和發展需要,實行教學專題帶動學科建設戰略。根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學科專業及教學需要,每半年制定一次課程規劃,鼓勵教研人員每年開發1-2個精品課題,強化課程選題的導向作用。在每年上半年組織開展全市黨校系統精品課評選,培育和生成一批具有黨校和地方特色的精品課程。在此基礎上,推選2-3項優秀精品課程參加全省黨校系統精品課比賽。積極開展教學觀摩交流活動,及時總結提高,力爭推出一批品牌課程和品牌教師。(責任處室:教務處、各教研室,完成時限:每年年底前)
(四)開展課題申報和科研活動
堅持以科研為基礎,鼓勵教研人員加強理論研究,積極申報國家、省、市課題。組織力量深入調查研究,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作,力爭在課題立項及各類調研成果評選中取得新的進展。其中,每年爭取各類科研立項35項以上,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成果70項以上,出版著作2部。每個教研室每年至少要有2個以上課題立項,每個教研人員每年至少參與1個課題調研。(責任處室:科研處、市情研究所,協辦處室:各教研室,完成時限:每年年底前)
(五)提升咨政水平
堅持以咨政強化學科建設,切實抓好咨政課題的立項與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教研人員的咨政能力和水平,推進教學科研咨政一體化。建立市情信息庫,提供市情信息咨詢服務。設立咨政課題指南,每年確定15個以上市情重點調研課題。其中,校級課題10-12項(上半年完成6項)、合作課題3-5項、問卷課題2-4項。鼓勵教研人員深入調查研究,推出精品力作。編發《泉州市情研究》7-8期,為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責任處室:市情研究所、科研處,協辦處室:教務處、各教研室,完成時限:每年年底前)
(六)搭建平臺載體
加強黨校各教研處室的自身建設,著力打造學科建設的骨干力量和學術團隊。整合有效資源,形成推進學科建設的合力。加強教學基地、掛靠學會和系統黨校的協同協作和職能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條件支持。加強與省內外有關單位和機構的合作,拓展學術交流和合作領域。圍繞學科建設編寫教材,建立與學科建設相適應的教材體系,組織編寫專題性、本土化教材。深入開展爭先創優活動,引導和激勵教研人員在學科建設上求作為、創特色、增實效、上水平。(責任處室:教務處、科研處,市情研究所、各教研室,完成時限:每年年底前)
(七)加大學科建設投入
加大學科建設經費投入,確保經費使用到位。探索設立學科建設資金,加大高層次科研和咨政成果的獎勵力度,資助各重點學科科研成果的發表和出版。加快圖書資料的擴容升檔,推進歷史文庫、理論文庫和地方文庫建設。建設現代電子圖書室,完善網絡圖書平臺。推進教研手段的現代化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技術條件支撐。(責任處室:總務處、圖書資料室、市情研究所,協辦處室:辦公室、各教研室,完成時限:2014年年底前)
(八)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學科建設工作小組,依托教務處,切實抓好學科建設的引導、組織和考評工作。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學科建設問題,做到常議常抓,推進學科建設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建立學科建設的評估驗收制度,落實好各處室工作責任制和教研人員崗位責任制,確保學科建設的人員落實和工作到位。著力完善教研獎懲激勵機制,提高學科建設在績效分配中的比重,調動和保護教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協同推進學科建設年各項活動。(責任處室:教務處,協辦處室:各處室,完成時限:2014年年底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