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覺得奇怪,孩子為什么會跟我們這么像?這個“像”不單指長相,還有言行舉止,比如發(fā)脾氣的方式。小時候,我每次跟爸媽吵架就忍不住跺腳。然后媽媽就會說:“真的跟你爸爸爺爺一個德行,生氣就跺腳!”回想也是,他們確實每次吵架都會氣的跺腳,我大概也是見多了然后學會的。 當你跟一個人相處久了,你真的會發(fā)現(xiàn)自己被同化了。比如說你的口音可能會被你的北方室友帶偏;比如說你跟另一半,從說話方式到長相越來越像;又比如說有些人本來不講臟話的,漸漸也是滿嘴親戚了。所以這些神奇的同化行為是如何發(fā)生的呢,為什么我們會去下意識地模仿別人? 其實啊,人類大腦中有一群神奇的神經(jīng)細胞,它們叫做鏡像神經(jīng)元。它們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為,使人們學會從簡單模仿到更復雜的模仿。它們感知著身體的動作、面部表情以及情緒,并讓大腦準備好重復它們所看到的。因此當你教孩子拍手時,他的鏡像神經(jīng)元會幫助他搞清楚如何模仿你。 同樣,當你生氣、興奮或焦慮時,他的“鏡像神經(jīng)元”就會“捕捉”你的情緒,并在他自己身上造成同樣的感受。不知你有沒看到過這樣的場景:當你眉頭緊鎖,整個臉拉下來,一臉嚴肅的樣子,你的孩子也是一臉沉重,眉毛皺著,嘴唇緊抿的樣子。他們是會通過觀察大人們在某種情緒時的行為,以及體驗別人這種情緒時如何對待自己來了解這種情緒的。 鏡像神經(jīng)元其實解釋了為什么說父母做一件事的表現(xiàn)比在教孩子時所說的話管用。我們做出的榜樣要比話語更加清晰。明智的父母和照料人會利用一個孩子想要模仿大人行為的愿望,向孩子示范所需要的技能,并歡迎孩子的參與和幫助。 如果你們夫妻之間產(chǎn)生矛盾,你們是大聲地吵架,摔東西,并對他黑著一張臉,你的孩子會學到什么呢?你會發(fā)現(xiàn)他以后在和你吵架的時候也是大聲吼叫和摔東西。 如果你告訴孩子要溫柔地對待動物,但他隨后就看見你因為小貓撓家具就生氣地將他丟到門外,你的孩子會學到什么呢?如果孩子看見你舒服地坐在公交車上,而你的旁邊站著一位上了年紀的乘客,他能學會同情嗎? 如果你在房間的另一頭大聲嚷嚷,告誡他和正在爭吵的姐妹“停止大喊大叫”,他能學會有禮貌地說話嗎?孩子會記住什么呢?你的話語還是你的行動?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父母給孩子作出的榜樣可能與他們想教給孩子的相反。 一旦孩子看到一個行為,大腦中的鏡像神經(jīng)元會立刻傳送信息。這意味著,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文雅、和善、體貼,那么,作為父母,你必須擁抱孩子而不是打孩子;你必須顯示出同情和安慰的行為,而不是不耐煩或懲罰;你必須傾聽,而不是憤怒地抨擊。最終你的技能會變成孩子的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