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是走對了關鍵的幾步,這幾步走對局面豁然開朗,前途一片陽光,這幾步走錯了,往往會萬劫不復。 歷史上走對的走錯的都很多,走錯的像曹植,像恭親王奕新,都是由于在考試中走神,沒領會考官的精神,最后落得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而像李世民和朱棣原本是沒有機會自己開一局的,在局中給他們的定位都是在主席臺下鼓掌投贊成票的,但是他們愣是憑著自己強悍的能力,扭轉敗局,自己重開了一盤游戲,自己做老大。 二 但是李世民和朱棣奪權的方式還是有所不同的。 李世民血腥的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李建成李元吉,然后事實上架空了老爹李淵。朱棣對老爹朱元璋可不敢來這一手,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小心翼翼的伺候著,生怕做錯一點什么,待到老朱一死,朱允炆上臺,朱棣才敢發動所謂的靖難之役,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奪權狂魔。 為什么李世民敢在老爹活著的時候動手逼供呢?一個原因是活不下去了。 在天下基本平定的時候,太子李建成已經開始著手對李世民的權力進行限制,把他手下的一些驕兵悍將分派到外地當官,這是架空李世民的節奏。 所以尉遲恭,長孫無忌,程咬金等人紛紛勸李世民及早動手除去太子。 李世民也是在刀山血海中歷練過的,對于眼前的形勢他比誰都明白,甚至他都知道如果建成登基,自己手下文臣武將也許不會受到太多責難,但是對他這個親弟弟,建成是不會手軟放過的。 歷次戰斗的經驗告訴李世民: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 而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李建成活著還是死去。 所以李世民其實沒有經過多少思想斗爭就下定決心,讓李建成死去,當然如果失敗也許是自己死。 于是有了生死懸于一線的玄武門之變。 宣武門之變前,大約李世民沒有想李淵會怎么想,玄武門之變以后李淵只剩下李世民這一個兒子了,而且京畿之地所有的要職都被李世民的人把控了,所有李世民不會在乎李淵怎么想。 三 朱棣和李世民不同,他沒大明的中樞南京城,他駐守北京,抵御蒙古,離南京十萬八千里。 理論上皇位離他也有十萬八千里。 大唐的江山幾乎一多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很多將領都是李世民提拔起來的,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還是有底氣的。 但是朱棣則不行,大明江山是他老爹朱元璋一手一腳打下來的,朱棣在這期間沒有出過力,他進入大明軍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爹是朱元璋。 所以他爹活著的時候朱棣是不敢發奪權的,老朱分分鐘把他弄死。 只有朱元璋死了,太子朱標也更早的死了,朱棣才找到個理由和自己的侄子朱允炆開戰。 這個理由還是朱元璋事先為他制定好的,那就是皇帝身邊如果有奸臣,親王可以起兵清君側。 朱允炆上臺著急消藩,這就給朱棣很好的借口,太祖皇帝尸骨未寒,你黃子澄齊泰就悍然要消藩,還逼死了太祖的皇子朱柏,這不就是奸臣嗎。 其實此時朱棣不反抗很可能就像朱柏一樣被逼死,當時他身邊能調動的親兵只有800余人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秋。 所以朱棣不論從自己的處境還是從所謂的大義著眼,都覺得自己必須出兵,而朱允炆得罪透了的一眾藩王都或明或暗的支持朱棣的靖難行動,就這樣朱棣九死一生才完成了這次奪權。 四 相比于李世民殺死建成元吉就基本完成了奪權大任,朱棣的靖難要困難的多。 他面對的是實力不輸于自己的建文帝,建文帝身邊牛人很多,像差點就刺死朱棣的平安,像把濟南守得鐵桶一樣的鐵鉉,像屢敗朱棣的盛庸等人。 朱棣成了整個封建王朝清君側幾乎唯一成功的人,不能不說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但是不管李世民還是朱棣他們在形勢不利于自己的時候,不是等待觀望,而是果斷出手,這樣才成就了他們的千秋功業。 或許在他們想反抗命運不公的時候,連老天已經偷偷給他們打開了一扇大門。 ============== 文:薛白袍 歡迎點贊,歡迎討論,謝謝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