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青春期是各種問題的爆發點?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經歷身體和情感上的巨大變化,這是他們無法控制的生物學過程。 在大腦經歷的第二波發育中,其前額葉皮層負責解決問題、情緒管理等的調節,但仍處于發育過程中,所以孩子會出現情緒波動異常,解決問題受阻的情況,因此青春期的孩子也更容易煩躁。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指出,像人類的身體發育一樣,人類的心理發育也是有規律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從出生到成年,會經歷人生中最重要5個心理發展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有獨特的發展任務,而每個階段良好的心理發展會為下一階段打下基礎。 青春期則是心理發展的第5個階段,也是孩子問題表現最多、性格變化最大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獨特的問題,看小說、沉迷游戲、早戀和厭學都是普遍的現象,而家庭教育和相處問題會影響到這類問題的爆發。 青春期,也稱為同一性時期,是指個體嘗試整合與自己相關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個自主的、不同于他人的、協調一致的個體。 作為成長的必要階段,孩子們會開始思考:
而青春期的種種問題又是如何產生的?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 青春期孩子主要有4種心理需求 情緒的包容 青春期的孩子的情緒波動大,就像一個火藥桶。 如果孩子情緒爆發,父母沒有關心孩子的消極情緒,反而和孩子爭吵,這只會加劇矛盾和沖突。 釋放攻擊性 青春期的孩子,攻擊性會比較強,尤其是男孩。 例如,他們會為一件小事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情緒也會變得十分暴躁。 這是由于青春期孩子體內力比多的分泌引起的,也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的顯著特征。 尊重和支持 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正在經歷一個形成獨立人格的階段。 在此階段,孩子會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獨立的需求和思想會增強,所以會需要父母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社會互動和伙伴 青春期前后的變化,對于孩子來說,就像進入一個新世界,會接觸到各色各樣的習慣、面孔和學習方法。 隨著接觸到的事物越來越多時,朋友的需求也會增加,孩子需要分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像成年人,也常常戶約幾個朋友來談談最近的困難和煩惱,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 總體來說,初中生出現脾氣暴躁,不愿意學習,無法平靜下來,主要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引起的變化。 孩子性格脾氣暴躁怎么辦? 父母不能“以暴制暴” 很多家長喜歡用暴力來制止孩子的脾氣,每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脾氣也上來了,更加暴躁,這是非常不理智的。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你生氣的情況下,還有人對你發脾氣,你也會變得更加暴躁,會出現更加不理智的行為,孩子也會如此。 因此,扶禾心理教育建議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冷靜地與孩子溝通,否則會適得其反。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如果父母脾氣暴躁,那么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有些家長總是拿熊孩子沒辦法,但事實上,許多孩子的心理問題都與家庭有關。 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所以父母應該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并且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需要改變溝通方式 1、說話時看著孩子的眼睛 許多家長獨自在廚房時,也會和坐在客廳里的孩子交談,但眼神交流才是成功溝通的關鍵,可以更好地體會彼此的情緒和感受。 2、不使用疑問句,少用幾個為什么 有時間孩子容易發脾氣,甚至事后也會后悔和自責。 若家長使用的疑問句,會加深孩子自責、和內疚,所以家長需要溝通、關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和指責。 2、陳述句表達,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陳述句可以較為避免責備的語氣。 同時,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理解孩子這樣做的理由,并引導孩子去驗證這個理由。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換位思考的能力偏弱,所以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進行思考。 通過轉移注意力來緩解情緒 家長和孩子針鋒相對,不僅會不開心,還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當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家長要理智對待,可以把注意力轉向其他事情上,注意一些愉快和有趣的事情。 再適當的給孩子一點空間和自由,當孩子犯錯誤時,給他一個小小的提醒,讓他自己去發現錯誤。 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境。 如果父母善于營造民主、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有暴脾氣也會沒地方發。 孩子脾氣暴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不了解自己,感到被家人深深排斥。 父母可以樹立權威,但在適當的時候應該與孩子和諧相處。 如果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的樣子,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會總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 遇事之時,應該多和孩子討論和交流,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他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員。 不要對孩子太苛刻,應予以適當的寬容 有些父母總是受“恨鐵不成鋼”的影響,每次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 當孩子進步了兩名內心有一點欣喜的時候,家長前去潑冷水——才進步兩名,嘚瑟什么?難道你不知道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嗎? 當孩子成功地在舞臺上表演很成功時,父母卻冷冷地說有好幾個動作都不標準,你真的認為你跳得很好嗎? 不要對孩子太苛刻,父母應該寬容。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太嚴厲,孩子也會跟著效仿,也許在學校的時候會嚴厲的對待同學,這會讓孩子和同學在學校關系很緊張。 人一生的性格和生活觀念都是與童年或青春期的經歷有關,父母的行為和教育觀念會深刻的影響著孩子。 孩子的行為決定孩子的習慣,而習慣決定性格,一個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所以性格決定命運。 因此,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在成年以前,未固化舊有認知行為模式時,恰當的引導調整,越早改變,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就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