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皮膚病中醫外用散劑(粉劑)75處方

     大白兔ai胡蘿卜 2020-08-04

    散劑(粉劑)

    散劑是將藥物研成極細粉末,摻入膏藥或者直接撒布在瘡面上的一種常用的外用藥劑型。傳統的散劑因為常與膏藥配合應用,又稱為“摻劑”。皮膚科現在通常稱散劑為“粉”、“面”、“丹”、“散”等,一般將由單味藥制成的細面稱為“面”或“粉”,如:黃柏面、枯礬面、滑石粉等;將復方研制成的藥粉稱為“散”,如:二妙散、如意金黃散;也有將散劑稱為“丹”的,如:紅升丹、白降丹、八寶丹等。

    中藥散劑的主要來源是植物和礦物,也有用蟲類動物干燥的尸體制成的。散劑的制成通常采用機械物理的裁截、研磨等方法,傳統的方法是將藥物研磨成不同粗細的粉末,再過絹羅或馬尾羅。現代制藥工業通常采用過樣篩的方法制成散劑,即按每平方厘米篩眼的目數,形成不同粗細的粉末。

    一、散劑的要求

    皮膚科外用散劑必須首先將藥粉混合均勻,量取準確。由于散劑直接作用于皮膚上,這就要求散劑過80~120目的樣篩,保持干燥,以避免物理、化學性的刺激和藥物因受潮而變質。為了保證復方藥物混合均勻,含量準確,必須采用正確的方法,如處方中含有紅升丹、輕粉、雄黃等藥物時,要采用等容積遞增配研法將藥物混合均勻,質量重的中藥要同質量輕的中藥混合均勻,可采用過樣篩的方法配制。

    二、散劑的功能

    (一)收濕拔干

    將散劑撒布于皮膚表面,能將皮膚表面的汗液、皮脂及一定的滲液收濕拔干,從而起到干燥的作用。但對于滲出液較多的皮損應忌用這種方法,以防止形成藥痂。

    (二)散熱作用

    散劑的結構是不同程度的顆粒,極小顆粒的干燥藥粉撒布于皮膚表面,可擴大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加上中藥的清涼解熱的藥理作用,可降低皮膚炎癥部位的溫度,使小血管收縮,紅腫迅速消退,起到清熱消炎的作用。散劑的顆粒愈小,其散熱的作用愈大,如痱子粉便可用于痱子的治療,以協助散熱消炎。

    (三)防止感染

    在無滲液的皮損上撒布大量散劑,能使患處少受或免受外界摩擦刺激,并能折射光線,從而使皮損免受光線的損傷,防止感染的發生。

    (四)生肌長肉,消除疣贅

    有些散劑作用于瘡瘍及一些皮損上,具有平胬、腐蝕、消疣贅及生肌長肉的作用,如:紅升丹、枯礬面、生半夏面等。

    (五)護膚作用

    粉劑可適當隔絕外界的摩擦刺激,具有一定保護皮膚的作用,如滑石粉等撒布在皮膚上,便可起到保護皮膚的作用。

    三、散劑的適應證

    1﹒由于散劑具有安撫收濕、清熱涼血的作用,常用于痱子、急性紅斑、丘疹而無明顯滲出的各種皮炎,如:急性紅斑性濕疹、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等。

    2﹒散劑具有收濕拔干的作用,可用于多汗癥及夏季皮膚皺褶的接觸面。腳氣收干藥粉還可用于滲出性腳癬的治療。

    3﹒應用油膏及糊劑的皮損,涂藥后若再撒布些散劑,可加強藥物的吸收作用,減少外界及衣物對皮損的摩擦。

    四、散劑的使用方法

    (一)撒布

    用棉簽蘸藥粉輕撲患處,如滑石粉、痱子粉的使用。

    (二)水調外擦

    用水(也可采用蜜水、茶水)將散劑調勻外擦,或用新鮮植物藥汁蘸藥粉外擦,如顛倒散、龜板散等的使用。

    五、使用散劑的注意事項

    1﹒配制散劑要過100目左右的樣篩,藥粉要保持干燥,以避免對皮損的不良刺激。

    2﹒有滲出液分泌物及膿性皮損忌用散劑,因為散劑容易與滲出液結成藥痂,會導致繼發感染,而且散劑對糜爛面有較大的刺激性。

    3﹒干燥皸裂性皮損忌用散劑,以防止進一步拔干脫水,使皮損加重。

    4﹒毛發部皮損使用散劑,因不易被清除,也不應使用。

    5﹒含淀粉類的散劑,忌用于腋窩、腹股溝、乳房下及陰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皺褶及多汗區使用含淀粉類散劑,會使藥物與汗液混合,藥物粘附于皮損,腐敗分解,產生毒素,會加重對皮損的刺激。

    六、散劑常用方劑(共計75方劑)

    1﹒祛濕散

    組成:黃柏10g,黃芩10g,寒水石20g,青黛5g。

    功能: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主治:濕疹、接觸性皮炎等。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植物油調敷。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

    來源:張作舟經驗方。

    皮膚病中醫外用散劑(粉劑)75處方

    2﹒腳氣散(處方1)

    組成:枯礬10g,硫黃3g,滑石粉50g,冰片1g。

    功能:除濕殺蟲斂汗。

    主治:滲出性手足癬等。

    用法:撒布于患處。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

    來源:張作舟經驗方。

    3﹒腳氣粉(處方2)

    組成:樟腦20g,水楊酸50g,氧化鋅100g,硼酸100g,薄荷腦10g,滑石粉720g。

    功能:收斂、吸濕、止癢、消炎。

    主治:汗皰型、擦爛性足癬。

    用法:外撒。

    制法:先將樟腦與薄荷腦研磨液化后,加入少量滑石粉研勻,再分次將水楊酸、硼酸及氧化鋅加入研勻,最后逐次加入滑石粉研勻,過篩即得。

    來源:《制劑手冊》。

    4﹒黃石散

    組成:黃柏面10g,滑石30g。

    功能:清熱收濕。

    主治:濕疹及皮炎有繼發感染者。

    用法:直接撒布于患處。

    來源:張作舟經驗方。

    5﹒祛濕藥粉(祛濕散)

    組成:川黃連25g,川黃柏25g,黃芩150g,檳榔100g。

    功能: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主治: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膿皰瘡、嬰兒濕疹。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植物油調敷或配制軟膏用。一般丘疹樣或有少量滲出液的皮損,可以直接撒撲或用鮮蘆薈蘸藥外搽,流水多或膿汁多者可用油調外用,暗紅干燥脫皮者可用藥粉配成軟膏。

    制法:研極細粉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陰瘡禁用。

    6﹒化毒散

    組成:黃連面、乳香、沒藥、川貝母各60g,天花粉、大黃、赤芍各120g,雄黃60g、甘草45g、冰片15g、牛黃12g。

    功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膿皰瘡及有繼發感染的皮炎、濕疹等。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植物油調敷。

    制法:除雄黃、冰片、牛黃另研細末外,余藥共研末,與前三味混合即成。

    來源:市場方。

    7﹒新三妙散

    組成:黃柏面300g,寒水石面150g,青黛面30g。

    功能:除濕清熱,解毒止癢。

    主治:急性濕疹、嬰兒濕疹、過敏性皮炎、膿皰病。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鮮蘆薈蘸搽,或用植物油調成糊狀外用。

    制法:研極細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皮膚病中醫外用散劑(粉劑)75處方

    8﹒止癢藥粉

    組成:老松香30g,官粉30g,枯礬30g,乳香60g,輕粉15g,冰片6g,密陀僧15g,爐甘石30g。

    功能:祛濕收斂,殺蟲止癢。

    主治:膿皰瘡濕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癥。

    用法:裝入布袋外撲皮損或用油調外敷,也可配成5%~20%軟膏外用。

    制法:研細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本藥有一定刺激性,對于急性炎癥性皮膚病、黏膜病損慎用。對汞過敏者禁用。

    9﹒青黛散

    組成:青黛粉15g,黃柏面15g,滑石粉60g。

    功能:收干止癢,清熱定痛。

    主治:膿皰瘡、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或脂溢性皮炎、痱子。

    用法:直接撒撲外用。

    制法:研極細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0﹒止癢散

    組成:滑石粉30g,寒水石15g,冰片2g,雄黃3g,明礬3g。

    功能:殺蟲止癢。

    主治:蟲咬皮炎等。

    用法:直接撒撲或用植物油調敷。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和勻。

    來源:經驗方。

    11﹒新青黛散

    組成:青黛18g,牙硝18g,朱砂18g,黃連10g,黃柏10g,生玳瑁2g,雄黃1g,牛黃1g,冰片0﹒3g,硼砂1g。

    功能:清熱解毒,收斂定痛。

    主治:口腔潰瘍、扁平苔蘚。

    用法:直接外用口腔瘡面上。

    制法:研極細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2﹒龍骨散

    組成:龍骨100g,牡蠣100g,海螵蛸100g,黃柏500g,雄黃100g,滑石粉30g。

    功能:解毒收斂。

    主治: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趾間足癬。

    用法:直接撲上或油調外用。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化膿性的陳舊肉芽瘡面禁用。

    13﹒平胬散

    組成:烏梅10g,煅石膏3g,輕粉3g,月石6g。

    功能:祛濕收斂,平胬肉。

    主治:各種瘡面水腫肉芽增生。

    用法:直接撒布水腫胬肉的瘡面上,紗布壓扎。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新鮮瘡面膿毒未凈者勿用。對汞過敏者禁用。

    皮膚病中醫外用散劑(粉劑)75處方

    14﹒粉色干燥藥粉

    組成:樟丹180g,五倍子250g,枯礬120g,上官粉120g,輕粉120g。

    功能:祛濕收斂,固皮止癢。

    主治: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頭癬。

    用法:與其他藥粉合用撒撲或油調成糊劑用。常用量為5%~20%。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本藥粉有一定刺激性,凡新發濕熱性皮膚病、潰爛瘡面及黏膜損害部慎用。對汞過敏者慎用。

    15﹒紫色消腫散

    組成:紫草15g,赤芍30g,當歸60g,貫眾6g,升麻30g,白芷60g,荊芥穗15g,紫荊皮15g,草紅花15g,兒茶15g,紅曲15g,羌活15g,防風15g。

    功能:散風活血,化瘀消腫。

    主治:慢性丹毒腫脹,紅斑性結節性疾患。

    用法:單獨或與其他藥粉混合應用。常用蜂蜜調或荷葉煎水調和外用。

    制法:研細末。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癤、癰、疽初起毒熱盛者勿用。

    16﹒收干生肌藥粉

    組成:乳香面30g,沒藥面30g,琥珀面6g,血竭面12g,兒茶面15g,水飛甘石面20g。

    功能:收斂止疼,固皮生肌。

    主治:燙灼傷、女陰潰瘍、下肢慢性潰瘍、瘡面膿毒已盡者均可用。

    用法:薄敷于瘡面或制成藥捻用。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癰、癤瘡面膿毒未凈者慎用。

    17﹒生肌散

    組成:象皮3g,沒藥3g,乳香3g,血竭3g,龍骨3g,兒茶3g,冰片1g,赤石脂3g。

    功能:生肌長肉,止痛收斂。

    主治:慢性頑固性潰瘍、下肢潰瘍、放射性潰瘍。

    用法:直接撒布瘡面,或配制成軟膏外用。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疔、癰潰后膿毒未凈的瘡面勿用。

    18﹒痱子粉

    組成:冰片3g,薄荷冰3g,甘石粉15g,滑石粉30g,黃柏6g。

    功能:清熱斂汗,解毒止癢。

    主治:痱子、尿布皮炎。

    用法:直接撲撒。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9﹒小兒痱子粉

    組成:樟腦8g,薄荷腦8g,氧化鋅24g,硼酸140g,升華硫20g,滑石粉800g。

    功能:吸濕、止癢、收斂、消炎。

    主治:小兒痱子、痱毒。

    用法:撒布皮損。

    制法:取樟腦、薄荷腦置乳缽中研磨共熔,再分次加入升華硫、氧化鋅、硼酸研勻,最后分次加入滑石粉研勻,過篩即得。

    來源:《制劑手冊》。

    20﹒腋臭散

    組成:密陀僧240g、枯礬60g。

    功能:斂汗,除臭。

    主治:腋臭,手腳多汗。

    用法:治療腋臭用藥粉干撲兩腋下,每日1次。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此藥切勿入口,對鉛過敏者禁用。

    21﹒二白散

    組成:白石脂30g,白蘞30g,苦杏仁30g。

    功能:祛濕散風化瘀。

    主治:痤瘡、酒渣鼻。

    用法:用雞蛋清調藥外用。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慎勿入目。

    22﹒搽綠藥粉

    組成:硼砂100g,自然銅30g。

    主治:神經性皮炎及角化過度類皮損。

    用法:用黃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藥外用,或配成10%軟膏外用。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潰瘍瘡面勿用。

    23﹒搽黃藥粉

    組成:梔子30g,雄黃12g,朱砂12g,輕粉12g。

    功能:祛風止癢,剝脫上皮。

    主治: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

    用法:用黃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藥外用,或配成10%軟膏外用。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潰瘍瘡面及對砷汞過敏者勿用。

    24﹒青白散

    組成: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37g,冰片3g。

    功能:收濕止癢,消炎退腫。

    主治:羊胡瘡、濕疹、過敏性皮炎等。

    用法:撒布于患處,滲水不多,用麻油調。

    制法:先將青黛研細,再加入海螵蛸研末,后加煅石膏末研和,最后將冰片研細研勻混合。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25﹒顛倒散

    組成:大黃120g,硫黃120g。

    功能:清除油膩,清熱活血。

    主治:酒渣鼻、痤瘡、脂溢性皮炎。

    用法:用涼開水或胡蘿卜、鮮蘆薈蘸藥粉涂擦。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樣篩。

    來源:《醫宗金鑒》。

    備注:勿入口與目。

    皮膚病中醫外用散劑(粉劑)75處方

    26﹒龜板散

    組成:龜板面30g,黃連10g,紅粉1﹒5g。

    功能:收濕清熱,去腐解毒。

    主治:黃水瘡及其他皮膚病有繼發感染者。

    用法:直接撒布于患處。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

    來源:成藥。

    備注:對汞過敏者忌用。

    27﹒金黃散

    組成:大黃、黃柏、姜黃、白芷各160g,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64g,天花粉320g。

    功能:清熱除濕,散瘀化痰,止痛消腫。

    主治:丹毒、癤腫等。

    用法:用蔥汁、酒、麻油、蜜、菊花露、銀花露、絲瓜葉搗汁調敷。

    制法:共研細末,過80~100目篩。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8﹒濕疹散

    組成:黃芩、煅石膏各50g,寒水石250g、五倍子125g。

    功能:安撫解毒,收斂止癢。

    主治:急性濕疹、皮炎和感染性皮膚病(包括細菌、真菌引起的)。

    用法:外撲,或用植物油調成糊狀外涂。

    制法:上藥共研極細粉末。

    來源:經驗方。

    29﹒增色散

    組成:雄黃、硫黃、雌黃、密陀僧各6g,冰片3g,麝香、斑蝥各0﹒6g。

    功能:刺激色素生長,調和氣血。

    主治:白癜風。

    用法:用新鮮茄蒂、黃瓜、胡蘿卜等任選一種,蘸藥末擦損害區,1日3次。

    制法:將上藥分別研極細末,兌入混合,瓶貯,勿令泄氣。

    來源:經驗方。

    備注:黏膜皮膚交界處的部位慎用。頭面部要采用米醋調擦。皮膚過敏者忌用。

    30﹒大黃散

    組成:大黃、蒼術、黃柏各等份。

    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主治:丹毒、癤腫、膿皰瘡等。

    用法:取金銀花或菊花煎汁,或用涼開水調成糊狀,涂擦。亦可用植物油調涂。

    制法:研細末。

    來源:經驗方。

    31﹒九一丹

    組成:煅石膏9g,升丹1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潰瘍傷口膿腐未盡。

    用法:將藥粉撒在傷口上,外涂相應軟膏,一天一換。

    制法:各研細末后,兌入混勻,放在棕色瓶中貯藏,勿曬太陽。

    來源:《醫宗金鑒》。

    備注:對汞過敏者忌用。

    32﹒珠黃散

    組成:牛黃、珍珠各等份。

    功能:解毒生肌。

    主治:黏膜潰瘍等。

    用法:吹藥于患處。

    制法:研極細粉末,貯存瓶內。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3﹒養陰生肌散

    組成:雄黃、青黛、甘草、冰片各2g,牛黃、黃柏、龍膽草各1g。

    功能:清熱養陰,生肌止痛。

    主治:口糜、口腔黏膜扁平苔蘚。

    用法:取少許外擦于口腔黏膜損害處,每日2~4次。

    制法:共研細末。

    來源:北京醫學院口腔醫院經驗方。

    34﹒玉盤散

    組成:白牽牛10g,甘松10g,香附10g,天花粉10g,藁本5g,白蘞5g,白芷5g,白附子5g,官粉5g,白及5g,大黃15g。

    功能:調氣退斑。

    主治:雀斑、粉刺等。

    用法:水調擦面。

    制法:研細末。

    來源:《瘍醫大全》。

    皮膚病中醫外用散劑(粉劑)75處方

    35﹒四白散

    組成:糯米350粒,巴豆5個。

    功能:點痣去斑。

    主治:雀斑、黑痣。

    用法:針挑開,外搽之。

    制法:布包用石灰水煮,如糊,點敷患處。

    來源:《外科大成》。

    36﹒盤玉散

    組成:黃柏、紅棗(煅存性)各15g。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濕疹類皮膚病。

    用法:外搽。

    制法:研細末,用植物油調。

    來源:《醫宗金鑒》。

    37﹒五虎丹

    組成:水銀、白礬、清礬、牙硝各180g,食鹽6g。

    功能:腐爛瘤體。

    主治:皮膚惡性腫瘤。

    用法:用糨糊調和,點在腫瘤創面上,或用米飯賦形,搓成錠劑(寬、長各2~3cm),插在腫瘤上,待其腫瘤壞死脫落,再按潰瘍創面處理。

    制法:將上藥制成藥粉,放在乳缽內共研至不見水銀為度,再放入煉銅砂罐內加溫,蒸發水分,使成“丹胎”,然后將砂罐倒置于瓷碗內,鹽水石膏封口,放入荷葉水壇口上,壇內盛水約10kg,壇上放炭火約2小時,冷卻瓷碗取丹,以白色結晶為佳。

    來源:湖南中醫學院方。

    38﹒消癌散

    組成:紅礬、紅粉、紫硇砂、天花粉、達克羅寧各5g。

    功能:祛腐攻毒。

    主治:皮膚腫瘤等。

    用法:用2%的丁卡因或2%奴佛卡因溶液調成的消癌散在腫瘤創面涂一層,外蓋紗布,一日換1次,或2~3日一換。

    制法:依法制成藥粉。

    來源:旅大方。

    39﹒雄黃四黃散

    組成:石黃、雄黃、硫黃、白附子、雌黃、川槿皮各等份。

    功能:殺菌止癢。

    主治:花斑癬、白癜風。

    用法:外搽或用酒調。

    制法:研細末。

    來源:《外科正宗》。

    備注:對砷汞過敏者忌用。

    40﹒狐臭粉

    組成:寒水石、密陀僧等份。

    功能:避穢祛臭。

    主治:狐臭、體氣。

    用法:外撲,一日2~3次。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篩。

    來源:經驗方。

    備注:對鉛過敏者忌用。

    41﹒五香散

    組成: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麝香各等份。

    功能:芳香避臭,殺蟲除毒。

    主治:體氣、紫白癜風(花斑癬)。

    用法:外撲或水調外搽患處。

    制法:研細末。

    來源:《外科正宗》。

    42﹒密陀僧散

    組成:硫黃6g、雄黃6g,蛇床子、密陀僧各3g,輕粉1﹒5g。功能:祛風殺蟲。

    主治:白駁風、汗斑、足癬等。

    用法:醋調搽或干撲患處。

    制法:研細末。

    來源:《醫宗金鑒》。

    備注:皮膚過敏者忌用。

    43﹒解毒雄黃散

    組成:雄黃4g,硫黃6g。

    功能:解毒止癢。

    主治:血風瘡。

    用法:外搽。

    制法:研細末。

    來源:《外科正宗》。

    44﹒回陽生肌散

    組成:人參15g,鹿茸15g,雄黃1﹒5g,乳香30g,琥珀8g,京紅粉3g。

    功能:回陽生肌,止痛收斂。

    主治:結核性潰瘍、慢性頑固性潰瘍及屬于陰瘡久不收口者。

    用法:薄撒于瘡面上,或制成藥捻用。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備注:火毒瘡癤,屬于陽證膿毒未凈者及汞過敏者禁用。

    皮膚病中醫外用散劑(粉劑)75處方

    45﹒二妙散

    組成:蒼術500g,黃柏500g。

    功能:清熱燥濕。

    主治: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濕疹、膿皰瘡、丘疹樣蕁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或植物油調上。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丹溪心法》。

    備注:對濕熱性皮膚病薄敷。

    46﹒三妙散

    組成:蒼術500g,黃柏500g,檳榔500g。

    功能:清熱除濕,解毒止癢。

    主治: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濕疹、膿皰瘡、丘疹性蕁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鮮蘆薈蘸藥或用植物油調上。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備注:對濕熱滲出性皮損宜薄敷。

    47﹒雄黃解毒散

    組成:雄黃30g,寒水石30g,生白礬120g。

    功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慢性濕疹、多發性毛囊炎、脂溢性濕疹及蚊蟲咬傷。

    用法:可單獨撒布或與他藥混勻植物油調上。也可加入酒劑中或其他軟膏中外用,一般濃度為5%~20%。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

    來源:《證治準繩》。

    備注:凡癤、癰破后新鮮瘡面勿用,勿入目內。

    48﹒甲宇提毒粉

    組成:什凈輕粉30g,京紅粉30g,朱砂9g,血竭12g,琥珀9g,麝香0﹒9g,冰片6g。

    功能:化腐提毒,生肌長肉。

    主治:瘡瘍瘺管。

    用法:外用。

    制法:研極細末。

    來源:《房芝萱外科經驗》。

    49﹒清吹口散

    組成: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薄荷、黃柏、黃連、煅月石、冰片。

    功能:清熱解毒止痛。

    主治:口舌生瘡等。

    用法:洗漱凈口腔,用藥管吸入患處。

    制法:共研細末。

    來源:《中醫皮膚診療學》。

    50﹒花蕊石散

    組成:花蕊石30g,西月石10g,枯礬20g,滑石粉40g。

    功能:燥濕止癢。

    主治:血管瘤。

    用法:外撲。

    制法:分研極細末,和勻。

    來源:《醫宗金鑒》。

    51﹒三黃散

    組成:生地黃、蒲黃、牛黃、冰片。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丹毒等。

    用法:外敷。

    制法:扁柏葉汁調敷,或植物油調勻。

    來源:《瘍醫大全》。

    52﹒黃靈粉

    組成:黃升25g,硫黃50g。

    功能:增加色素,調和氣血。

    主治:白癜風。

    用法:外搽。

    制法:研細末,用鎮江醋調勻,隨用隨調。

    來源:經驗方。

    53﹒翠云散

    組成:銅綠15g,膽礬15g,輕粉30g,煅石膏30g。功能:祛濕止癢。

    主治:濕瘡、平瘡。

    用法:濕瘡干摻,干瘡則用公豬膽汁調涂。

    制法:研極細末。

    來源:《外科正宗》。

    皮膚病中醫外用散劑(粉劑)75處方

    54﹒玉肌散

    組成:綠豆250g,滑石、白芷、白附子各10g。

    功能:祛風退斑。

    主治:白屑風、酒刺、雀斑等。

    用法:研細末,每次2匙,洗面時用。

    制法:共研細末。

    來源:《外科大成》。

    55﹒銅綠散

    組成:銅綠、石膏、枯礬、松香。

    功能:燥濕、止癢、殺蟲。

    主治:體癬、臀癬等。

    用法:同青黛散混合,隨病情輕重加減。

    制法:用植物油調搽。

    來源:《中醫皮膚科診療學》引《中醫外科學講義》。

    56﹒清涼粉

    組成:六一散120g,梅片12g。

    功能:散風止癢,清涼收汗。

    主治:痱子等。

    用法:直接外撲。

    制法:研細末。

    來源:經驗方。

    57﹒穿粉散

    組成:輕粉、穿山甲、鉛粉、黃丹各10g。

    功能:清熱滲濕。

    主治:旋耳瘡、黃水瘡。

    用法:植物油調成糊狀。

    制法:研極細末。

    來源:《醫宗金鑒》。

    備注:對鉛、汞過敏者忌用。

    58﹒解毒丹

    組成:青黛6g,黃柏6g,煅石膏60g。

    功能:解毒祛濕。

    主治:濕疹、急性過敏性皮炎。

    用法:植物油調成糊狀。

    制法:研極細末。

    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簡編》。

    備注:對汞過敏者忌用。

    59﹒玉容散

    組成:白牽牛、團粉、白蘞、白細辛、甘松、白鴿糞、白及、白蓮蕊、白芷、白術、白僵蠶、白茯苓各30g,荊芥、獨活、羌活各15g,白附子、鷹條白、白扁豆各30g,防風15g、白丁香30g。

    功能:退黑去斑。

    主治:黧黑斑、黑變病、黃褐斑、雀斑、粉刺等。

    用法:每用少許,放手心內,以水調濃搽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制法:共研細末。

    來源:《醫宗金鑒》。

    皮膚病中醫外用散劑(粉劑)75處方

    60﹒石珍散

    組成:煅石膏30g,真輕粉30g,青黛10g,黃柏10g。

    功能:解毒、收水、生肌。

    主治:膿皰瘡等。

    用法:外涂。

    制法:先用甘草煎水外洗,將上述諸藥共研細末,用植物油調勻。

    來源:《瘍醫大全》。

    備注:對汞過敏者忌用。

    61﹒月白珍珠散

    組成:青缸花1﹒5g,輕粉30g,珍珠10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女陰、龜頭黏膜潰瘍。

    用法:直接撒在患處,或用雞蛋清調敷。

    制法:研細末。

    來源:《醫宗金鑒》。

    備注:對汞過敏者忌用。

    62﹒六星丹

    組成:兒茶10g,雄黃5g,冰片0﹒5g,輕粉5g,滑石10g,血竭5g。

    功能:除濕,解毒,生肌。

    主治:連續性指端皮炎等。

    用法:外搽。

    制法:研細末,植物油調勻。

    來源:《洞天奧旨》。

    備注:對汞過敏者忌用。藥量由醫者酌定。

    63﹒大楓丹

    組成:大楓子肉50g,土硫黃20g,枯礬10g,明雄10g。功能:潤膚,殺蟲,止癢。

    主治:手癬、體癬、疥瘡。

    用法:外搽,將藥混勻包入紗布搽手。

    制法:研末,油調。

    來源:《血證論》。

    備注:藥量由醫者酌定。

    64﹒柏黛散

    組成:黃柏30g,青黛10g,煅石膏15g,飛滑石20g。

    功能:清熱解毒,收濕止癢。

    主治:濕疹、皮炎。

    用法:外搽。

    制法:研細末,植物油調勻。

    來源:《許履和外科醫案醫話集》。

    備注:藥量由醫者酌定。

    65﹒陀僧枯礬散

    組成:密陀僧、枯礬各10g,花蕊石20g。

    功能:收水止癢。

    主治:手足縫流水、浸漬等。

    用法:外搽患處,一日2~3次。

    制法:研細末。

    來源:經驗方。

    備注:對鉛過敏者慎用。

    66﹒真君妙貼散

    組成:明凈硫黃10g,蕎面5g,白面5g。

    功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疥瘡。

    用法:清水微拌,外敷或干撲。

    制法:研細末,或用油調勻。

    來源:《外科正宗》。

    67﹒五倍五石散

    組成:五倍子6g,煅石膏、花蕊石、鐘乳石各12g,滑石、爐甘石各

    15g。

    功能;收濕,祛臭,生肌。

    主治:多汗癥、腋臭。

    用法:外撲或外敷。

    制法:研細末或油調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 综合|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69影院| 国精品人妻无码一区免费视频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不卡AV中文字幕手机看|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天天综合网|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午夜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36|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美女又黄又免费的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 |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成人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在线视频WWW| 欧美不卡无线在线一二三区观|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7777奇米| 成 人 在 线 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果冻传媒MV国产推荐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的电影 | 私人毛片免费高清影视院| 亚洲精品男男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 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手机观看| 夜夜爱夜鲁夜鲁很鲁| 国产午精品午夜福利757视频播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