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柳州老兵講紅色故事》 柳州廣播八一特別節(jié)目《聽柳州老兵講紅色故事》,今天播出廣播中心記者吳敏采寫的系列報道《一身軍裝,一生榮光》第二集。 (配音:李易龍 錄音合成:心語) 1950年11月,年僅15歲的楊星田入伍,先后參加過四土剿匪、黑水戰(zhàn)役、草地戰(zhàn)役等,經(jīng)歷了槍林彈雨洗禮的楊星田,對于綠色軍帽上那熠熠生輝的紅五星,有著深深地眷戀,1984年,越軍侵犯祖國南疆時,楊星田便讓剛從軍校畢業(yè)的小兒子楊毅奔赴戰(zhàn)場,參加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 楊星田說:“我想呢,我的第一代保家衛(wèi)國,第二代保家衛(wèi)國,第三代怎么辦?我就是要(他)當兵,到軍校,從軍校直接申請上戰(zhàn)場!” 圖為楊星田(右)與兒子楊毅(左)合影 楊星田的兒子楊毅說,從軍校畢業(yè)那會,不少同學選擇到艱苦的西藏去,而他是第一個交申請書要求上戰(zhàn)場的,因為作為軍官,他也想到真正的戰(zhàn)場上去檢驗自己。在1984年中國收復老山、者陰山、八里河東山之戰(zhàn)中,老山戰(zhàn)役最為慘烈。 楊毅說:“我分配的時候,到了軍部,晚上聽他們打電話,誰誰什么營長命令通過了,就是說副營以下的干部,有很多就是電話就通知任命了,副營以下干部肯定是傷亡很大,他上面電話一通知就任命了。' 圖為楊毅(右)和父親楊星田(左) 楊星田說,從舅舅、到自己,再到兒子,算起來已經(jīng)有三代軍人為國效力,為了傳承紅色基因,他也會經(jīng)常跟兒孫們說起當年那些事,其中,有苦也有甜,先說甜吧! 那是1959年4月,楊星田作為射擊運動員,到北京備戰(zhàn)全軍第二屆體運會。期間,參加了北京“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觀禮,親眼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楊星田回憶道:“‘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上午就上到天安門前面的觀禮臺,見到毛主席,那天晚上舉行焰火晚會,毛主席又在天安門上向我們招手,我又見到毛主席,所以,我雖然沒有當上冠軍,但是,我一天見到兩次毛主席,哎呀,夠甜了,夠幸福了!” 圖為楊星田給交廣記者講戰(zhàn)斗故事 楊星田說,當年,他親人慘死在蔣家槍下時,他都沒有掉過一滴淚,回憶起在北京親眼見到毛主席,而且是在一天之內(nèi)見到兩次毛主席的情景,楊星田老人激動不已:“為什么我剛才那么激動,我沒有讀過書,但是我一天在解放軍報上登2篇文章,都是共產(chǎn)黨領導得好啊!朱德總司令說,要現(xiàn)代化,就要學文化。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但怎么辦?我是文盲啊!到部隊以后學文化。” 1951年冬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了四川阿壩州的瑪塘,在四川西北藏族地區(qū)四季冰封的鷓鴣山上,楊星田所部要守駐山口的地堡。 楊星田告訴我們,當年評判一個人是不是文盲,是看他認不認識字,只要認識3000個漢字的,就可以摘掉文盲帽子了,可是,部隊里的戰(zhàn)友,很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沒辦法,只有在“矮子里選高子”,從班里選出一個識字稍微多一點點的人當“教員”,由教員每周去連部的文化訓練課上半天的課,回來再教大家。白天,楊星田和戰(zhàn)友們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警戒、巡邏,晚上,大家顧不上休息,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一起學文化。 楊星田說:“行軍的時候,你在前面背一個背包,用一個硬紙殼寫上3個字,插在背包上,我就要認3個字。碉堡里面是地當紙,手當筆;雪地里面是雪當紙,樹枝當筆,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脫掉文盲了。后來我寫了篇文章,叫《雪山頂上學文化》。” 圖為楊星田作品剪報:《雪山頂上學文化》 (1963年8月16日四版《桂林日報》 此后,喜歡讀書寫作的楊星田還陸續(xù)在報紙上發(fā)表了《太陽瓜》、《紅山包》、《一碗露水》、《千里草原鎖鐵騎》等多篇文章。 圖為楊星田作品剪報:《太陽瓜》 (1955年《國防戰(zhàn)士報》) 圖為楊星田作品剪報:《一碗露水》 (1962年12月21日) 1953年5月,部隊解放阿壩后,要修建營房,沒有木料,楊星田和戰(zhàn)友們就順著阿柯河去到下游500里的林子里伐下木頭,再運到阿壩修營房。這樣,楊星田寫了《阿柯河上拉木歌》的快板劇。 1954年2月17日,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到阿壩慰問時,楊星田還上臺表演了快板詩:“阿柯河上拉木歌,同志們,向前拉,前面就是金水灘,金水灘,咱不怕,拉上去就是了……” |
|
來自: gxzenggx > 《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