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瑤,陜西富平人,在讀醫學生,熱愛文學。陜西省太一文學院簽約作家,富平詩聯會員,公益通訊員。作品散見網絡及報刊,有作品入選《中國大學生文選》、《世紀詩典》、《當代愛情詩典》等選本。 三姐故里尋歌海【原創】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一曲壯鄉山歌,將我的思緒帶往美麗的嶺南小城——三姐故里,歌海宜州。 “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是為了紀念歌女劉三姐而設立的。三月三撞上清明節,廣西壯族自治區獨有的七天小長假,跟著宜州舍友游歌海,欣賞原汁原味的壯族山歌,領略秀美嶺南山水風韻。 漫步在嶺南的雨季里,踏上被雨水親吻的青石板小路,青青苔痕訴說著這一季的憂傷。兩旁綠蔭蔥郁,瑩瑩露珠,伴著初晴的陽光越來越嬌羞,逐漸消失在視野里。各種花兒、草兒也在雨后抖擻身姿,盡情綻放,將妖嬈的身姿展示給路人。縱情山水,情迷南國,微風飄逸,靜心遐思,一曲山歌飄揚在耳際,悠哉悠哉。 壯鄉山水入畫來,歌海無處不飛花。最美是那劉三姐,山歌傳了遍天下。到訪歌海宜州,當然得去三姐故里游玩,一路好奇與期待相隨,車行駛在市區,環視著窗外的一切,三姐故里成了宜州小城的一張靚麗名片,公交站、廣場、公園隨處可見“三姐故里”字樣,三姐精神與傳說如那經久傳唱的壯鄉山歌般,深深地流淌在這座城市的文化魂中,也浸潤著每一位壯鄉兒女的心田。 “下枧河畔翠竹多,山風吹來響嗦嗦。搬來板凳并排坐,我倆同唱風流歌”此句便是傳說中劉三姐和阿牛哥對山歌的情景。到了下枧河景區時,此景以“水碧、竹翠、洞怪、峰奇”而聞名,美麗而神秘的三姐故里更是為景區增添了些許傳奇色彩。風光旖旎,蔚為壯觀,翠峰迭起,近觀青山綠水,仿佛進入了一個綠色的天然帷幔。秀麗的山水養育了善良聰慧的劉三姐,循著傳說,依依翠竹中似乎還回響著三姐少女時期的天籟之音。竹葉作響,竹影婆娑,穿越千年,依稀間那個受壯鄉兒女愛戴的三姐劃著小竹排踏歌而來。 哪有山歌船載來?山歌又好聲又靚。山歌悠悠,水流潺潺,茂林修竹,清流湍激,撐排泛舟,綠意尋芳。下枧河灣水面寬闊,夾有平坦狹長的沙洲,金黃的鵝卵石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點映著水面的粼粼波光。兩岸有一幢幢古宅,詩意的棲居,出門即是青山綠水,儼然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屏。 山歌好比春江水,三姐文化離不開壯鄉山水的滋養。這里的每一處風景都是形象立體的山歌文化,青山不老,流水有意。傳聞三姐跌落懸崖時,半截扁擔掉落插在巖縫里,歷千年而不腐朽,遂山石取意“扁擔山”,還有當年阿牛哥觀山石癡情對望,盼三姐平安歸來,后人便把他站的這塊石頭叫做“望妹石”。 宜州是塊風流地,人愛唱歌鳥愛啼。一路與山歌同行,走過歌仙橋,這里一群陽光活力的游人們紛紛穿上壯族服飾,合影留念,衣服裝飾有多姿多彩的壯繡壯錦,圖案中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也彰顯著原始的民族圖騰崇拜。出于欣喜,便同友人一起穿上了美麗的壯族服飾,也算入鄉隨俗吧,這樣置身此景更具儀式感,顯得莊重。 走過古壯寨大門,古木蔥蘢,放眼望去,里面大都是木建筑,多了一份典雅素凈。一座座小木屋坐落在秀水山澗中,飽經歲月的滄桑而顯得更加古樸凝重。步步攀援,登上小木屋,仰望頂梁,一幅幅劉三姐阿牛哥對歌的壁畫繪于此,半空中懸掛著色彩斑斕的繡球,有的直接是繡球狀木造型,木墻壁隨處可見對歌雕塑及壯錦裝飾。壯錦織日月,銅鼓傳佳話。輕輕觸摸壯鄉人工繡錦,深深地被能工巧匠的壯鄉兒女技藝所折服,廣西深處亞熱帶地區,濕潤的氣候造就了他們精湛嫻熟的織染刺繡藝術。 沉醉歌海的每一處景點,都有一種無比的喜悅,我帶著北方女子的柔情去感知南國紅土地的細膩,游三姐故里流連忘返,美景寄情筆尖,愿壯鄉山歌永傳唱,愿我的第二故鄉——廣西這個山水靈動的西南勝地在東盟舞臺上璀璨奪目! 3、本刊對所錄用的稿件保留刪改權,文責自負。來稿請附作者簡介、通訊地址、聯系電話及個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眾號發表過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