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婷婷,寧波市鄞州區人氏。喜歡看文讀書寫字,偶爾也寫一些散文,或者短詩,會發表在公眾號里和其他報刊雜志上。偶爾也參加一些地方組織的征文詩歌大賽。散文作品《生命的意義》《聽雨》《老少年》《一碗花》《守護一座城》等,詩歌作品《三月的雨》《那年花開》《畫荷》等。文字是心靈開出的一枝花,從此,俗世里便有了花的香,花的媚。 對桂林山水的影響,應該來自于年少時讀陳淼的這篇《桂林山水》的文章。多年以后,全文也僅記得這句著名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個時候就想,等哪一天,我一定要去桂林,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也去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這一美好景象。 也許,我過分賦予她美麗的想象。當她真實的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全然感覺不到她在我想象中的美。她就像開敗的花兒一樣,凋零,甚至有些黯淡。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到底是千古名句,車行駛在桂林的馬路上,便可以看到奇峰羅列的群山,矗立在兩旁。桂林的山不高,但陡,形狀更是奇特怪異。 桂林的山的確綠,是滿目的綠。一眼望去,有一種厚重與溫暖的感覺,群山連綿起伏,像一座座山神守護著桂林。可我還是喜歡把桂林的山看似成一塊塊巨石,在沒有泥土的肥沃下,很難想象那些青綠的生命為什么會如此的蔥郁? 桂林的山水,我定是要用另一種心情去還原她曾在我想象中的美好。 一、桂林象鼻山 我從沒看到過如此孤獨的山。象鼻山,仿佛一只在臨江汲水而落單的大象。因為沒有同伴,它只能與明月、朝陽為伴,來保持著它孤傲的貴族之氣。象鼻與象眼之間東西貫通的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可以穿洞而過,山洞又如明月浮水。宋,薊北處士《水月洞》有詩贊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可惜,這么美好的景象,我只能在書籍里讀到。此次,我看到的象鼻山就像一名過氣的老者,多少次的風雨腌制,多少個的滄海桑田,它已沒了當初動人的氣場。究竟是光陰收走了它的光華,還是自然改變了它的風貌?漓江的水逐漸地在褪去,而它依然安靜地,不動聲色地,用它醇厚的生命守望著漓江。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它站在那里,散發出更為孤寂的味道。 象鼻山,一個特別象形的名字,它只屬于漓江,屬于桂林。 二、漓江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去桂林,好像就是奔著漓江去的,就像去北京,是奔著長城去的一樣。漓江,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好像漓江就是桂林,桂林就是漓江。 漓江位于桂林的陽朔縣。漓江的山水,不陌生,更有一種親切感。陳淼的《桂林山水》,20元人民幣的版面,早讓我們認定,這是個一定要到過的地方。 漓江,那個曾被我們想象了無數次的美好的地方。當年,陳淼先生觀賞漓江時,曾說過漓江的水,清、靜、綠。可惜,到底是被無數次的觀賞,漓江終于還是被打擾了。在現代人的眼里,拋去一切,金錢甚至比他們的生命更重要,漓江的自然環境成了他們日進斗金的賺錢工具。 舟行在漓江上,我想象著漓江最初的模樣,青山綠水,相得益彰,晨有青霧,彌漫在綠波上,偶有小舟行駛過,澄清的漣漪,便緩緩地舒展開來。形態各異的青峰夾岸聳立,奇花異草點綴其間,“陽川百里盡是畫,碧蓮峰里住人家”,連著名的大導演張藝謀亦被深深地吸引,利用漓江山水與十二座山峰構成的天然舞臺,導演了震驚世界的大型實景劇《印象,劉三姐》。 漓江的水流湍急,我們坐在竹筏上,順著水流行駛。所謂的竹筏,不過是用鐵皮仿制竹子的形狀做成,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只。船頭安置了馬達,由一個當地人駕駛。“竹筏”上安放了可以供四個旅客就坐的椅子。簡單,樸素。中途可以下船,拍照留念。 遠處陸續傳來變了調的山歌,是同游的同事,他們模仿著劉三姐里的片段,與竹筏上的旅客對歌玩,聽著不成調的山歌,看著行駛在漓江上的竹筏,與竹筏上的同事,自然多了幾分心性的親近。 漓江,我們不遠千里地來看你,看你傳頌中的美,從此,你的清、靜被我們深深地打擾,我們才是破壞你原始美麗的千古罪人。 三、溶洞 此次去桂林,我驚詫與桂林的溶洞。 桂林的溶洞的確美,美到愁人。 美麗總是愁人的,沈從文說這句話,是因為他喜歡辰州這個河灘。白老師在《美到愁人》運用了沈從文的這句話。而我卻把它說給了桂林的溶洞。 太美的東西,反而讓人發愁,到底是太美,美到我無法用語言,甚至文字把這一切鐫刻在我心中。 在桂林,無山不洞,無洞不奇。每個溶洞,各有千秋,都有一個迷人的世界。 我們此次觀賞到的溶洞是桂林近年新發現的“銀子巖”。 “銀子巖”屬層樓式溶洞,洞內各色的鐘乳石潔白晶瑩,宛如夜空的銀河傾斜而下,閃爍出如銀子般的光芒,故稱“銀子巖”。 我也曾去過幾個著名的山洞,每次進去我都會感覺森森的陰冷,而桂林的山洞卻是熱的,每步行一段路,你享受到的只能是人工制造的吹風。 溶洞內的天然石柱,琳瑯滿目,奇形怪狀,任憑你的想象去開發它的美。站在那里,你可以完全打開你的腦洞,你像它什么,它就像什么。美不神收。 “我或者很快樂,卻用的是發愁的字樣。但事實上每每見到這種光景,我總默默地注視許久。” 我也喜歡這樣的愁,一種被美而繾綣著的愁。 3、本刊對所錄用的稿件保留刪改權,文責自負。來稿請附作者簡介、通訊地址、聯系電話及個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眾號發表過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