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細田,岳陽縣人,1966年9月出生,中學數學一級教師,岳陽市作協會員。1985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通過自學,先后獲得原岳陽師專數學系大專學歷和湖南理工學院數學與應用專業本科文憑,2006年取得高中數學教師資格證。教學之余愛好寫作,見諸全國各地報刊文章200余篇。自2013年9月應聘于長沙惟楚競才教育培訓學校教研室工作一直至今。 山路,像一根根紐帶,或筆直,或彎曲,拉近了村與村、組與組、戶與戶的距離,拉近了偏僻與繁華的距離,更拉近了貧困與富裕的距離;路燈,照亮了田野村莊,照亮了快樂的鄉親,也照亮了游子回家的路。 ——題記 “以前覺得路燈都是在城里亮,現在我們山區也有路燈亮起來了,真是太驚喜了!”五一假期回鄉,我聽到村里老人們對我說這話時,洋溢出滿滿的幸福感。 咱們村屬鐵山水庫邊緣山村,是湖南省級重點扶貧村。“路燈的安裝是一項群眾看得見的民生工程,不容忽視,群眾的獲得感提升起來了,群眾的幸福感與滿意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岳陽電大駐我村扶貧工作隊的隊員蘇快群對筆者于是說。 路通暢了,但沒有路燈夜晚出行仍不方便。確實,路燈對于農村,特別是對于山區農村,山路本來就窄,加上又是曲曲折折、落差高高低低的,可謂說是一件大好事,改變了山村夜晚的常態,讓原本黑乎乎的山村,夜里走路也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安全。 近兩年來,我看到家鄉的變化真是日新月異。前年,扶貧工作隊給村里每家每戶裝了“戶戶通”衛星直播電視;去年,又給村里各組農戶修通連片農田機耕路,并把村里原有的進村路面加寬、硬化;今年五一節回家,家門口竟然亮了路燈。家鄉的變化還遠不止是這些:村里屋場有了wi-fi、微信付款,廣場舞跳到了曬谷坪,棋牌室、校車、快遞也悄然走進了村子。特別是那些一直在外打工而在村里沒有修房子的,或者住著瓦屋平房一直沒修樓房的山民,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都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樓”。 雖然家鄉有著那么多的變化,但我覺得最大的變化還是路,讓我感觸最深的也是路。 “要致富,先修路”,在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不僅硬化了近4公里的出村山路,水泥路還覆蓋到所有各組屋場。現在我的家鄉完全夠得上路通了,并且,路每天都還在拓寬、延伸,從村主干道到村民小組的路,哪怕只有一兩戶人家的偏僻地方,都可以看到水泥路;雖然這些路并不寬,只有兩米來寬,但都有足夠的厚度,可以承受幾噸重的機動車輾壓。這些路雖不規則,但出門便有水泥路,像一根根紐帶,或筆直,或彎曲,拉近了村與村、組與組、戶與戶的距離,拉近了偏僻與繁華的距離,更拉近了貧困與富裕的距離。 走在這一條條通暢的山村路上,感慨系之,誰又會忘記過去? 老家所在的屋場過去叫白石巖(坨),在我的記憶中,不但地方窮,更沒有一條好路。兒時曾聽著順口溜:“上坡下嶺白石巖,肩挑背擔冇得閑;天晴三日地開裂,下雨三天路成塘”,這是對家鄉交通落后的崎嶇山路難行的高度概括。的確,我們山區的黃泥巴路最難走,遇水就像塘泥,溜滑溜滑的,天晴一曬,就像鐵板一般。行走泥巴路,最好的方式是打赤腳,但要練就這個本事,必須從小就跟泥巴路打交道,要摔得“百煉成鋼”才行。赤腳走在泥地里,跟穿溜冰鞋滑冰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仍不能保證不失足。 兒時的白石巖,入夜,整個屋場漆黑一團,晚上大人們做點家務也得摸黑。走夜路的人,手上必打一個杉樹皮做的火把,條件好的提一盞馬燈。只有少數人家才點得起油燈,大多數人家只能早早關門上床。為了省油,有燈的人家燈芯也總是弄得細細的,那束光亮好比一顆谷子或黃豆。“一粒谷,撒一屋”,謎底就是油燈。“一燈如豆”這個詞也是形容油燈的。鄉親們最盼有月光的晚上,那免費的月光,一個月總有幾天,那是上天給我們的巨大恩賜。 六十年代,部分人家可以點上煤油燈了(俗稱洋油燈),但煤油供應有限,每戶人家憑票一個月半斤或一斤,點不起的人家,票證轉讓給別人。這能帶來光明的奢侈品,一般人家平時都舍不得用,只在非用不可時才用。如果家里有幾個孩子讀書,晚上要做作業,只能共一盞燈。我家里窮,晚上點不起燈,只好到鄰居李亮家借光。后來有段時間,柴油取代了洋油,柴油較煤油便宜,用得起的人家多了,油燈也簡陋了,墨水瓶里插根捻子就成了一盞燈。但柴油燃燒沒有煤油完全,煙霧大,熏眼睛,早上起來,眉毛鼻子,烏漆抹黑的。 八十年代初,我村(原屬大塅鄉馬元村)通電了,鄉村的夜告別了油燈的歷史。記得通電的那晚,鄉親們個個像打了雞血徹夜不眠,他們圍著電燈泡百看不厭,討論著電的神奇。冬娭毑不敢拉電燈開關拉線,因為她聽說用“電燈”有危險,怕觸電,害怕電——這個摸不著看不見,卻能帶來光明的神秘物會一去不返。次文爹那時才四十出頭,怎么也不相信燈炮點不燃他的喇叭筒,于是跟人打賭,布置一把高椅子去點,結果點了半天也沒能如愿,從高椅子上摔下來,不但輸了一碗甜酒糯米坨,還成了屋場里的一則笑談。 雖然有了電,但鄉親們誰也不敢用十五瓦以上的燈炮,他們怕村里的變壓器帶不動,會起火。不知是誰編造了這個謊言,但鄉親們個個深信不疑。他們是多么喜歡電燈泡。風吹不熄,雨淋不滅的電燈泡,哪怕只有十五瓦的光亮,也足已讓鄉親們感恩戴德。十五瓦的燈光,散發的光雖然是那樣微弱,但跟千百年來的油燈比起來,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 而今,隨著生活的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振興鄉村戰略行動計劃的實施推進,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貫徹落實,鄉親們多年的愿望終于實現了。遍地泥濘坑坑洼洼,讓人望而生畏的山路,終于一去不返;鄉村的路也像城市的路一樣,夜里燈火輝煌了。次文爹若是九泉之下有知,該笑得合不攏嘴了。 山路亮起盞盞路燈,照亮了村口的綠水青山,也照亮了村民的心。時下,每當夜晚來臨,路燈相繼亮起,以往黝黑的山坳里如今有了一條光的蜿蜒長龍,一百多盞路燈延伸開去,亮堂堂的。村里的夜開始了熱鬧。山民們都從家里走出來,三三兩兩來到路燈下。孩子們在路燈下嬉戲,男人們在路燈下漫步,女人們有的拉家常,有的打開音響,在水泥坪路燈下跳起了廣場舞,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以前的白石巖,晚上漆黑一片,大家基本都不出門。現在可不一樣了,大伙吃過晚飯便聚集在一起,聊天、跳舞,就像城里人一樣。”七老八十歲的娭毑們高興地說。 家鄉的路燈,照亮了田野村莊,照亮了快樂的鄉親,也照亮了我這個游子回家的路。 3、本刊對所錄用的稿件保留刪改權,文責自負。來稿請附作者簡介、通訊地址、聯系電話及個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眾號發表過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