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毛 蕊
作者簡介 毛蕊,陜西渭南西塬人,喜歡文學,常在網(wǎng)絡平臺寫些生活上的人和事。特別喜歡讀古詩詞,寫詩歌類的文章。曾在歲月留彩、中華世紀文學傳媒平臺發(fā)表詩歌有《改革開放四十年》《我的家鄉(xiāng)四季美》《同學情》,散文巜憶天堂的父親》《歲月靜好 流年似水》等文章。《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有稿費、精排版、負責任 作者 / 毛 蕊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景色是否醉,還需親自走一回。只所以國慶決定去山西旅游,是因為山西是老公的親舅家,是婆婆的故鄉(xiāng)。其實中秋節(jié)時,老公就想去山西看舅舅、舅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去成,剛好國慶節(jié)放假,我們就決定全家一起去山西轉(zhuǎn)一轉(zhuǎn),看一看,既能看舅舅、舅媽,又能觀光旅游;既放飛了心情,又開闊了眼界。何樂而不為呢?有了目標,有了方向,心里就充滿了有限的期待,只盼國慶快點到來。 國慶剛一放假,我們就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早早起來吃過早餐,叫上弟弟(老公的兄弟)兩家各自開著車,向著幸福的遠方出發(fā)。 車子在高速路上疾速行駛著,兩旁的風景快速的向后推移。今年的首次放假,我們一家非常高興,特別開心。因為我們能安心地去走親戚看舅舅,安心地觀賞旅游。特別是可愛的小孫子,一路上在車里都是嘻嘻嘻哈哈哈,嘿嘿嘿呱呱呱,笑鬧不停,車里充滿了幸福歡樂的氣氛。不知不覺就到了臨汾市高河店。高河店其實是臨汾開發(fā)區(qū),也勍是舅舅的村莊。 十幾年沒來了,到村口都找不到舅舅的家門。改革開放,祖國到處都是天翻地覆的變化,臨汾也不例外,而且變化挺大的。十三年前的秋天,我和老公來舅舅家,舅舅家門前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玉米地。而今的秋天,道路兩旁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劍指藍天,美觀無邊。難怪我們找不到舅舅家的門。 我們把車停在路邊,老公和弟弟下車去到村里找呀!問呀?問呀?找呀!直到下午三點左右,終于到了舅舅家。舅舅舅媽見到我們非常高興,不停地端水倒茶,問長問短,然后又把表弟表妹們都叫了回來。弟妹們熱心親切地問侯,又拿蘋果又端糕點,熱情地招待著我們。久別后的親人相見,血濃于水的親情,此時難以言表。思念的時候,只想看一眼,感覺很暖。牽掛的時候,只想問候一聲,感覺心里很踏實。 舅舅舅媽雖已到耄耊之年,精神依然矍鑠,身體都挺好的。婆婆在世的時候,舅舅舅媽常來我們家,現(xiàn)在婆婆不在了,二老年齡也大了,我們更應當去看二老。 我和弟弟兩家大小十一個人,吃住都被表弟表妹按排在"家思博爾酒店。"豐盛的晚餐,美味佳肴,應有盡有,親切熱情的招待,祥和溫暖,熱鬧非凡。雖然相隔千里,此時的相聚卻勝似一家親。在這里,我代表陜西一大家向山西的舅舅舅媽和表弟表妹表妹夫以及姪子姪媳表示衷心的感謝,真誠地謝謝我的親人們。 千里探親總有一別,2號早上,在酒店用完餐,我和老公,弟弟、弟媳便去向舅舅舅媽道別。相見時難別亦難,離別是一種難言的苦愁,當我們剛開口說:"舅舅妗子我們要走了,"二老的眼睛立刻就紅了,淚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眼淚也模糊著我們的視線,舅媽一直相勸,讓我們再玩一天,表弟也在一旁挽留,說已訂好了午餐。我們說:謝了謝了,我們要走了,交通這樣便利,有時間我們一定會再來。就這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二老和表弟表妹還有表妹夫看著我們上了車。我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離開了舅舅家,踏上了我們旅游的征程。 十點左右,我們開車來到臨汾華門(天下第一門)。車停在廣場,一下車,遠遠就看到三個雄偉壯觀的大門,高高地矗立在廣場上。廣場兩邊熱鬧非凡,琳瑯滿目,應接不暇。順著熱鬧的廣場,我們走著看著、轉(zhuǎn)著玩著,三個又高又大的門,離我們愈來愈近,走到華門跟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鮮艷的大紅橫幅,還有"天下第一門"前,一排排五星紅旗正在迎風飄揚。再抬頭仔細觀看,中間最高最大的主門半開著,那開啟的門象征著堯帝開啟中華文明之門,門高足足18米,那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門,堪稱天下第一門。三個矗立著的正門,象征堯、舜、禹三帝。華門內(nèi)部,文化內(nèi)涵豐富,展示著華夏文明和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華門出來,秋陽高照,熱的人直找陰涼處。稍歇一會兒,我們又開車上路,直奔另一個旅游景點。 探尋中國根,追逐中國夢。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等我們開車到達目的地,停車場早已停滿了車,我們只好把車開到一里路外的臨時停車場。車停好后,弟弟家的兩個小寶寶都睡著了。我們一家就先進了"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走進祭祖園,心情不一般,中華兒女同尋根,五湖四海一家親。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里有:移民古跡區(qū)、祭祖活動區(qū)、民俗游覽區(qū)和汾河生態(tài)區(qū),還有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和移民浮雕墻等等文化景點。我們來到根雕大門,根雕大門也是祭祖園的正門,槐根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從根雕大門進去,看到的是雕刻精美,造型獨特的"根"字影壁墻,"根"字詮釋的是炎黃子孫認祖歸宗之根,我們共同的家,中華兒女的魂。向右再左轉(zhuǎn)順著此門進去,我們?yōu)g覽了大型移民遷徒浮雕圖墻。移民遷徒浮雕墻上,展示著移民與親人分離的悲痛和在遷徒途中的艱難與困苦。跟著游客繼續(xù)向前走,看到的是一棵又粗又大的古槐樹,大槐樹枝葉繁茂,高大無比,樹下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看戲的,觀樹的、唱戲的、哀痛的,拿著手機拍照的、還有小孩亂跑的,我們稍停片刻,繼續(xù)向前走,來到祭祖堂,燒香祭祖的人非常多,排隊燒香。歷史越千年,魂脈連古今,祈求祖先保佑中華兒女世代平安。熙熙攘攘的游客,磨肩接撞,熱汗直流,明媚的陽光就像詩詞寫的那樣,"一年一度秋風盡,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寥廊江天萬里霜"。好大的祭祖園,我們走馬觀花沒有轉(zhuǎn)完,孫子累了也餓了,等不到弟弟一家來,我們便在民俗游覽區(qū)吃午餐,然后出來開車直奔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遙縣,是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最為完整的古代縣城,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平遙古城的文化,社會及其宗教信仰等向人們展示著一幅幅非同尋常的完整畫面。走進古城,游人熙攘,美味飄香。誘人的美食,一家挨著一家。真乃是人間美味無窮。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古巷,擁滿了四面八方的游客,都在盡情地欣賞著古色古香的美麗古城。我們隨著擁擠的人群向前走著看著,看著走著。突然前面十字巷口擁堵難行。這時我一看表才是早上十點多,古城就這么多游人,擠的人難以前行,小孫子大喊:"太擠了、太擠了,不去了",我們只好順著巷子一邊慢慢地向前推移,然后順著城墻出來。平遙古城的城墻始建于2700年前原為土夯,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造,城墻以基本戰(zhàn)事為主,城墻上筑有3000個小口,72座小樓,隱喻:孔子三千個弟子,七十二賢徒,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平遙古城的主要建筑。深表遺憾,沒能看完歷史悠久的古城古貌遺址。 從古城出來,我們一邊向車跟前走一邊商量著,現(xiàn)在該去哪里?兒子說他想看有關當年抗戰(zhàn)的遺跡,我說:"你爺爺當年就在山西參加抗戰(zhàn),打日本,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我也想看看關于抗戰(zhàn)的事跡。所以我們就決定去"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看看。說走就走,立即開車出發(fā)。 車開到服務區(qū)時,我們在此稍作休息,吃過午飯,從餐廳出來,無意間看到服務區(qū)內(nèi)的車牌號有青A、京B、甘A、皖C、津A、豫B等等車牌號,哇塞!全國各地的車都有。可見紅區(qū)在中國人民心中有多么重要,八路軍將士是多么的光榮,多么的偉大。我們繼續(xù)前行,一個多小時后,來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武鄉(xiāng)縣境內(nèi),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日歷史的大型革命紀念館。來到紀念館前的廣場上,首先看到的是左權、劉伯承、朱德、彭德懷等八路軍將領的雕像。然后進入紀念館,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八路軍戰(zhàn)士當年穿的用的破舊不堪的衣服,銹跡斑斑的槍支彈藥和米袋等等東西。看著這一幅幅珍貴的圖片文字和逼真的場景演示,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仿佛看到了八路軍戰(zhàn)士在與敵人頑強拼搏,誓死保衛(wèi)祖國的真實畫面。不由握緊拳頭,恨不得砸向可惡的日本鬼子。 最后我們沿著紀念館后面的臺階,一步一步登上鳳凰山頂,瞻仰了高高矗立在山頂之上莊嚴肅穆的革命英雄紀念碑。我們要緬懷先烈,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鳳凰山下來,天漸漸地黑了,下起了蒙蒙細雨…… 第四日早上,在酒店吃過早餐后,我們就商量著該走哪條路回家,最后決定走永濟,去看鸛雀樓,然后回家。 天陰沉沉的,車疾速的前行著,回家的路越來越近,走著走著,突然看到前方有座寺廟,反正路過,順便進去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全明瞭,原來是"普救寺"。過去只知道王實甫寫的"西廂記"里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卻不知道這里就是他們的發(fā)源地。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普救寺就是因為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而聞名天下,也是天下唯一的一座愛情寺廟。《西廂記》里描述了鶯鶯聽琴:相府千金崔鶯鶯與書生張生在普救寺的廊坊下一見鐘情,張生思念鶯鶯,便在樓外撫琴,哀婉悠揚的琴聲打動了鶯鶯的芳心,二人不顧門第懸殊,歷經(jīng)周折,有情人終成眷屬。動人的愛情故事千古流傳。 頂著蒙蒙細雨,我們來到鸛雀樓。鸛雀樓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城西黃河東岸,始建于北周,古時因鸛雀棲其之上而得名,盛唐時期因文人雅士在此地登樓賦詩而名揚天下,成為全國四大名樓之一,是唯一一座落在黃河流域的古建筑,也是現(xiàn)存最大的仿唐建筑。 進入門殿,順著鸛影湖,經(jīng)唐韻廣場向前,沿臺階而上就是鸛雀樓。鸛雀樓結構奇巧,樓體壯觀,四周以古典園林分布,風景秀麗,風光無限。鸛雀樓外觀是四檐三層,其實里面是六層。走進第一層是大型蒲州盛景圖片。上到第二層是華夏根祖文化悠遠流長的雕像文字。再到第三層是亙古文明,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騰王閣和鸛雀樓等等圖片文字。經(jīng)過四層五層直上到第六層。看到王之渙揮筆寫下《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的千古佳詩石碑雕像。環(huán)顧四周,極目遠眺,天地茫茫,無垠無限,滔滔的黃河水濁浪翻滾,流向遠方。啊!好一句"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妙哉妙哉,妙到極點。只有登高,才能遠望;只有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這是人生的意境哲思。其實這首詩就是一首富含哲理,喻意人生境界之高的千古絕詩,正是因為有了王之渙的這首詩,才是黃河岸邊的《鸛雀樓》能與長江畔上的岳陽樓、黃鶴樓、騰王閣并肩而立,成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名樓。此時站在鸛雀樓上,我有感而發(fā),賦詩兩首: 《一》 心急火燎登樓上 極目遠眺煙雨茫 細看千里似龍長 滔滔黃河奔遠方 《二》 山外青山樓外樓 黃河岸邊古建筑 千里美景惹人醉 直叫游人家不歸 走出鸛雀樓,雨愈下愈大,我們一步三回頭的離開了鸛雀樓。思悠悠,念悠悠,難忘鸛雀樓。 國慶長假山西行 走親看景好心情 山外青山樓外樓 汾河河水嘩嘩流 美麗景色真無限 歷史古跡更燦爛 錦繡河山萬里繡 來日方長再去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