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訪中,她們都被問了同一個問題,相比30歲的自己,你更喜歡哪個階段?她們的回答毫不猶豫,也如出一轍:現(xiàn)在的自己——回望30歲的自己,還有很多迷茫,擰巴和放不下,而在40歲的時候,她們共同提到了一個詞:自由。
01 四十不惑小時候聽到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那時我很懵懂,自由是什么東西? 青春期的時候,我認為自由就是任性和肆意,誰都不要管我,我要怎樣就怎樣。 20多歲,我認為自由就財務自由,實現(xiàn)買買買的自由,就是最大的自由。 30歲,我認為自由就是不上班,不用再看領導的臉色,不用再理會職場上的勾心斗角,做一只渾渾噩噩的米蟲。 今年我40歲,現(xiàn)在的我,對自由的理解又改變了:所謂自由,就是無論身處何地,始終擁有自我掌控命運的選擇權,不自我設限,也不因不確定的未來而恐懼。這是一種篤定的安詳。 所以,當聽到寧靜和阿朵說出“自由"這兩個字的時候,坐在屏幕前的我,也露出了和她們一樣會心的微笑。 和她們一樣,這種自由的感覺,是30歲的我體會不到的。 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只有在30歲的時候先“立”起來,在40歲的時候,才會水到渠成的達成不惑。 從人的青春期開始,就進入到了漫長的自我探索階段,青春期之所以躁動不安,是因為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正在反復的測試自我,他們需要嘗試各種角色來找到自我。這一激烈的尋找自我的過程,并不會因為青春期的結束而終止,只是有的人因為找到而安靜,而有的人因為絕望而沉默。 自我認同,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是一輩子的話題。他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我是誰”的答案。所以,三十而立,究竟立的是什么? 事業(yè)、家庭、物質(zhì)?這些都是“立”的外在,而真正的“立”,在于找到自我。一個人需要和自我的內(nèi)心達成和解,接納真實的自己,當一個人的內(nèi)心有一個穩(wěn)定的自我認知時,才算真正的“立”。 這其實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會被外在的“立”蒙蔽雙眼,進入永無止境的攫取,而忽視觀照內(nèi)在的自我。 而所謂四十不惑,其實就是在找到自我的基礎上,突破了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獲得靈魂的自由。 02 自由:來自靈魂的救贖與思考在采訪中,阿朵回憶了過去5年的自己,經(jīng)歷了大紅大紫的巔峰,也體驗到人在低谷的絕望,經(jīng)歷了生死邊緣的掙扎,最終放下一切,回到大山和自然中,獲得了療愈與重生。 寧靜的經(jīng)歷似乎看上去沒有太大的波瀾,少年成名,一路風調(diào)雨順,但誠如她自己所說,她所有的爭斗都來源于內(nèi)心(與自己的戰(zhàn)斗),所以她也一直在尋求自由的道路上苦苦掙扎:她缺少安全感,所以用特立獨行,展示鋒芒,來力求自保;她曾順應外界的要求,“裝”出淑女的做派,但結果卻讓自己痛苦不堪;她拒絕長大,但從未停止思考,終于長成了一顆“長大的魔丸”,成熟而不世故,天真但不白癡。 所有的自由,必然來自痛苦的蛻變,沒有思考和反省的人生,增長的是歲數(shù),但不會是智慧。正如阿朵所說:你會老,但不會丑,只要你有智慧。 每個人都想要一帆風順的人生,且不說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很難獲得,就算真的如愿,也必然會因少了厚度而變得淺薄,因為少了經(jīng)歷而缺少豐富。從這個角度說,固然沒有人會主動追求痛苦,但對于活出人生自由境界的人來說,所有痛苦,都必然是成就今天的養(yǎng)分。 斯科特?派克之所以把他的書起名為《少有人走的路》,原因就在于,敢于沖破痛苦沼澤,在痛苦中懷抱著勇氣趟出一條路,并最終實現(xiàn)靈魂的自由與救贖的人,是少數(shù),所以這條路,也必然是少有人走的路。大多數(shù)人,在各種防御機制的掩護下,自欺欺人的渡過一生。 所以,少數(shù)人在四十歲活的通透,找到了靈魂的自由;而多數(shù)人,在四十歲時感到心力交瘁,仿佛被生活的重擔壓彎了脊梁。 不是所有人都敢于直面痛苦,并在痛苦中淬煉和重生,所以,擁有自由,必然是上天給少數(shù)勇敢者的犒賞。 03 自由:是一種敢于放下的勇氣,而放下,源于戰(zhàn)勝內(nèi)心的恐懼每個人都在說“放下”,但是真正能放下的,卻是少數(shù)人。因為放下不是一個動作,而是需要戰(zhàn)勝內(nèi)心的恐懼,做出的選擇。 正如阿朵所說,敢于乘風破浪,但內(nèi)心卻能風平浪靜,有爭取的能力,也有放下的境界。 拿起來,已經(jīng)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佛系”的存在。相比之下,放下更難,因為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放下,意味著對結果的失控,失控可能會帶來糟糕的結果,因為無法承受糟糕的結果,所以因此產(chǎn)生極度的恐懼。 比如,我害怕手里的沙子消失,所以,我要死死的攥住,也許我看到它因為我的用力而滑落,但我的反應卻不是停止攥住的動作,而是要將它攥的更死——恐懼,常常讓我們迷失雙眼,我們寧愿繼續(xù)自己的錯誤,也不敢嘗試新鮮的選擇。 為什么? 因為死死的攥住沙子,會帶給我一種“掌控沙子不流出去”的錯覺,而讓手指離開沙子,則意味著我無法對沙子進行掌控。 所以,不敢放手的根源,是恐懼。 就像家長口中說著要放下,但是看到孩子不寫作業(yè)還是會焦慮一樣,ta的內(nèi)心有一種恐懼:如果我不管孩子,ta就一定會越來越差。
所有一切恐懼,都是害怕自己沒有價值,不被喜歡,陷入深淵。 的確,恐懼會令人不斷前行,但若前行的動力只有恐懼,會讓人能量消耗,內(nèi)心無法快樂。 04 自由:就是不自我設限,相信自己擁有無限可能前兩天發(fā)了一個微頭條,其中寫道:
下面有人評論說:“沒有價值拿什么來篤定,來云淡風輕?”,點贊者眾。 這其實就是恐懼的根源。當一個人把自我價值建立在社會設立的統(tǒng)一的優(yōu)秀標準之上時,就會時刻恐懼自己變得不優(yōu)秀,這種恐懼除了敦促自己不斷向前跑之外,也恐懼自己被別人超越,所以要不斷比較。 而一個人的篤定,建立在接納真實的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的篤定自己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的價值的時候。 換句話說,當你把人當成“物”的時候,會恐懼物品的價值隨著變舊、變老而隨之磨損;但當一個人真正認為自己是“人”的時候,無論是年老還是殘疾,ta都是無價之寶。 當一個人是“人”的時候,ta就有了無限可能,比如,ta不覺得自己的年齡是40+,所以就找不到工作,50+還單身就意味著孤獨終老,60+就年老體衰,不能環(huán)游世界。 年齡不是限制,人的思想才是。 摩西奶奶一生為生活所困,直到76歲才開始學畫,實現(xiàn)自己少年時的夢想,94歲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100歲時,一個28歲的日本青年向她求助:“一個人28歲才開始文學之路,會不會太晚?”,摩西奶奶給他回復了一張明信片:“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的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80歲了?!?/p> 這位28歲的青年在摩西奶奶的激勵下,一生寫下了50部長篇小說,成為享譽世界的日本文豪,他的名字,叫渡邊淳一。 大多數(shù)人,總是一邊感嘆,一邊重復原來的生活。不敢跳出各種限制,還要給自己找出各種借口:生活所迫,不得不如此。 這,是真的嗎? 05 自由:就是擁有選擇的權利,同時敢于承擔選擇的責任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經(jīng)歷了集中營的極端生活,并最終從集中營死里逃生之后,寫出了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在這本書里,弗蘭克寫道:無論遭遇什么樣的困難,你還有一樣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就是你對待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現(xiàn)實無法改變,但是態(tài)度卻由自己掌握。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所有的結果,均在一念之間。 當一個人真正相信自己具有人生的選擇權的時候,ta的人生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魔丸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就是如此。 ?我不相信我的人生是被別人掌控的,所以別人如何看待我,并不會決定我的喜怒哀樂; ?我相信即使我現(xiàn)在身無分文,但通過努力,仍然可以在將來養(yǎng)活自己; ?我相信這些知識我現(xiàn)在不會,但是通過學習,是可以學會的; ?我相信雖然我不漂亮,但是我的內(nèi)在價值并不因容貌而缺損; ?我相信雖然我已經(jīng)60歲了,但是只要我愿意,仍然可以開始新的人生 ......... 你相信你的命運是由自己掌控的嗎?你相信自己可以自主選擇嗎?更為重要的是,你愿意為自己的選擇付出努力、承擔責任嗎? 大多數(shù)人的不自律,本質(zhì)上說,都是因為不愿意自我負責,所以,自律是一種”正確的自我要求“,是我“應該做到的”,而不是”因為我要為自己負責,所以心甘情愿自律”。 很多家長以為不能給孩子自由,否則孩子會更加不自律。事實上,只有自由的人,才會有真正的自律,因為自由的真正含義是,在獲得自由的同時,也意味著必須要自己承擔責任——沒有人再替你做主,沒有人為你的結果買單。 自律與自由,從來都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所以,為什么發(fā)誓要早睡的人,仍然在熬夜刷著抖音?那是因為,在白天他們認為自己被束縛,沒有自由,所以他們需要在無人約束的深夜,靠放縱來消化失去自由的痛苦。 但是如果一個人不把工作當成“被迫營業(yè)”,而是當做成長自我、學習知識的舞臺,那么上班時間,ta的精力就會全部用于自己的意義和目標,同樣是工作,ta沒有感覺到被強迫、沒有感覺自己失去自由,所以,下班ta不需要再去依靠熬夜和刷抖音彌補自己的痛苦,ta仍然可以神采奕奕的為自己的目標奮斗,輕松的自律。 孩子亦然。 【寫在最后】 自由是通透的慷慨 也是智慧的果實 是拿起的勇氣 更是放下的境界 自由不是別人給的刑滿釋放 而是堅定的自我掌控 自由并非任性妄為 而是恣意瀟灑 擁有自由的人 才有具備自律品質(zhì)的可能 擁有自由的人 才能資格體會幸福的真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