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福,男,發表小說處女作《鄰居》,詩歌處女作《在孤島上》,有作品在《遵義文藝》、《鳳崗文藝》、《茅臺文藝》、《廈門文學》、《赤壁文學》、《時花文學》、《齊魯文學》、《長淮文學》、《惜緣文學》、《婁山關》、《極文學》、《大作家》、《山花》、《文萃》、《中國詩歌薈萃》、《炎黃詩學》、《齊魯詩歌》、《中國詩人》、《中國詩鄉》、《東方詩刊》、《長江詩歌》、《詩海》詩刊、《超然》詩刊、《神韻》、《詩鄉報》、《貴州作家網》、《西北文學網》、《半壁江原創中文網》、《東北作家網》、《四川作家網》、《江西作家網》、《中國作家網》等刊物和文學網站上發表或發布,其中《偶然相遇》獲《星星》詩刊2006年第三屆“樂山杯”征文大獎賽優秀作品獎。《遵義日報》業余記者、《星星》特約通訊員、攝影師。 他是引領愛心人士助學的標兵,他的名字叫賀大勝,1980年10月生,是貴州省遵義市轄區余慶縣涼風中學的校長,賀大勝校長從1999年8月參加工作后,就目睹校中不少學生家庭貧寒,有的還是留守兒童,很需要關照,就萌發了幫扶的愛心,借助網絡架起一座愛心橋梁,引領愛心人士助學,長期開展助學活動,為相當一部分貧困學生解決了后顧之憂。 2004年,他抱定“聚天下大愛,育一方英才” 的宗旨去感動了無數的愛心網友,尋找愛心人士,積極參與到助學助困的行列中來,真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就有很多愛心人士通過網絡,找到了當時還在龍溪中學的他,他們與貧困學生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一直幫助到學生大學畢業。截止目前,共有200多名愛心人士參與了愛心幫扶,與300多名貧困學生結對幫扶活動,捐贈幫扶資金,收到80多萬元助學善款,電腦10臺,網絡助學活動室1間,衣物、文具、書籍無數,各種物資加起來已有10多萬元,80多名學生考上高一級學校。 此項活動得到了《今日余慶》、《貴州日報》、《遵義日報》、《貴州都市報》、《遵義晚報》和《余慶電視臺》、《青春遵義》、《中國未成人網》、《貴州文明網》等多家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在社會上享有很好的評價。 賀大勝本人曾獲“余慶縣第二屆五心教育道德模范”“遵義市優秀志愿者” 等殊榮。2013年6月又被評為“身邊活雷鋒·最美遵義人”,同年7月又榮登“中國好人榜”。2015年又由遵義市教育局、遵義市文明辦、《遵義日報》聯合主辦的“感動遵義2015年度教師”光榮 稱號。 賀大勝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也不容易。在剛建立的時候,網上也有人傳謠言,說他們是搞傳銷的,于是質疑的,嘲笑的,冷漠的,怪誕離奇的謠言,又鋪天蓋地而來。于是,愛心聯盟發起人劉宗勇先生不得不直言對那些胡說八道的睜眼瞎子們說道:“難道我們沒在民政注冊就不能為一萬孩子募捐雨靴了?人性在哪?良知和道德又在那?我們所捐助的數十萬元錢和物資都是子虛烏有的事嗎?說我們搞的是傳銷騙術,我們傳的是什么?銷的是何物品?不少大款都信得過而來捐資捐物,何勞你們這些烏鴉嘴來說三道四?請問說瞎話的人,你受騙了嗎?為什么信口雌黃,玷辱我們的道德行為呢?我們和廣大愛心網友本著‘聚天下大愛,育一方英才’為道德文明宗旨,把自己辛勤勞動的血汗錢捐獻給窮鄉僻壤的貧困孩子們,有什么不好?傷了你的什么?為什么醋意發作、嫉賢妒能、惡意中傷同仁們的正義組織和我們的愛心?如果你有這點良知,我們誠摯為友,如果你是勢利之輩,請你擦亮你的眼睛仔細看看這些有志青年和愛心志愿者的高尚行為吧!在黨的陽光政策下,我們都來爭當有禮貴人吧!都來發揚大愛精神多做好事,不要說邪話破壞正義行為吧!” 他在網上發布他們的《愛心登記簿》,全都是一些愛心人士對龍溪中學和其他學校學生的幫扶數據,而劉宗勇的這一番義正辭嚴的話,正好讓那些不屑之輩而不寒而栗。事實上,這些實實在在的資料,登記著的人名、地名,全都是那些貧困學生得到了救助的記錄,又怎能說子虛烏有的事?搞的是傳銷騙術? 賀大勝指著一個個幫扶對象的人名,還有地名,可見他們的愛心助學活動是毫無疏漏的,筆者通過詢問曾經得到過幫助的學生和學生家長,又一邊在“騰訊微博”里,“新浪微博”里去與愛心人士,通過電話采訪和走訪,終于又弄清楚了,原來賀大勝做的,的確是真實的,豈能容許那些不懷好心的人玷污。 “賀大勝是貴州省余慶縣龍溪鎮平場村一個農民的兒子。”一位王姓農民告訴筆者,他說:“賀大勝是我們平場村的,和我家是對門對戶的,哪個不曉得他嘛?有回他還帶著一批人來,還把我家的房子也照了去,我家孫娃兒王建才得到遵義一個愛心人士的資助,如今才考取了大學,這些都是賀老師引來的愛心聯盟的好心人資助的呀!” 賀大勝從他的母校龍溪中學畢業出去深造,學成回來又為母校培養下一代,并廣泛聯合那些素有美德的愛心人為母校貧困兒童獻愛心,甚至還為整個余慶九鎮一鄉以及其他一些地方貧困兒童獻愛心,讓不少瀕臨輟學的孩子保持求學深造的機會,這樣的大好人,做出的大好事,鄉親老人們無不舉起大拇指稱贊他說:“這是我們龍溪鎮平場村的好苗子啊!” 說起賀大勝,龍溪中學、涼風中學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教師,還有龍溪、涼風的人民都夸耀:“他年輕老成,熱愛故鄉,熱愛母校,實打實地關心下一代,我們龍溪、涼風人民都感謝他,讓那些不懷好心的人見鬼去吧!我們都理解他,理解萬歲!” 賀大勝是一個瘦削的青年男子,他溫文爾雅的言談舉止和真誠友好,和藹可親的儀容,透露出他年輕老驗和精干的神情。據知情人告訴筆者,賀大勝年少時母親多病,兄妹較多,家庭經濟總是入不敷出,因其從小就吃苦耐勞,勤奮好學,深得父母和鄉親們的疼愛。父母為了讓孩子有點出息,每到開學時他的父母就四處借錢供他們兄妹5人讀書,實在是沒有人再借給他父母了,他父母就只好借高利貸,有一段時間每天得付出5塊多錢的利息,這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家庭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后來兩個姐姐相繼失學,這在賀大勝年幼的心靈當中留下了一個難以釋懷的結。他在父母面前哭過、鬧過,但家庭的境況告訴他,眼淚只能讓大家更傷心,解決不了實質性的問題。善良的鄰居們見狀,才經常幫他家干活,留出時間讓他讀書,有時還給他家送油去,好讓正在讀初中的賀大勝能吃上油辣椒。賀大勝也沒有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199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遵義師范學校,三年之后,漫長的讀書生活總算結束了。當他扛著背包來到龍溪平場小學報到時,他就給自己立下了誓言:“一定要好好教書,善待孩子,回報父老鄉親對我的厚愛。”也正是這條誓言,一直鞭策著賀大勝勤于工作,善于思考,兢兢業業的工作。兩年之后,又因表現突出,追求上進,又被調入龍溪中學任教,現又任余慶縣涼風中學校長,難怪貴州省余慶縣龍溪鎮平場村王建的公婆也稱贊賀大勝是我們家鄉人的驕傲,是我們家鄉人的福氣,原來賀大勝在這個平場小學就做了不少讓鄉親們佩服、感激的大好事。 賀大勝進入龍溪中學以后,就擔任了一個班的班主任,他很快發現,有許多學生的家庭因病,因災,因貧困造成許多學齡孩子無法繼續上學,又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思索,他想去改變,卻又無能為力,而這種貧困的陰霾,一直在他的心中侵襲著,進入他視野的是他第一屆所帶的那個班,就有一個名叫習興碧的女孩,母親病故,父親外出他鄉。女孩與同父異母的哥哥僅靠爺爺留給奶奶的撫恤金艱難地度日,賀大勝,知道了這個情況后,就報告學校的領導,給她減免了學費。當第二屆班主任的時候,賀大勝做了學校的團委書記,他又具體統計了各班的貧困生,找到當地民政、工商聯、電石廠等單位和企業,又給一部分貧困生,找到了部分生活費、糧食、棉被。于是,賀大勝對慷慨捐送物資者感激不盡,感謝他們給了孩子讀書的機會。但他同時又想到兩個問題:這些孩子得到幫助了,其他孩子又怎么辦?每次都去找這些部門,即使人家樂意,自己還好意思又開口嗎?恰在這時,網絡在學校里開始運作起來了,這讓他深深感受到了網絡的方便與快捷。有一段時間,他老是在琢磨一個問題:能不能把這些貧困學生的資料公布在網上,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呢?帶著這個問題,他又請示了學校領導,得到了領導的大力支持。于是他的愛心活動一直與他的教學工作同步進行著。 2009年9月,賀大勝與龍溪中學畢業的學生劉宗勇又進行了交流,想借助劉宗勇在網絡上的影響力推動這一工作,沒想到劉宗勇爽快地答應了。不久,賀大勝就統計好了全校44名貧困生的資料,在征得孩子們的同意之后,就讓劉宗勇在他自己的“騰訊博客”中發布了這些資料和賀大勝的聯系方式,立即得到了很多愛心人士的關注。短短的幾天時間,就有了幾萬人次的點擊率。很多愛心人士都留言表示鼓勵,有的還發信息詢問真假,有的打電話確定資助。一時間,還真讓賀大勝,忙得不亦樂乎。從此,他便踏上了網絡助學的漫漫征途,奔波于愛心人士與受助學生之間。2009年10月20日,一張滿懷愛心的匯款單,如一縷和煦的春風,吹到了賀大勝的心中。他說:“這是一張不同尋常的愛心傳票,她越過千山萬水,來到了龍溪中學,匯款單的地址是內蒙古巴彥淖爾,是一個名叫趙錦華的愛心女士寄來的。”從此,網絡傳情不斷,匯款單、包裹單紛至沓來,從四面八方,飄向了這個并不知名的邊陲小鎮,溫暖著一個又一個孩子的心田。2010年1月1日,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湖南、黑龍江等地的47名愛心網友又匯聚龍溪,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手拉手助學活動,于是,龍溪中學為之沸騰。從此之后,各地愛心人士紛紛來到龍溪,又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他們對孩子們的關愛。 愛心還在繼續,愛的寶塔會逐漸升高,賀大勝粗略地給來自廣東龍元建設集團的潘林海、張國慶、伊明明、徐志堅四個項目經理資助的45個孩子核算了一下,等到這些孩子大學畢業,估計要接受他們的資助善款100萬元左右。每當收到這些錢以后,賀大勝都會認真登記,分毫不差地發放到相應的孩子手中,從未出現過一點差錯。物資、現金的保管、公示和發放,感謝信件的修改、掃描與傳遞,學生成績的收集,合與匯,每一個細節都離不開他,都井井有條,都必須認真落實到位。每當來了愛心人士,他都會熱情接待,陪同他們一起下鄉走訪。很多愛心人士不能親自前來看望孩子,又委托賀大勝傳遞他們的心意,為此,他還專門買了照相機,經常與家人一起騎著摩托車,如今又駕駛著一部面包車下鄉走訪學生家庭,發放助學善款,拍照要求發給對方。雨天不能下鄉的時候,他又呆在家里,寫著他在助學路上的真實見聞和感悟。一個愛心人士說:“看著賀老師拍的照片和他用心寫下的文字,會凈化人的心靈,忘記所有的功名利祿和恩恩怨怨。”正是賀大勝的辛勤付出,使他贏得了愛心人士的信任,贏得了老師們的認可,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愛戴,在愛心人士和受助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純凈而堅定的愛心橋梁。 而讓大家信服賀大勝的不僅僅只是他的助學行為,而在于他樂于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這才是賀大勝的精神實質所在。在廣泛號召愛心網友捐資助學的同時,他還與家人“一對一”幫助貧困學生,犧牲了他自己的休息時間舉辦暑期大看臺免費讀書活動,給大量的學生頒發獎品,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他先后義務給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失明女孩吳云珍、余慶縣龍溪鎮燙傷男孩張針于、余慶縣尿毒癥患者陳紅丹尋求救助,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翻閱著賀大勝的愛心檔案盒,查看他真真切切的每一篇博文,還可以找到他為了他人付出的很多事跡,比如,余慶中學李興平書記寫下的收條,便知道賀大勝不只是關心龍中學生連余慶中學的貧困學生都是他支助和關愛的對象,松煙二中有一個叫皮露的女同學,他得知情況后,也義不容辭聯系愛心人士進行幫助。還為地震災后的一次次捐款,下鄉時一次次拿錢對有困難的鄉親們表示的心意…… 毫無疑問,賀大勝的愛心行動給社會增添了濃濃的人性之美,衷心希望他用愛心搭建的希望橋梁能夠溝通你我他,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送去一絲心靈的慰藉。當然,按照他們提供的資料和數據,的確都是根據對學生進行家訪之后通過實地考察作的決定。真是用心良苦啊!賀大勝說:“這個‘愛心聯盟’選擇走進龍溪中學之后,以此為起點就走近了全國千家萬戶。”而賀大勝的名聲也不脛而走,他所做的公益事業,不僅得到了許多愛心人士的認可,同時還影響到了一批愛心人士的加入,他們有的捐物,有的捐款,有的還不公開他的姓名,2013年就有一個捐了300元愛心款,打在了他們愛心聯盟余慶的賬號里,這個愛心人士就沒有提供他的真實姓名,賀大勝說“我們非常感謝這些愛心人士,敬佩他們施恩不留姓名的高尚情操。我們所做的公益事業,是要教育這些學生如何懂得報恩,如何懂得回報這個社會,我們實行的是‘一幫一’的幫扶,我們不會讓你的錢白花。而我們接到你的這筆捐款還有物資,我們每一分錢都是發放給每一位窮困學生手里的,而我們不會讓這些窮困學生亂花,并教育這些窮困學生懂得社會在關心他們,也要他們珍惜愛心叔叔阿姨和大哥、大姐們那份珍愛他們的慈善之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用優異的成績回報愛心叔叔阿姨和大哥、大姐,回報這個社會。” 孩子們看吧!2015年3月12日,廣東汕頭愛心人士陳亦開打來助學金1000元整資助董秋琴同學,2015年3月13日,廣東深圳愛心人士張虹打來助學金1000元整支助劉樂同學,2015年3月15日,廣東愛心人士李海濤打來助學金1500元支助董秋琴、王江海、蹇大坤三位同學……,數不清的捐款和愛心人士紛至沓來,至此各地愛心人士資助的愛心款合計起來也有80多萬元了,這不僅僅是錢呀,是一顆顆慈善的良心啊!” 賀大勝進入涼風中學后,《愛的路上不停歇》《大山深處的“愛心爸爸”賀大勝》又記錄著賀大勝在各貧困學生家中訪貧問苦的真實視頻,又隨著愛心人士的加入和“愛心聯盟志愿者”的組合,“愛心聯盟志愿者”的確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賀大勝說:“這些愛心人士捐來的錢,是發放給每一個窮困學生的。而這些學生得到救助之后,我們又要鼓勵這個學生不要忘記這個愛心人士的幫扶,記住他們的名字,給他們寫感謝信!同時,必要的時候,又安排這些愛心人士和他幫扶的對象見面,通過各方了解,加深他們之間的感情聯系,使愛心人士知道,在他們鼓勵下的學生正在努力求學,沒有辜負他們的好心。” 就是在龍溪平場小學讀書的王建,后來考上大學了,就寫信感謝曾經資助他讀書的恩人,如此情形,在賀大勝的筆記中還有不少的愛心人士贊助考上大學而成才的就有70多名,這里就不一一舉出了。而在2012年網上留傳的搖言,雖然是針對劉宗勇的,但如今的事實擺在面前,還用得說嗎?筆者雖然也問過賀大勝,但賀大勝的回答卻令人振奮,他說:“人在做,天在看。公道淮酬勤奮人,網上的質疑是沒有依據的,成才學生的感恩信是最好的詮釋,時間可以證明一切,何需理會那些流言蜚語!” 的確,賀大勝說的也是事實,而劉宗勇,為了證明自己,也在微博當中也宣稱,“帶著大家的愛,帶著網友的質疑,帶著一雙雙雨靴交到孩子們手里,把這份溫暖帶給他們。2012年12月26日,我將到黔東南發放募集來的3000雙雨靴,和我一起進山的,還有安微衛視小草行動欄目組。如果你關注#紅雨靴#,請關注我的微博,或是登陸專題:http//url.cn/90jFN8。” 已會給妄言之徒一記響亮的耳光! 事實也證明,賀大勝、劉宗勇的確所做的都是為了孩子,為了窮困學生,劉宗勇有這樣一條微博:“2013年1月4日,愛心聯盟創始人劉宗勇,顧問王忠貴,遵義分會王勇、付東友及4名志愿者到遵義泰甫文武學校發放150雙雨靴和襪子。學校有留守學生1100名,特困生100余名,民辦。詳情請看:http//url.cn/90jFN8。” 望著賀大勝一家子都投入了公益事業,這的確讓人十分敬佩,貴州省余慶縣龍溪中學原楊正國校長說,“他這個人,沒講的,我們學校的愛心聯盟就是通過他的愛心宣傳和網上聯絡發布,我們學校里面那些貧困學生才得到社會愛心人的救助!” 他們的做法是:任務可以分解到學校老師那里,愛心聯盟進行“一對一”的幫助學生,可以把愛心人士的地址告訴老師,老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感恩,而這個感恩又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題材。同時要求學生定期向愛心人士匯報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彼此之間,這樣就拉近了互相之間的距離,形成了一種自然的緣分,而這個學生又由學校領導直接出面,通過了解家訪之后,又向愛心人士提供這個學生的資料,從而“一對一”的幫扶!楊校長說:“我們的賀老師在這方面貢獻很大!”可見他這根紐帶的牽引作用所發揮的“神奇”力量啊! 賀大勝說:“這樣的愛心活動我是深有體會的,2010年元旦節全國各地的網友在劉宗勇先生的帶領下來到了我們學校,就引起了我們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當然最主要的是對我們的貧困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對于我個人來講,我是滿歡迎,滿支持,滿贊成這個活動的,所以,我也樂意加入這個活動!這個活動期待也很大。貴州是一個比較落后的山區,而我每當看到大量的勞動力去了發達地方打工,我就知道他們自己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貧富不均又是一個社會突出的實際問題,光靠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是絕對不夠的,但孩子的父母為了養家糊口又背井離鄉,給孩子們帶來巨大的困難,所以,愛心聯盟的關注和善舉,又解決了這一大難題,我們又怎能不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造福家鄉,造福人類?” 據賀大勝的介紹,他和這個愛心聯盟網,組成之后,他在龍溪中學、涼風中學培養的優秀貧困學生考取大學之后,不忘自己的母校和愛心人士,又紛紛成了新的愛心人士,賀大勝說:“我們希望我們的愛心能感動千千萬萬的人,也讓我們的愛心永駐人間!同時,也讓我們的孩子也看到新的希望,讓愛心聯盟成為小康園地的一朵怒放的鮮花!”
《萊西文學》是《齊魯文學年選》系列刊物旗下的官方平臺之一,前身是紙刊《萊西文苑》。由山東省青年文學藝術研究會主辦,齊魯文學雜志社承辦。 《萊西文學》的辦刊宗旨是“挖掘文學新星、培育潛力作者”,主打鄉土品牌。 投稿須知: 一、欄目設置為詩歌陣地、美文視線、小說在線、散文詩苑等欄目。 五、來稿請以正文加附件形式發送,務必注明作者簡介、詳細通聯和本人照片一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