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實驗,在一個房間里,實驗參與者被告知桌子上的甜甜圈不可以吃。一部分人被告知如果吃了會被輕微警告,另外一部分人則被告誡吃了會受到嚴厲懲罰。 過段時間,參與者以為實驗已經結束,前者仍舊不會吃甜甜圈,而后者則會表現出對甜甜圈的強烈興趣。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前者會給自己心理暗示,這個甜甜圈不好吃,所以即使沒有限制了仍舊不會去吃,而后者只是懼怕懲罰,沒有給自己暗示。 這個理論被稱為自我說服,對于獎懲機制建設,甚至是刑罰對社會規范的正面意義,都具有指導作用。 自我說服:說服自己接受某種信念,是自我合理化造成的一種長期的態度改變。自我說服比直接的說服更具有持久性,因為自我說服在個體內部發生,而不是源于外部的勸誘或壓力。 還有個實驗。 參與者坐在一臺機器前,機器上裝有一排撥動開關,每一個開關上依次標著從15伏到450伏的電壓。 參與者被告知要測試學生單詞背誦情況,如果學生背錯,穿著白大褂的實驗者就要求參與者對學生實施電擊。再次出現錯誤的回答,就增加電擊的強度。 當然機器實際上沒有電,也沒有人遭受電擊。學生是實驗同謀,他回答的答案是事先編寫好的。 參與者真的會用致命電流點擊學生嗎?正常情況下,誰都不會這么做吧。 和我們預想的不同,在白大褂實驗者要求下,多達2/3的參與者用最大電壓電擊了學生,即使他們自己不喜歡,有的還深受折磨,但仍然遵守了要求。 這個實驗對威權的表現,和在極權情況下人們做出的瘋狂行為做了解釋。 服從:處于不平等的權力關系中的權力較低者聽從權力較高者的命令,例如權威會強迫公眾服從。 以上來自于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阿倫森的著作《社會性動物》,一本被稱為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圣經的書。 心理學發展比較迅速,分支較多,從學科上分有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應用心理學、臨床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它和臨床心理不是一碼事,不研究個體精神狀態的治療,更傾向于用社會對個體的影響造成的失調和控制來解釋異常行為,而不是將之歸為個體的精神疾病。 水門事件、豬灣行動,每個人都知道決策出現了問題,但那些身在其中的人,被組織裹挾,陷入群體思考中。 每個人都認為別人可能會盲從,卻低估了自己盲從的可能。 這些就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和方向,我們真的有自己的想法嗎?哪些是來自于自己的,哪些是被社會影響的? 埃利奧特·阿倫森師從亞伯拉罕·馬斯洛(本科階段)、戴維·麥克萊蘭(碩士階段)、利昂·費斯廷格(博士階段),是當代最杰出的社會心理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也是獲得美國心理協會120年歷史上全部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杰出研究獎、杰出教學獎和杰出著作獎。 他以實驗方式發展社會心理研究,將自我實現、認知失調理論進一步發展成,一門研究環境、代際群體、文化、理念以及政策方針如何浸淫個體并影響其行動的學科。 同時,他也對心理學中的一些傳統理論提出了自己的批評,“我現在明白了那種解脫是因為,如果我把自己的不幸歸結于小時候,我就不用為自己作為成年人的失敗而負責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