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這樣一則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北京10歲男孩桐桐(化名)確診被感染了新冠病毒,在北京地壇醫院治療之余,他一直堅持上網課、寫作業。面對醫生護士的夸贊,他淡定地說,“在醫院只是換了一個地兒學習。” 今年2月,在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在方艙醫院人聲嘈雜中靜心專注讀書而走紅的“清流哥”,讓人既感動又心生敬意。 除了這些案例,還有疫情下那些偏遠山區的學生爬到山頂去找手機信號,四處找無線網絡信號“蹭網”上網課的學生…… 這就是自律,即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有原則地對待事物,能夠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也是針對自律品質而開展的。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曾召集了數百名4歲大的幼童,把他們留在一個房間里,并告訴他們:“我給你一顆棉花糖,然后給你15分鐘。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這樣你就會有兩顆。”結果發現,關門期間,2/3的孩子把棉花糖吃了。14年后,米歇爾對那群已然18歲的孩子又展開了后續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幾乎不能等待的孩子,都比較自大,在他人眼里是頑固、愛嫉妒、容易受挫的人。而那些能夠管住自己,直到實驗人員回來才吃棉花糖的孩子,則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和可靠性,他們更堅定、更守信、學術成績也更好。 自律是一種優秀的品質與良好的習慣,如何培養?除了孩子自身的修養外,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至關重要。 “行為契約”帶來的改變疫情防控期間,有不少家長因孩子的學習問題向我咨詢,大多數都是因為孩子的習慣不好而犯愁。比如,一位初中生小艾,原來寫作業特別磨蹭,一份卷子要寫40分鐘。我讓媽媽和孩子簽訂了一份“行為契約”。這位媽媽試探性地對孩子說:“你希望提高寫作業的效率嗎?”孩子說:“當然希望了,省得你天天在我耳邊嘮叨?!眿寢屨f:“我們定個好玩的契約,從今天開始,咱們每天比前一天快一分鐘,就算是完成契約了,如果能夠做到,你就有一定的自由時間干自己喜歡的事。你覺得怎么樣?”孩子心想:“我媽不是瘋了吧,快一分鐘,太容易了。少咬會兒鉛筆就行了,少摳會兒腿也就行了。少去趟廁所,還能節約好幾分鐘呢?!彼?,孩子信心滿滿地答應了。從這一天開始,孩子每天都會主動地去想:“我今天做點什么,能夠更快一點呢?”完全不需要媽媽催,自己就主動地承擔起責任來了。一天快一分鐘,一天快一分鐘,偶爾快了3分鐘,媽媽也不會提更高要求,仍然按照一天一分鐘的標準約定,節約出來的時間,就劃歸給孩子作自由時間。在我這個方法下,孩子的專注力有了很大改善,三個星期之后,寫同樣一份卷子,他能夠在20分鐘之內完成,保質保量,不再需要監督。從那之后,媽媽再也不用操心孩子磨蹭的事情了。 在“行為契約”約束下,改變的孩子還有很多。有的孩子積極主動背單詞,一個假期背了2700個單詞;有的孩子從放學后先玩后寫作業,改變為先寫作業再玩;還有的孩子拿起了幾年沒有讀的英語故事書,主動開始了閱讀。 這些學生和家長都是運用了科學的方法,極大地提升了孩子的自律性、主動性。所以說:教育孩子要找到關鍵點,比如,家長會擔心孩子一放學就玩游戲,所以沒收手機,可是孩子有抵觸心理,依舊不認真寫作業,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其實,正確的解決方法,不是沒收手機,而是培養孩子優先、自覺做作業的好習慣。很多家長與孩子通過行為契約,提升了雙方的自律和自主性,不但孩子每天放學后會主動地先把作業寫完,有的家長也開始了鍛煉,有的甚至開始了戒煙,在家庭中也形成了一種互相促進,互為榜樣的積極氛圍,不僅孩子改變了,家庭爭吵也少了很多。 “三招”讓“行為契約”落地家長在和孩子簽訂“行為契約”的時候,有三個最容易出問題的方面,會導致契約變得沒有效果,這就是契約三要素:目標、獎懲和執行。契約的目標,就像人的頭腦,獎懲和執行就像人的兩只手,通過這兩個環節,共同來實現目標。 制定具體可行的目標。比如,有位家長讓孩子一周背15個成語。孩子會說:“太多了,我背不了。”如果媽媽說:“那你每天背2~3個,可以嗎?”孩子會說:“可以的,沒問題?!卑涯繕苏{整之后,孩子更愿意執行了。所以,目標設定要遵循剛剛說到的三個原則:少而精、可量化、前進一小步。這樣制定出的目標,孩子有動力,效果更好。 依據興趣科學獎懲。獎懲的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投其所好,給孩子喜歡的東西。曾有新聞報道兩個小學生撿到了一個很重的提包,他們發現提包里面有證件、手機、大量現金。孩子在民警的幫助下找到了失主。應該為這兩位小學生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點贊。不久,就傳出來一個段子說:失主為了答謝這兩名小學生,買了千元的練習冊送給小學生。據說小學生收到的時候情緒“非常激動”。很明顯這個獎勵不僅沒效果,甚至會起反作用。我們在給孩子設置獎勵的時,一定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滿足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我認為,獎勵孩子要以精神獎勵為主。我在《做守信的家長,培養自律的孩子》一書中設計了40張心愿卡,用于精神獎勵。這些卡片特別受孩子喜歡,比如,有一張免責卡,也叫免嘮叨卡,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干什么用了。孩子通過完成契約,可以獲得一張免責卡。當家長對孩子不滿意,又嘮叨孩子時,孩子出示這張卡片:“媽媽,我使用免責卡,這次您別嘮叨我了?!边@時媽媽就要停下嘮叨。同樣的,家長也通過完成契約,獲得卡片,比如溫和卡,當孩子想要亂發脾氣時,家長出示這張卡片,孩子要控制情緒,溫和地處理事情,孩子也要遵守。 不打折扣地執行。再好的契約,不去執行,也等于廢紙一張。建議家長最好做一張執行記錄表,約定的任務,孩子完成了打鉤,并貼上孩子喜歡的貼畫,沒有完成則打叉。這樣能夠一目了然,看到哪一天執行得非常好,哪一天是需要改善的。所以,全家一起執行、互相監督,也互相鼓勵,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科研中心主任)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劉朝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