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歷:汪育真,老三屆。曾被評為全縣科學技術先進分子代表受到嘉獎。是一位業余徽學研究者,整編了《徽州名居和義堂》,主編志書《采白故里西溪村文化志》,參編《歙縣西鄉方言》。2013年被歙縣人民政府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劍 華 小 學 清光緒以前,西溪便有不少有識之士活躍于省內外政、商、文化、科技等界,他們廣為交游,信息暢通,且能審時度勢。1902年清政府詔頒學堂章程,詔令各地廣開學堂,本縣有識之士紛紛立志創辦小學堂。1905年鞠友先生為名譽校董,協助鄭氏宗祠創辦“師山小學”,1916年西溪汪律本等幾位校董募捐贊助,并將汪氏坐落在師山小學邊的一塊地捐給“師山小學”辟為操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西溪村一部分在外邊工作和經商的人都紛紛回到故里,他們中有的滿腹經綸,擁有先進的辦學經驗;有的則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愿意慷慨解囊,都想為家鄉辦點實事。他們是:采白先生、勖予先生、克寬先生、世清先生、干明先生、德良先生、祥熊先生、黃度涵先生、汪耀祥先生、汪憲成先生、吳銀祥先生等。他們目睹家鄉學校尚少,校舍擁擠,非鄭氏子弟到師山就學學費昂貴,汪氏宗族中仍有不少子弟無法就學,十分痛心。于是乎他們便說通司祠福熙先生及汪氏里祠族人,同輯五先生、獻庭先生一起成立了校董事會,輯五先生為校董事會主任。他們破除封建迷信,打破宗族觀念,1938年暑期便將汪氏里祠辟為校舍,辦起了“歙縣私立劍華小學”,勖予先生出任第一任校長。 “劍華”創辦時,用汪氏祠產“大買租”作為辦學基金,但仍遠不足敷。校董事會諸會員辦學心切,都全身心投入想把“劍華”辦得體面大方,超過“師山”。于是校董,特別是在蘭溪經商的幾位校董均鼎力資助,校長勖予先生動用祖業大批資金投資辦學。另據世清先生在給鮑義來先生的信中云:“1937(丁丑)采師回西溪后即著手籌建劍華小學,在籌集辦學經費時,方晴初慷慨捐資,實有其事,惟捐資多少,已難確記。采師為報其盛意,為作‘嘯琴館圖’,今原圖不知尚存否,留此題識,亦彌足珍貴。”由此可知社會知名人士方晴初先生也為籌辦劍華小學而慷慨捐資。1939年,采白先生從北京回家,見父親福熙先生和兒子勖予先生辦學紅火,毅然作畫多幅,交他人義賣后資金悉歸“劍華”,并支持兒子“當校長盡義務,不要酬薪”。“劍華”視名師為寶,薪金比鄰校略高一籌,引進了幾位曾在大學、中學任教過的教師、教授主課。這些老師多才多藝,為后來的教學質量迅速上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0年,干明先生在浙江做生意發跡,財源亨大,也仿效“要開源,不節留”的傳統,多次捐款扶植“劍華”達千元以上,德良先生、黃度涵先生也募捐相助。 1943年后,“劍華”的經費發生困難,本村教師皆盡義務教學。校長岳年先生(兼任蕪關中學校長)則到蕪關中學招聘教師實行半義務教學(每學期四擔谷)。學校維修、教具制作、后勤總務等開支由輯五先生和獻庭先生提供。抗戰期間,連年戰事,造成物資短缺,如煤油、紙張、粉筆……購買困難,輯五先生便通過他商業上的一些特殊渠道,想方設法到外地采購,從未間斷。輯五先生還叫他家已從徽師畢業的大女兒淑娟女士義務為校董會服務,管理全校財務。 在當初來說,“劍華”的校舍及設備居全縣小學前茅:操場一個、改建教室五個、禮堂一個,能容納七個單班教學,有教師辦公室、教師學生宿舍、學校食堂,可供三、四十名寄宿生飲食、住宿;課桌、凳按年級高低配套齊全;圖書室一個,藏有各類圖書千余冊;成績櫥數個,陳列標本的玻璃櫥柜面積約20m2,有飛禽、走獸十余種(如猴、狐貍、小豹、野兔、鴿、貓頭鷹、鷹、蛇等),被師生們美稱為“小動物園”,所有標本均為自制;銅鼓、號、文娛樂器、體育器材(滑桿、單雙杠、爬桿、“飛傘”、搖船、球類等等)一應齊全;校內有魚池、荷花、松柏、垂柳、竹、美人焦及其他一些花卉盆景;校內禮堂舞臺兩側柱子上的對聯是:“劍氣直衝此異日英豪發韌,華堂符雨厚載廣大啟人文。”抗戰期間,學校經常演戲,宣傳抗日,勖予先生和輯五先生還合贈了一幅大紅布幕,并書字留念。1945年,中央督學來“劍華小學”視察時,對學校的校風、校貌非常滿意。 劍華小學的校訓為“毅”,校旗為長方形,紅底白字,校徽為三角形,正中一把寶劍,四面閃金光。校歌的主要內容是:“讀書抗日”。 劍華小學為六年制完小,初小四年,高小兩年。每周上課六天,每天除早讀課(30分鐘)、習字課(20分鐘)外,安排課時五節,每節四十五分鐘,下課間隔十分鐘。以1949年高級班課程表為例,每周30課時,其中紀念周1課時、社會二課時、國語八課時(含作文二課時)、算術六課時、歷史二課時、地理二課時、自然二課時、音樂二課時、體育二課時、圖畫一課時、手工一課時、周會一課時,詳細安排見如下所附的課程表:
從課程編排上來看,偏重主課語、算,且全部安排在上午學生精力充沛之時,合理開設各科副課,社會課以“三民主義”為主導思想,宣傳抗日救國,振興中華。每周一上午第一節課為“紀念周”,所有在校師生員工全部集中到大禮堂,禮堂舞臺照壁正中上方是孫中山遺像,遺像下是總理遺囑,全體肅立臺下吟誦總理遺囑,全文為:“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力求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教、學、做合一”、“手腦并用”、“小先生制”、“邊教育邊勞動”等嶄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派有特長的專科教師執教,各科教師均有備課筆記(附印泉先生教案復印件),規定教師每天必須要到校集體上早、晚辦公,完成備課和批改作業等工作。國文教學提倡“先讀先講先發問”,作文要求嚴格,教師評講后要求學生在兩節課內起草、毛筆謄寫完畢。各科教學尤其注重“直觀教學”,力求“生動活潑”。教學中普遍提倡另外增添小黑板教學,自制教具。上自然課“水稻”一節時,就將課堂搬到田頭,讓學生目睹水稻的“根、莖、葉”各部分的生長狀況及介紹一些簡單的管理技術。各科上課時均要求學生用毛筆做課堂筆記。每天一節習字課均要求學生必須認真書寫大楷(低級班為描紅)一張、小楷半張,教師每天檢查批閱。(附印泉先生書給學生的習字貼復印件),“劍華”畢業的學生毛筆字在同等學生中均能嶄露頭角。各科都有課堂作業(家庭作業較少),要求當天完成,教師批改后擇優張榜陳列。每學期還要召開一次“懇親會”,請家長到校參觀學生的作業和學生親手制作的小制作,征求家長對學校的一些意見。 學生的課外活動同樣也豐富多彩,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折紙、刺繡、編織、養花、煉身等,并開放圖書館。劍華小學比師山小學還要略高一籌的是,舉辦“星期六周末演出”,成立“業余劇團”,師生同臺演出,獨唱昆劇,表演劇“流亡三部曲”、“漁光曲”、“最后一課”,魔術“活鋸漢奸”等等。每逢節日、期始期末,每期都要演出好多次。學校及各班級都分別出有墻報、特刊,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設計、投稿、插圖,并經常更換。 劍華小學的教學質量曾一度勝過師山小學,原在師山小學入學的一些學生紛紛投向劍華小學,連當時駐棠樾的國民黨陶廣司令部眾軍官子弟也來劍華小學求學,并且還有遠在黃山湯口、東坑口的學生、城區的學生也慕名前來寄宿就讀。據不完全統計,1938年有學生60余人,到1945年便增至200余人。1939年6月,歙縣“今日兒童,明日斗士”演講比賽會上,劍華小學學生榮獲個人第二名和第四名。后來每屆畢業生報考縣中,幾乎全部錄取。劍華小學和師山小學并存達十三年之久,這期間一直相互競爭,都不甘于落后,在當時一直被鄉人廣為美談。 劍華小學各年的行政領導分別是:汪勖予(1938-1940)、汪印泉(1941-1943)、汪岳年(1943-1945)、汪恕常(1945-1947)、吳曾應(1947-1949)。被聘的教師有:汪岳年、汪勖予、汪克寬、汪世清、汪印泉、汪濟時、汪琪、吳福如、鄭惜棱、鄭從佐、汪恕常、黃儔源、吳曾應、汪曾德、汪嘉淑、黃佩衡、汪菊英、程潔中、黃懷旸、鄭基植、程月仙…… 1950年冬月,由歙縣文教科出面,將“劍華”、“師山”兩校合并,并以原劍華小學為校址。1951年春,將統一后的小學正式命名為“安徽省歙縣鄭村小學”。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浮夸風、平調風盛行,校方將原劍華小學校舍拆除,易地改建成四個較為規范的教室和八間教師住房。 注釋: 方晴初:1900-1976,又名熙、日生,縣城人。曾任縣商會主席、縣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歙縣中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委員和縣銀行董事長等職。熱心公益事業,資助創辦歙縣中學、中正中學(潭渡中學前身)和私立弘光小學,投資創辦縣人民電影院和祁門瓷土廠。富收藏。 喜歡,就請點贊 喜愛,就請贊賞 《金鴿子文藝》常年約稿: 金鴿子文藝是面向微信用戶的自媒體平臺,旨在以文會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攜手發展。 熱忱歡迎全國志向于文學創作和書畫愛好的廣大微友,不吝賜稿。 來稿強調原創文學或原創書畫作品(拍成照片)如有抄襲,文責自負 來稿強調原創文學或原創書畫作品(拍成照片)如有抄襲,文責自負。附作者簡介和本人彩色橫幅照片,并發送至364393068@qq.com 郵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