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古詩詞唐詩宋詞查詢,古詩詞分享! 《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 【唐】元稹
▲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朗讀詩詞 譯文 夜晚星河之上是誰搭成了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幽會在仙居。 寒蟬鳴叫聲在耳畔喧鬧響起,晶瑩露珠在林間枝頭緩緩滴下。 一片葉子驚起了心中的情思,怎樣才能夠不會再增添憂愁呢。 2.朱夏:夏季。《爾雅·釋天》:“夏為朱明。” 3.涼吹:涼風吹起。 4.迎秋:古代祭禮之一。這里指迎接秋季到來。 5.天漢:古時指銀河。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 6.橋鵲:源見“烏鵲填橋”。指喜鵲。 7.星娥: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織女。天上的仙子。 8.玉樓:傳說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 9.寒聲:寒蟬的鳴叫聲。 10.白露:晶瑩剔透的露水。 11.林頭:林間枝頭。 12.一葉:一片葉子。 13.心緒:心思,心情(多就安寧或紊亂說)。 不經意間,炎熱的夏天就走到了時間的盡頭,有不舍,有留戀,還有懷念。夏天帶給我們的,總是熱烈、肆意、激情與希望,于是當一縷涼風吹至,便會有時光偷換流年之感。秋天來了,心底才會突生感嘆,時間不等人。首聯,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正是帶著時間轉換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理去描寫的。 頷聯,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天漢,指銀河。遙遠的夜空,銀河橫亙天空,仿佛搭成了一座鵲橋。牛郎織女幽會在美麗的玉樓仙境。如果第一聯是感嘆“涼風至”,那么第二聯則是期待“鵲橋會”。秋天,也有令人神往的日子,美麗的七夕節就在七月七,即今年的8月25日。這里詩人是由牛郎織女的愛情,想起人間的愛情,繼而想起自己的愛情。失去另一半伴侶的詩人,在此為尾聯的“如何得不愁”埋下了伏筆。 頸聯,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這里的“寒聲”理解是全詩的關鍵。許多不了解節氣物候的人,很簡單的將“寒聲”,理解為寒冷的秋聲,這其實是不對的。寒冷的秋聲怎么能夠喧鬧呢,顯然與“喧耳外”不符合。再結合立秋三候: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里的“寒聲”指代寒蟬的鳴叫聲,與下句“白露”形成工穩對仗。如此巧妙將立秋二候編織進一聯中,不得不贊嘆元稹處理語句的高妙。第三候“涼風至”,則在首聯下句出現。 “寒聲”對“白露”,比“寒蟬”對“白露”要更含蓄,更完整。寒蟬的鳴叫聲,才能在耳畔喧鬧,正好對應,晶瑩剔透的露珠在林間枝頭滴下。“喧耳外”,其實是“耳外喧”;“滴林頭”,其實是“林頭滴”,倒裝之后,使人感受到“喧”與“滴”帶來的動感沖擊,與上兩句的靜態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使人感受到詩人觀察自然的細致入微,連白露輕輕滴下的畫面也能夠捕捉到。 尾聯,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可謂立秋的名句。一葉知秋,一葉驚心。秋天,就在那一片片變黃的葉子里,悄然而至。當人們面對肅殺的秋天,面對陣陣涼意,心中怎能不想起去年的秋天,人生的秋天,以及疾駛而去的半年光景。秋天是美麗的,秋天也是令人傷感的,因為秋后,好多動物和植物都將離開這個世間,包括上面的寒蟬。面對即將凋零的萬物,人們心中自然會感應萬物的變化,生出同樣的悲傷情緒。《黃帝內經》勸我們秋天要使志安寧,不要過分悲秋,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如何得不愁”呢?千古以來沒有答案。不過,毛主席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氣勢,不妨可以學一學。毛主席在面對秋天肅殺表現出來的不愁且更加豪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立秋至,愿每一個生命都能活出精彩的自己,不悲傷,不憂愁,在人生道路上快樂向前。 猜你喜歡 回復“唐詩”、“宋詞”,即可查詢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