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因慘遭叛徒出賣,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后壯烈犧牲。犧牲后日寇砍下他的頭顱,秘密保存起來,我軍歷經8年才找回他的遺首,遺首找回后,數十萬將軍前來祭奠他,他就是楊靖宇將軍。 楊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運動席卷全國,年僅十四歲的楊靖宇就開始投身于火熱的斗爭中。 他從河南省開封織染學校畢業后,領導農民先后參加豫南農民起義,劉店秋收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豫南游擊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為了開展長期的游擊戰爭,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把勝利引向全國,他離開平原,奔赴山區,開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據地。 1932年,他受黨中央委托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數十年間,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聯抗戰,令敵人聞風喪膽。1940年,他率領東北抗聯在白山黑水之間與日本鬼子血戰,最終由于叛徒告密,加上彈盡糧絕,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35歲。 楊靖宇犧牲后,日軍為了“炫耀戰功”和“威懾”抗日人士,殘忍地用鍘刀將楊靖宇的頭顱鍘下,而尸身則被日本鬼子解剖了。日寇剖開了他的肚子,發現他的胃餓得變了形,胃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連一粒糧食都沒有。 楊靖宇犧牲后,取回他的頭顱成了中共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戰事緊急,一直沒有機會,直到1948年,東北局重啟尋找烈士遺首的計劃。松江軍區地下偵察小組組長張正平接到了此項任務。 張正平經過仔細偵察,確定楊靖宇的遺首就在長春醫學院中,而長春醫學院乃是國軍一個旅部的駐地,有重兵把守,想要從敵人的嚴密防守中將遺首弄出來確實不容易。張正平通過地下黨員劉亞光打入敵旅衛生隊,然后成功策反敵旅一位連長。在敵連長的安排下,他們闖過一道道關卡,成功地將楊靖宇的遺首運至松江軍區司令部,后又秘密轉運至東北烈士紀念館。 此事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四野司令林總 、政委羅榮桓等數十位將軍,以及一眾東北局干部,來到了東北烈士陵園紀念館,祭奠楊靖宇。1957年,通化市楊靖宇墓正式建成,楊靖宇將軍的遺首轉移至通化,中央舉行萬人公祭大會。2009年,楊靖宇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