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戟橫空殺氣高,金兵百萬望風(fēng)逃。 自從公死錢塘日,便覺江山把不牢。 這是宋人貫酸齋寫岳飛的一首贊詩,寫出了岳飛及岳家軍的英勇與霸氣,也寫出了岳飛逝后,家國江山既有淪亡的危險,令詩人忐忑不安。 岳飛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宋朝光彩奪目的“將星”,他生卒于1103—1142年,字鵬舉,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南宋的國家支柱,位列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的文學(xué)才華,也是古代將帥中少有的,他的愛國名篇《滿江紅》,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其中一句,更是成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自我激勵的教鞭。 一、寫作背景 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岳飛第二次出征北伐,當(dāng)軍隊攻到陜西福昌縣山區(qū)時,才發(fā)現(xiàn)是孤軍深入,而此時既無援兵,又無糧草,無奈之下,只得留王貴一支人馬戍守前線,自己不得不撤回湖北武昌。 此次率軍北伐,雖未損兵折將,但是依舊壯志未酬,于是揮筆寫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 二、解析《滿江紅》 詞曰: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膾炙人口,英勇悲壯,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同時也表達出岳飛一腔熱血,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 上闋,“怒發(fā)沖冠”,語出《史記》,司馬遷寫藺相如“怒發(fā)上沖冠”。四個字表明詞人這是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滿腔熱血,一心報國,有一種直抒胸臆的快感。 這時詞人獨上高樓,自倚欄桿,縱目乾坤,一場急驟而來的瀟瀟秋雨剛剛停歇。面對如此的環(huán)境,詞人的內(nèi)心是多么渴望,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于是仰天長嘯,以抒此萬斛英雄壯志。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語出意料,令人叫絕,這十四個字說明岳飛的高尚人生觀。雖然三十幾歲還未建功立業(yè),但是這并不重要,因為詞人認為功名就如同“塵與土”,而八千里征戰(zhàn),為國效命,卻不能停止,征途上只要有白云和明月陪伴就好。 而上闋詞人的觀點是“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既是勉語,也告誡少年人,莫虛度年華,白了頭,還未建功立業(yè),獨自悔恨悲切!悔之晚矣! 下闕,“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此句是全詞的中心。靖康二年的恥辱,尚未洗去,作為臣子的憤恨,什么時候才能消除呢?這就是詞人為什么渴望建功立業(yè),心懷壯志的原因。 接下來,詞人要付諸行動,從“駕長車”到“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以夸張的手法,表達了對兇殘敵人的憤恨,同時表現(xiàn)出詞人的信心和英雄氣概。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最后一句,滿腔忠憤,丹心碧血,傾出肺腑,等到收復(fù)山河的時候,再向皇帝報功吧!詞人用文學(xué)家的眼光結(jié)束全篇,神氣十足,毫無違和感,令人神往,令人拍手叫絕。 三、年輕人自我激勵的教鞭 一首詞好不好,不但要思想明確,語言優(yōu)美,對仗工整,更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對后人的影響力。 岳飛的這首《滿江紅》之所以千古傳誦,被譽為孤篇壓兩宋,就在于他一腔熱血,精忠報國的人生價值觀。 同時這首詞還有一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已經(jīng)成為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自我激勵教鞭。他告誡年輕人要珍惜生命和時間,要善于利用每分每秒,不斷完善自己,鍛煉自己,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yè),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到年老力衰時,剩下的只是徒自悲切。 結(jié)語 這首詞充分表現(xiàn)出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情調(diào)激昂,慷慨壯烈,字里行間無不透出雄壯之氣,充分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奮發(fā)圖強,“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神威,從而成為反侵略戰(zhàn)爭的名篇。 同時也激勵青年人,奮發(fā)圖強,自我勉勵,忠心報國,“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
來自: 冷暖自知zth > 《國學(xué)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