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安陽市內的曹操高陵中,考古專家們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件特殊的器物,它類似于石枕,卻又與古代石枕有著本質性的區(qū)別。直至后來,考古專家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此物居然是一件治療器具,證實了一個流傳千年的傳說。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曾經談到過一個故事。三國時期魏國的主宰者曹操,為了能夠在烽亂的世道中起兵,便命人盜掘漢代皇陵,竊取其中的寶物以充軍餉。幾十年后,曹操因病重而奄奄一息,在彌留之際,他吩咐自己的兒子曹丕,設立72疑冢,并以72口棺材共同出殯的方式下葬,防止后人模仿自己盜掘他的墓葬。 轉眼2000年過去了,考古界一直流傳著關于發(fā)現(xiàn)曹操墓的說法,但都因證據不足而被否定。至2009年12月27日,經過我國考古學界的一致認定,確定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xiāng)西高穴村附近的一座陵墓為曹操墓,由此曹操墓正式被確定。曹操高陵被發(fā)現(xiàn),不僅結束了考古界多年的爭論,同時也為我國考古界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殯葬制度等,提供了極為詳實寶貴的資料。 根據史料記載,曹操一生簡樸,從不主張奢靡浪費,因此其墓葬也屬于貴族墓中的薄葬類型。不過曹操畢竟是魏武王,即使采用簡樸的薄葬方式,墓中的寶貝卻也同樣琳瑯滿目。曹操高陵墓葬中出土器物共200余件,其中包括金器、銀器、玉器、石器、鐵器等物品,都屬于國家級的重要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專家發(fā)掘高陵墓葬時,曾尋找到一塊奇怪的文物。該文物整體為石制,呈圓滑長方體狀,其側部有精美的雕刻圖案,更奇特的是,在該文物的上方,居然存在向內凹陷的弧面,看上去類似于一個小型的枕頭。此時有專家推斷,該器物很可能就是曹操生前所用的石枕,其本身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但是另一些專家卻不同意這樣的看法,認為此器物應該不是實用器,而是古人專門用于陪葬的冥器,是曹操子孫孝道的體現(xiàn)。 考古專家們的說法究竟孰是孰非?當時還真的無法進行判斷。直至后來,才有考古學家揭秘此事,認為此器物并非冥器,也不是曹操生前所使用的石枕,它的名字叫作熨頂石。此時,一個問題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熨頂石究竟是什么?其實它是一種醫(yī)療器械,換句話說,它應該是魏武王曹操的“頭部按摩儀”。 如果從文字的角度來分析,“熨頂石”中的“熨”字,可以解釋為“熨燙”,而非“安慰”。根據古書中的記載來看,“熨”是一種熱灸的手段,即用加熱的方式為人體按摩。中醫(yī)醫(yī)學認為,人體內存在陰陽二氣,陰盛陽衰與陽盛陰衰,都會影響人體健康。以加熱的石頭進行按摩,可以在循循善誘中將“陰氣”驅逐,繼而解除病痛。 熨頂石的應用,其實是當時一種比較流行的醫(yī)治方法。一般來說,首先將熨頂石加熱,然后患者需要平躺在榻上,頭部緊枕熨頂石凹槽,用石頭的溫度熨燙患者頭部。根據近些年魏晉出土的墓葬陪葬品規(guī)格來看,幾乎沒有任何一座墓葬出土熨頂石類物品,曹操高陵之中,為何獨獨出現(xiàn)熨頂石呢?談到這里,我們還不得不談到一個傳說。 相傳曹操患有嚴重的頭風病,每逢行軍打仗,一旦感染風寒,便會感到頭部疼痛難忍,為此他十分懊惱,便命人遍尋名醫(yī),為自己診治頑疾。直至后來,才有人找到名醫(yī)華佗,請求其為曹操診治疾患。華佗在查看曹操病情后,認為曹操的頭痛之癥可能源于其內部的風涎,治療的方法是用利斧劈開曹操的腦殼,繼而取出病灶部位。曹操生性多疑,無論是“孤好夢中殺人”,還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都清晰的驗證了這一點,因此曹操當即下令,將華佗處死。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才讓我們清晰地發(fā)現(xiàn),曹操高陵內陪葬熨頂石,其實是存在合理性的,畢竟他生前曾患有頭風癥,命人時常用它為自己治療也在情理之中。 談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承認,考古的確是一門有趣的科學,它不僅能夠為我們找到諸多有價值的文物,同時也能揭開許多埋藏千年的謎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