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開頭,引用著名作家趙麗宏先生的一句話:文學是人學。 有人對文學這個概念很模糊,認為一篇文章高深莫測無論橫看豎看都看不懂,就是文學,就是好文章。 若真的是這樣的話,干脆不要寫白話文了,寫文言文的話,不僅可以讓人翻譯一遍,還可以體現自己知識的淵博,何樂而不為呢? 最近,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起熱議,這是一篇大量引用生僻字、生僻典故進行生僻表達的作文,說實話,本人作為一位職業作家,當中都有一些字不認識。 這篇作文最開始只有39分,后來經過其他老師評閱了之后,才變成了滿分作文。其閱卷組組長陳建新給出的理由是:文字的老到與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想必很多網友已經看過原作文,這里就不拿出來了,只是向大家說明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好文章? 第一位閱卷老師的評分只有39分,本人認為該位老師的評分標準較為合理,作文不是顯擺的地方,而是表達思想,闡明觀點的地方。 至于這個話題:晦澀難懂與樸實無華,哪一個才是好文章? 先給出答案:樸實無華。 閱卷組長指出這篇作文相當的老到,那么什么是老到,用詞生僻,引用過多典故就是老到?麻煩看一下韓寒先生當年的《杯中窺人》。 那才是老到,思想深刻,觀點犀利,但是在韓寒先生的那篇文章當中,能夠看到什么生僻的字眼嗎?并不能夠。 老到不是說用了一個別人不認識的字就是老到,明明可以用一個相當普通的詞語精確地表達意思,偏偏用一個你不認識我不認識的詞語出來拗口。 有一句話怎么說呢,文筆不夠,引用來湊。很簡單啊,自己寫不出那樣深刻的句子,不過沒有關系,我可以引用,上下三千年那么多先賢的名著,平時隨隨便便記一些別人不知道的內容抄進來,不但可以提升作文的檔次,別人還會佩服自己的底蘊。 本人承認,在最初接觸文字工作的時候,也喜歡用一些生僻苦澀難懂的字詞與典故,因為這樣顯得自己很有本事,別人一看看不懂,便會很崇拜自己。 不過后來,本人經過語文老師的一番點撥之后,才明白這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賣弄小聰明。 真正的好文章,應當寫得簡樸,用最簡單的詞語表達出最準確的意思,寫得清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畢竟文學就是讓讀者通過故事明白文字背后的深刻內涵,如果文章讀都讀不懂,那么還談什么文學? 文學是人學,它的中心是為人而服務,而不是擺空架子,變得華而不實。 郭敬明夠厲害了吧?可是為什么他一直不受人待見呢?原因就是文字過于華麗,故事沒有內涵,這一點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專門作出了批評。 一篇文章,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口水話不知道怎么寫,第二是華麗浮躁生僻晦澀難懂,第三是樸實無華返璞歸真。 也就是說,這篇作文的境界還在第二個層次,還在入門的階段,但是為什么很多人都對這種文章大為贊賞呢? 原因在于誰不喜歡華麗的衣服呢?看見了它的美麗,何必在意內心是不是一個空殼子。 很多人對文學一直有一個誤解,認為看不懂的就是好文章,還是那句話,要說看不懂,干脆寫文言文算了。 想必看過很多嚴肅文學作品的讀者都知道,那些大作家寫的文章,有幾個作家的文章有生僻字詞有從未聽說過的未曾經歷過考證的典故? 本人研讀嚴肅文學幾十年,鐵凝莫言賈平凹梁曉聲余華韓少功劉恒格非遲子建張抗抗葉兆言阿來王蒙麥家徐則臣等人的作品,哪一部沒有研讀過,還真是沒有看見過苦澀難懂,掉書袋的寫作方法。 難道說這些大作家的文化底蘊沒有這個高中生的知識豐富,因此他們寫不出來,這位高中生就可以寫出來? 或許就是這樣吧。 當然,最后真正能夠成為作家的人,之前高考時候的高考作文大都是一個很低的分數,不要問為什么,因為套路與模板樣式的寫作規矩,作為一個有志成為作家的人,是不齒于進行這樣的寫作的。 最后還是以著名作家、《萌芽》雜志社趙長天之子那多的話結束這篇文章:(這篇作文)撇開引用不談,沒有一句話是好好說的。 全部評論 擎天一柱· 1 小時前 不說人話,不做人事,就是目前各行各業很多專家的拿手活,要不天下人怎么稱呼他們為磚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