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李智紅|走筆博南絲綢古道

     新銳散文 2020-08-08

    哈哈

    絲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

    走筆博南絲綢古道
     
     

    古道溯源

    據《史記·大宛傳》記載,漢武帝元朔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26年,博萬侯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后對漢武帝說:“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到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張騫所說的大夏,就是今天的阿富汗,距我國中原有萬里之遙。那么,四川出產的東西是怎樣販運出去的呢?

    原來,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先秦時期,四川的商人就趕著馬幫,馱著成都一帶出產的絲綢和蜀布,邛竹杖等物資,越過川西平原,攀援崎嶇山道,經過西昌,渡過金沙江進入云南,并從永仁和元謀一帶過姚安,穿大理,經永平,最后通過保山和騰沖等地出境,進入緬甸并抵達印度等南亞和西亞地區。這條秘密的民間商道,就是我國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它的出現,比我國北方著名的“絲綢之路”整整要早兩個多世紀。博南古道所穿越的地方,不是蒼茫雄峻得高山,就是深不可測的峽谷。行走在這條“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古道之上,三天兩天走不到盡頭,十里百里遇不到人煙。林莽深邃,河谷縱橫,一天兩天走不到盡頭,十里百里遇不上人煙。這種百年的孤獨,只有生活在這塊褐黑色土地上的人們,才會有刻骨銘心的體驗。

    博南古道所穿越的每一座山崗每一條峽谷,都充滿著一種古老文化所積淀起來的神秘意蘊。尤其是坐落于古道之上的元謀,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永遠不可忽略的契結。它是我們最為古老的人類發祥之地,是我們最早出發的地方,也是我們人類永遠的故鄉。提起元謀,人們必然會聯想到古老的元謀猿人部落,聯想到人類漫長的繁衍和進化歷程。早在170萬年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元謀猿人便已經在元謀這塊平凡的紅土地上壘洞而居,掘土而食,漁獵歌舞,繁衍生息。經過碳14科學測定,元謀猿人出現的年代比北京周口店猿人和陜西藍田猿人更為久遠,是古老的中國大地上目前所發現的最為古老的原始人類。曾有人類學家斷言:所有的亞洲人都是元謀人的子孫。在三江并流,群山高聳的滇西高原,是元謀人使我們的血脈得以綿延,使我們的人種得以繁衍。從某種意義上說,古道的緣起,更多地得益于人類始祖最早的遷徙,可以大膽地推斷:博南古道的走向,就是人類始祖從發祥之地向著整個亞洲大陸遷徙的主流走向。

    1965年,當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在元謀一座荒涼的紅土崗上意外地發現了兩枚古元謀人的牙齒化石之后,元謀便不再僅僅只屬于自我,只屬于云南,或者只是單純地屬于滇西。它便以一種永不磨滅的輝煌,標柄于人類發展史輝煌的扉頁。

    當我們在20世紀的最后一個冬天,滿懷著一種虔誠而又肅穆的心情走進元謀。一走進元謀,我就感覺到了一種靈魂的擠壓,一種生命的拷問,一種凝重的分量。因為有了元謀人的發現,這塊土地便擁有了一種極不尋常的靈氣,有了一種重量,一種質量。在發現元謀人牙齒化石的那個紅色的小土崗上,我們細心地尋找著先人們的遺跡,感受著先人們那遙遠得不可捉摸的呼吸。在這片深厚的紅土地上,到處都承載著歷史的負荷,到處都彌漫著犧牲的儀典和濃郁的血肉之香。隨手抓起一把元謀的泥土,我都能夠感覺到那種歷史的久遠和生命的漫長。

    元謀,更多地趨近于一種根系發達的神話,一種不可觸摸的深度,一種難以言說的蒼茫和久遠。我無法想象在170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是如何由猿猴最終“活”出個人樣來的。但我能夠想象,在這塊古老的紅土地上,在那無比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他們那仰天而歌俯地而舞的豪邁與剽悍。他們蒙受著日月星辰的啟迪,他們澤沐著大地河川的厚賜,漁獵在野,共生共榮。

    從樹上到地下,從匍匐到站立,從蹣跚學步到奔走如流星趕月,從茹毛飲血到熟食火炙,他們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艱難而漫長的進化歷程。當他們那日益龐大的子孫,高舉著生生不息的火種,沿著博南古道的走向,向著遠方進發的時候,他們絕不會想到,元謀作為人類最初出發的地方,將從此積淀為一種燦爛的文化,一種恢弘的背景,一種歷史的參照,一種生命的圖騰。

    走進古博南

    漢德廣,開不賓,

    度博南,越蘭津。

    渡瀾滄,為他人……

    一曲古老的歌謠,一段歷史的脈沖,一疊文明的碎片,一重歲月的蒼茫……

    古老的永平大地上那最精華,最輝煌悠遠的一頁,在這一曲傳唱了兩千多年的《博南謠》的雄渾與高亢中,剝離開那積淀了千年的塵埃與風雨,透出了它那神秘的面紗。

    在這二十一世紀的早晨,透過那幽幽地從遠方傳來的,已經顯現得有些空曠有些悲愴的苦歌的旋律,我們終于又觸摸到了古老的博南大地上那條蜿蜒曲折地向著歷史深處,向著歲月深處盤亙而去的,生命的車轍,歷史的陳跡。

    源于對一種古老文明的尊崇和敬仰,我們走進了素有“茶馬古邑”稱譽的永平,走進了古老的博南大地,走進了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便標柄于中國歷史厚重的簡冊的那條舉世矚目的博南古道。

    當我們滿懷著一種肅穆的神情,重新審視這條古道以及古道兩邊那大片大片的雄山怒水的息壤之時,才驚訝地發現,這條在古老的永平大地上靜靜地沉睡了千年的古道,以及古道所穿越而過的那一座座巍峨或者低矮的山崗,深邃或者淺顯的峽谷,簡樸或者富庶的村莊,肥沃或者貧瘠的田疇,其實早就在土生土長的永平人那生生不息的血脈,厚道平和的古道熱腸中,鐫刻下了它那永遠也難以逃避和割舍的關聯和契結。形成一種獨特的,古道人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征。

    事實上,這條起始于川西北平原,縱橫于云南邊陲的古老驛道,是西漢以前就有了的。早在北方的“絲綢之路”形成之前的兩個多世紀,我國的西南便出現了一條溝通內陸和邊疆,通往南亞和西亞以及歐洲的國際性通道。這就是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條“博南古道”。

    永平古稱博南,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1993年5月發現并開始發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是云南境內所發現的規模最大,層位最厚的古人類文化遺址。發掘出的石器和陶器等大批文物,文化內蘊十分豐富。石器均為磨制精巧的石斧、石錛、石刀、石鐮、石鏃等。陶器均為手制的陶罐、陶尊、陶壺、陶缽、陶盆、陶杯、陶勺以及空三足器等。通過考古發現,新光文化遺址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每一個時期都代表著同一種文化不同的發展階段,被專家稱為“新光類型”,對研究云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成因,我國古代邊疆地區的文化面貌,中原文化對云南邊地文化的影響,東南亞國家之間古代文化的關系,古代文化的族屬問題,云南青銅文化的起源問題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史學價值。

    桑田滄海,物換星移,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9年,朝廷便在永平地區設立了博南縣。那時節,滇西的大部分地區尚屬未曾開發的蠻荒之地,只有古稱博南的永平地區開化較早。因而,古道自然以此命名。《華陽國志》就有“博南縣西山,高三十里,越之渡瀾滄水,漢武帝通博南山道即此”的記載。

    博南古道全長約四千公里,在我們所走過的行程中,穿越博南山的這一段是迄今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六尺多寬的路面,全以大石砌就。有如一條抖擻開鱗鱗筋骨的巨蟒,盤貫于全山。“九曲十八盤”的起伏跌蕩,悲愴而不失大氣,令人嘆為觀止。

    博南古道之所以能夠享盡史籍的輝煌,一因它是我國最早的“絲綢商道”,比北方絲路還早兩百多年,素有“南方絲綢之路”的盛譽。二因古道的開辟,溝通了邊疆庶土與中原各地的聯系與交往。

    兩千多年來,在蠻煙瘴雨,飛巖走壁的古道之上,不知忙壞了多少撥商賈走卒,累死了多少匹云南矮馬。輝煌的歷史,早早便把它造就成了云南西部一條及為重要的,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南方走廊”。

    博南古道因其悠久的歷史,已被定為級別不低的文物保護單位,但我們則更多地注意到了古道的文物價值之外那種早已消忘或者至今依然活著的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一種凝重而厚實的積淀和內蘊。那才是古道的風骨,古道的氣節,古道的靈魂和精髓。

    面對著這條從遠方蜿蜒而來,又向著更為蒼茫的遠方逶迤而去的古老棧道,我們的耳邊仿佛又回蕩起了那一串串的雄壯而沉郁的開山號子,又轟鳴開了那陡峭的石崖淬火爆裂的喀嚓聲。我們仿佛又聆聽到了西風中愴然低回的馬幫鈴兒的叮當,仿佛又聞到了那馬汗和皮張馱子的腥膻。

    那一串串規則地鐫刻進青云巨石深處的馬蹄印窩所散發出的古老而凝重的時光氣息和歷史氣息,正在向我們逼近并逐步深人我們的靈魂和內心。

    古鎮·古梅

    座落在博南山下的花橋古鎮,是西南絲綢之路上最有特點也最有文化意蘊的,幸存不多的一脈遺跡。說是古鎮,其實也就是個寬長不逾里半,居家足百戶的小山村。當我們走進了幸存的古鎮時,只見三米多寬的青石古道,由東向西把古鎮一分為二。古道兩旁,鋼混樓房與土木院落雜沓交織,相銜相擁自成格局。濃厚的舊時光的氣息和濃厚的人間煙火味彌漫在古鎮的每一個角落,隨時都能讓人感觸到古鎮所歷經的那種滄桑和久遠。

    古鎮西面一山儼然屏立,森森古木蔭翳其上,緲緲煙嵐迷離其巔。此山便是讓我們景仰已久的博南山。在云南西部,博南山雖然奇秀不敵蒼山,險峻不壓雞足,但名頭卻大。《華陽國志》中就有“博南縣西山,高三十里,越之渡瀾滄水。漢武帝通博南山道即此。”的記載。甚至連《辭海》一書中,也能查閱到有關它的詞條。

    在古道穿越的地方,隨處都能見到一株株的高齡古樹在生長著,在茂盛著。古樸的造型,老辣在枝葉,無不滲透出一種歷史的滄桑和久遠。古樹的種類也極為豐富,有古榕、古樟、古銀杏、古丹桂、古槐、古桑、古杉木,動轍都是成百上千歲的年紀。令人敬重油生,暗發思古幽情。

    這些生長于棄土廢關之上的古樹,從來未曾蒙皇封,受碑銘,承名人題詠,得雅士附韻。它們枯榮自便,生死隨緣,散淡于天地之間,古邁于邊關寂地,無人歌詠,無典載錄,自然少去了那種悠久凝重的歷史文化的沉浸與附會,積淀和渲染。不過,在古道人看來,每一株古樹都維系著大地的血脈,每一片綠蔭都關乎著種族的興衰。有古樹庇護的土地,才能誕生美麗的家園。有古樹蓬勃的山崗,才能扎牢生存的根基。

    在博南古道邊的花橋完小內,就生長著一棵栽種于元代中葉的梅樹。學校原是一座名為“普照寺”的古廟,在這座古廟里,原種植有元梅明茶各一株,現明茶已經不存,惟有元梅依舊老干繁枝,抗御著歲月的風霜。鄉人竇居炎曾經專門為“元梅明茶”撰寫過一副對聯:“閱歷風霜,問爾幾生修到此;傳來錦繡,有誰千載艷如斯。”

    這株歷經千年風霜的元梅,是永平眾多古樹中唯獨一棵有確切的碑文典籍記載,并且已被專家學者考證認定了的,迄今為止在永平境內所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古樹。學校的師生自發組織,為古梅筑起了一圈護墻,并且經常為古梅培上新土,修剪枯枝病桿,使得這棵始種于元代的,頻臨垂死的古梅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盡管古梅由于年歲太大,歷經了千百年的滄桑風雨,已顯現出一付老態龍鐘的垂暮之像。但在小學校師生的精心照料下,每年的春天,它依然會抖擻開豪邁的銅枝鐵桿,爆吐出點點鮮活的新芽。仲夏季節,它巨大的樹冠,依然會生機勃發綠影婆娑,像一支碧色的火炬,綠焰灼灼,清氣襲人。寒冬臘月,它更是滿樹繁花似雪,暗香浮動,蔚為壯觀。它老而不朽,古而不迂,傲而不孤,媚而不俗。論風骨、論精氣、論性情、論神韻,均遠非一般古梅可以匹敵,可以比擬。它那副閱盡天荒地老,歷經世紀滄桑的凝重與厚實。它那盤曲的樹桿,那古邁的皺褶,仿佛永遠在警示著我們:什么叫久遠?什么是永恒。

    古剎·古茶

    告別古老的元梅,我們繼續向著高聳如云的博南山峰攀登,鋪展在我們腳下的,正是昔日的博南古道。青一色的麻花巨石鋪就的路面,像一條懶散的憨麻蛇般在深邃的叢林中盤來繞去。走在上面,總讓人有種水遠山遙,前路茫茫的感覺。

    翻越博南山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久已荒廢的寺院,寺名為“永國寺”,寺匾為民國時期著名的劍川籍書法家,成都武侯祠楹聯及昆明大觀樓長聯的書寫者趙藩所題寫。這座古寺在明清兩代曾香火鼎盛一時,明代著名的大學者楊升庵在遭貶流放,戍邊永昌衛時,經常往來于博南古道并有大量的時間寓居寺內,吟詩讀書。因此,后人為紀念這位落魄邊疆的四川新都狀元,又在博南山上建蓋了一座楊升庵祠。趙藩還專為其撰寫了一副楹聯:自號博南山人,唱酬遙寄張公子;地近寧西禪寺,英魂常依李晉王。

    趙藩的楹聯中提到的李晉王即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將李定國,明末永歷皇帝與晉王李定國兵敗吳三桂而出逃緬甸時,曾在永國寺內隱居過很長一段時間。寺院內生長著的一株栽種于明代,古邁之氣淋漓卻依舊生機盎然的山茶樹,據傳即為永歷皇帝親手所植。山茶花樹高約兩丈,粗約一米,每年的初冬開始開花,到了仲夏季節才會完全凋謝。花為九芯十八瓣,大若盞碟,艷似朱丹,是永平傳世的異卉奇花。在許多家養花戶的園圃里,我們都能找到以它為本嫁接成活的后代茶花,艷麗而不妖冶,斑斕而不花哨,果然不是普通的俗種。

    古驛·古橋

    揮落博南山的晴嵐霧靄,我們便走進了博南古道上的咽喉重鎮杉陽,杉陽自西漢以來,便是博南古道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古老驛站。因為古鎮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險要,離瀾滄江上那座素有“迤西咽喉”和“蘭津古渡”、“霽虹飛渡”等盛譽的霽虹橋僅有一山之隔,所以在滇緬公路通車以前,由于博南古道的穿越,這里一直被視為是西南邊陲的交通門戶。遠來的商賈,跋涉的旅人,到此已是人疲馬乏,都得在此歇腳休整,補充糧草和盤纏。用古鎮那清澈甘醇的龍井水,洗涮去滿身仆仆的風塵,讓古鎮那沁人心脾的緬桂花香,熏跑長途跋涉的疲憊,然后,養足精神,恢復體力,以便向著更為艱辛更為遙遠的旅途進發。

    在明清時代,這個古鎮的馬店和客棧曾一度達到上百家,同時還帶動了其它工商業的萌芽和發展,成為博南古道上鼎盛一時的一個著名的交通重鎮。但隨著320國道的貫通,千年古道逐漸冷清,盛極一時的古鎮也慢慢蕭條冷落下來。

    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古鎮又重新煥發出了蓬勃的生機。古鎮人養花種草的傳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繼承和弘揚。以養花為產業的花農越來越多,整座古鎮的上百戶人家幾乎家家流水,戶戶養花。每個大小不等的院落中,都置有花圃、花架、花壇,到處繁花亂眼,飛紅流翠,古樸典雅,清香襲人。

    在古鎮出產的眾多花卉品類中,其特產的傳統品種緬桂,以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易于栽培,清香馥郁而暢銷省內外花卉市場。杉陽古鎮也因之獲得了“緬桂之鄉”的盛譽。現在的杉陽古鎮,養花種花已經成為農村群眾發展庭院經濟的主要渠道。一年四季,古鎮是繁花似錦,芳香宜人,走進古鎮,便猶如走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大花園。

    出古鎮,穿過街樓,下尋王坡,跨鳳鳴橋,再翻越一道關樓聳峙的黃土崗,然后再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羊腸小徑盤亙而下,我們一行便來到了被譽為是“西南第一橋”的霽虹橋。

    沿路有許多已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遺跡,現保存基本完好的有杉陽西山寺古塔、鳳鳴橋以及一座殘存的山門,門楣上殘存有清嘉慶十年李文蘭所書的“覺路遙遠”和“雄關聳峙”兩塊大理石刻。

    憶昔南征入不毛,飛虹一碧鎖江皋;

    云斷峭壁乾坤老,雪化晴空風雨號。

    鐵柱千尋通鳥道,松聲萬壑撼龍濤;

    于今覓得乘槎路,咫尺西來步步高。

    這首名為《瀾滄江》的七律,是元代的張德升在初次跨越“霽虹橋”時的即興之作。霽虹橋在我國的橋梁建筑史上,具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國最早的鐵索吊橋。霽虹橋在《蠻書》和《滇南雜志》,均有明確的記載。漢武帝“通博南山道”以后,作為西南交通咽喉的“蘭津古渡”,僅靠原來的“舟筏通渡”已經遠遠無法滿足日漸增多的商旅通渡的需要,到了漢明帝時,終于由官家操辦,民眾出力,在蘭津古渡上修建起了一座竹木軟橋。明成化十一年,即公元一四七五年,蘭津橋再次修葺,由竹木軟橋更新為鐵索吊橋,并改名為“霽虹橋”。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二日,霽虹橋被巨大的山洪和泥石流沖毀,今僅有橋墩和鐵鏈數根殘存。現在橫跨于怒濤激蕩的瀾滄江之上的霽虹橋,是保山一位古稀老人四處募集資金在古橋的原址之上重新建造而成的新橋。雖然依舊是鐵索飛架,如霽如虹,但顯然已經少去了千年古橋的那份滄桑,那份恢弘,那份歷史的凝重和久遠。

    追尋著博南絲綢古道的蹤跡,追尋著中國古老文明的走向,我們承受著來自一個陌生而久遠的年代的沖擊和洗禮。當我們走完這一段艱難但卻又不乏震撼與厚賜的博南古道之后,我們才驚訝地發現,這條古道所積淀了兩千多年的那種歷史的深度和厚度,是那樣的讓我們敬畏又讓我們癡迷。西風瘦馬,枯樹昏鴉……被歲月磨礪得比玉石還要滑膩,還要光潔的石板,無聲地言說著世事的滄桑,歲月的無常。哪怕只是用手輕輕一摸,也能讓我們感覺到歷史的悠久深厚和生命的源遠流長。

    回望古道,一段歷史的回聲,竟然和我們結結實實地撞了個滿懷。

    作者簡介

    李智紅

    作者簡介:李智紅,彝族,云南永平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會理事、《讀者》雜志連續四屆簽約作家,現任云南省大理州文聯副調研員兼秘書長,大理州作家協會副主席。1982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曾在《人民文學》《民族文學》《詩歌報月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全國5000多家報刊以及海外100多家報刊發表。作品曾獲得過《中國文化報》散文獎;《民族文學》優秀作品獎;2009年度中國散文銀獎;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五屆文藝基金獎;云南省第五、第六、第七屆“花潮”文學獎;2014年度滇西文學獎;首屆自治州人民政府優秀文藝作品獎榮譽獎等各類獎項100多個。已出版文集《布衣滇西》《西雙版納的美》《花開的聲音》等9部。)

    絲路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APP下载|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日本高清无卡码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的|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无码|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国产精品视频亚洲二区|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拍拍拍无遮挡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国产啪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影院视频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嫩草院一区二区乱码| 国产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高清一卡二卡三卡四免费|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制服| 另类 亚洲 图片 激情 欧美| 亚洲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试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不卡| 2019久久久高清日本道|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灬|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 97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澡 |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潘金链|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