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即緣分,想交流可點擊我頭像,看簡介 意拳站樁為中國武術家王薌齋先生所創,是意拳的基本功夫,可分為養生樁與技擊樁,均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進行訓練,以體會「不動之動」的微動。其基本要點是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通暢自然。 根據練功的目的不同,意拳站樁可分為健身樁和技拳樁,實際上健身樁也是從事拳術鍛煉的基本功,拳學修煉到了登堂入室之時則無所謂什么是健身什么是技擊了。站樁功總的基本要求是: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作用通過站樁的訓練使人體達到協調統一,肢體間處處連通成為ㄧ個整體,達到「一動無不動」的狀態,練成自身感覺的高度敏感協調,并且經由「松緊轉換」的訓練,培養整體的彈力,做到「無點不彈簧」,而能在技擊中發揮作用。 其作用若從養生的角度講,只此「凝神定意」一站,即可使精神意志、氣血筋骨都得到鍛煉;若從技擊的角度講,只此一站,則可于「無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靈巧,微動中求迅速」。 要求 意拳,顧名思義是用意發揮之拳學,其重點并不在外形之操作。意拳講究神意,只要神意足具,就不必講求形狀的似或不似。然而當神意足具時,形體的姿勢又不求似而自然似了。就象中國藝術書法、繪畫畫山水花鳥,追求的都是神似而非形似。這點在義理上是完全相通的,即「學我者死, 似我者生」、「但求神意足, 不求形骸似」。 意拳不講套路,不論招式,著重“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體”,以站樁為主,以試力為用,動靜配合,以期達到去后天之拙力,長先天之真勁的目的,所以強調“不在勞形苦體,在于方寸無誤”,其“一法不立,無法不容,拳本無法,有法也空”的精神,被譽為武學中的禪學。 意拳站樁不講求深呼吸,不用意守丹田,而是通過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凝神定意,調整姿勢的動靜、虛實、松緊,及適當的意念活動,達到思想入靜,身體舒適輕靈。站樁強調“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所以各地所傳授的站樁姿勢不盡相同,但“神圓意方,形屈力直”的精神卻始終如一。此種樁法不用意守,不講大小周天,練習時只需身心放松,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舒暢狀態,所以少有偏差弊病發生。 意拳站樁用幻想力和聯想力假借出力量,不是透過死板板的姿勢來求得力量;樁法是一種導引的工具,而非必然,即使是獨立守神也是站樁。 練習站樁時,首先將全身間架調整妥當。要內清虛,外脫換,松和自然。頭直、目正、身端、頂豎、神壯、力均、氣息平靜、意念放大、發挺腰松,周身關節似有微屈之意。掃除萬慮,默對長空。內念不外游,外緣不內侵。以神光朗照顛頂,虛靈獨存,渾身毛發有長伸直豎之勢,周身內外激蕩回旋,自身覺如云端寶樹,上下有磁力線相吸。悠然相依的神情,猶如空氣浴相似。此時再體會自身肌肉細胞動蕩不已,周身毛孔無不有穿堂風往返的感覺。 三種境界持樁需經歷三種境界,體認有得,方為功夫。王薌齋先生曾在《意拳論》上引用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的詩作喻:“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說明持樁所需經歷的三種境界。 基本概念《論意拳之哲理根據》中說:「莊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質成為物質者,并非物質。意拳主張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謂力者非力也。換言之,使力成為力者并非力,是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之實質所在?!?/p> 意什么是「意」? 簡言之,「意」就是「感覺」,也是『意拳』的根本所在,沒有了意就沒有意拳。這種「感覺」當然有別于平常生活的感覺,而是變化的感覺。在練習站樁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感覺,練習者要做的,首先只是專心感覺它(意感)的出現。它出現了不是要控制或追尋它,因為若有了這種心態,就是意的執著,感覺便會消失,繼而出現著相著形、力量出尖破體的現象,身體力量失衡,再不能達到「均整、單雙重」的結果了。 感覺的出現,最先由靜開始,當入靜之后,便能定。定是不可動搖之意;有了定,才能不受外界騷擾。 假借入靜之法很多,有守命門、守丹田…等,意拳的入靜法是利用「假借」。要求做到“放松又放松,假借又假借”。 假借的運用是集中精神,頂心有如牽著一條絲線,令頭頂不致下垂或歪斜,再想像自己浸沉在水中,感覺水中浮力,令肌肉處在放松的狀態,手抱著一個水球。由于水球表面濕滑,要抓緊是不容易的,太大力的話,球便會因“水”的浮力而滑走。若力量不足,又控制不了球的穩定。借著抱球將注意力集中起來,時而收緊,時而放松;最后「意緊而力松」,雜念便會漸漸消失,“球”的感覺便會出現,這才是所謂的「意感」。意感不是所追求的目的,只是一種過渡的產物,「執著己身一無是處,離開己身無物所尋」,便是要求練習者不要拘執一點點感覺。只需要感覺它,而不是要掌握它和控制它的出現。 意緊力松所謂「意緊力松」不是刻意的將肌肉放松,重要在于精神,透過精神高度集中而產生放松的結果。更要做到「松松緊緊莫過正」,松緊得宜才能得到「得力、長力、又舒適」。一切都在微微一點點之中,一旦有了著力、著意的拘執,肢體便會出現僵硬、乏力和雙重的毛病,是一點也不會舒適的。 初習時,「假借」的作用未能發揮,雜念便會不斷出現,騷擾意志,此時切勿刻意驅趕雜念?!肝鹬鹜?,才是守靜之道。 如何發揮意『意』的發揮一直都是意拳的重點所在,從「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義」到后來的「用勁如海溢…神如霧豹,力若犀牛?!苟际且饩成系谋磉_,不是氣力的發揮;氣力是拙力,不是勁力。韓星垣先生比喻意拳的力量是:「力學+結構」,這里所指的力是勁而非拙力;結構就是整合之后的間架,也是從意念假借而來。 如何將意發揮?意到之后的這種感覺是通過意念訓練出來,而非由意識活動所建造而得,這點也是成敗的關鍵所在。 意的掌握別無他法:首從站樁起,最后到了圓融的地步,反過來學初步,回到最基本的樁法上去研究。由此尋求意境上的提升,做到「得力、長力、又舒適」的效果才算初步成功。若用拙力而練者,最多可以做到得力、長力,卻難以在練拳中感受悠然自得、飄飄蕩蕩的意境。拳經所說,都不是用方法手段而求得的。「學我者死,似我者生…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意拳就是意拳,一切從意開始,也從意結束,形并非所求之物,更遑論由形而入意了。 由于這一切都在又虛又實的意念之中,才會使人「為伊憔悴」百思不得其解,「望盡天涯路」地不斷地「眾里尋她」,到了有朝一日,感覺已經來臨,那種茫茫然又或是訝然失笑的情態,便體會「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無奈。此時此刻才叫真正開始了解。 如果覺得文章有幫助麻煩點贊、評論、轉發、收藏和關注。謝謝?。?/strong> 過往精彩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