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年-280年,是歷史上最精彩紛呈的時代之一,三國時代,從黃巾之亂開始,中原大地戰亂不斷,伴隨著武將的明槍暗箭,謀士的陰謀陽謀,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這一熱鬧時間就來到了220年,在經歷了多年的群雄逐鹿后,天下形式逐漸清晰,劉備占據荊蜀,曹操問鼎中原,孫權偏安江南,呈現三國鼎立之勢。在這期間,我們記住了和關羽張飛兄弟情義薄云天,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劉備,也記住了懂得審時度勢,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還記住了孫權的…… 等等?孫權最著名的事跡是什么來著?孫權的性格特點是什么來著?孫權指揮的著名戰役是什么來著?我怎么什么也記不清楚了呢?作為三足其一的東吳大帝,孫權的存在感是不是太低了呢,難道孫權就是個傀儡嗎? 東吳大帝孫權 引言江南之地被譽為魚米之鄉,之古以來水草豐富,沃土千里,及其適宜人類的居住和發展,其核心城市南京也被譽為六朝古都,除此之外,南鏡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基礎雄厚,良將謀士輩出,糧草兵源都有充足的來源,可謂先天優勢。 吳國版圖 在人事上內有張昭魯肅,外有周瑜陸遜,太史慈甘寧不弱于曹操的五子良將,揚州兵也是三國中高級戰力,占據長江天險,水軍實力三國第一,占據三足其一名副實歸。但是,很多人認為這些基礎全是孫堅和孫策用命換來的,而在孫策身死后,開疆拓土的重任似乎都壓在了周瑜身上,那么吳國成為三國之一,和孫權有多大的關系呢?在《三國志》中記載:
看來,對于孫權的第一印象,好像沒有年少成名,才華橫溢的意思,只有長相看起來會不錯的感覺,有點類似于富二代,一直享受著父兄的恩澤。讓我們接下來一起看看孫權又做了什么。 孫策身死,江東大權交于少年孫權建安五年,孫策被許貢的門客暗殺,去世前將江東大權托付給了十五歲的孫權,此時的吳國,僅僅占據會稽,豫章,廬陵等縣,百越之地到處亂賊叢起,并且將領也只有跟隨孫堅的祖茂等老臣和跟隨孫策的周瑜和張昭等人,人才凋零與蜀魏不可同日而語,不可不謂之荒涼?!度龂尽分杏涊d: 周瑜和張昭
待孫權最好的兄長英年早逝,孫權痛哭可以理解,換在我們一般人身上只怕哀傷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不幸的是,孫權生在了帝王家,肩負著家國天下的使命,所以張昭看不過去了,直接點出現在不是哭的時候,你要是不做出表率,估計你就得躺在那里我們哭你了,所以請陛下趕緊換上衣服出去巡視軍隊,告訴大家吳國一切都好。 告別稚嫩,青澀少年蛻變成東吳大帝在張昭的提點下,自此自后,孫權仿佛變了一個人,不是以前那個稚嫩少年了,而是一個可以和劉備曹操并駕齊驅的英雄了,周瑜和張昭認為孫權可以成大業,因此全心全意地輔助他,孫權也用對待師長的態度對待他們,他任命周瑜、程普、呂范做了將領,魯肅,諸葛瑾成為了吳國的官員,韓當,周泰,太史慈等人成為了吳國的將領,從建安八年開始,孫權率眾人親征吳國境內各縣,征討山越,平定戰亂后,任命有才能的人擔當各縣縣令,治理領地,發展民生。建安十三年春,孫權打敗了父兄都沒有戰勝的黃祖,砍下了他的頭顱,俘虜黃祖部屬數萬人,此時吳國境內已定。同年,荊州牧劉表身死,次子劉琮率兵馬投降曹操,荊州水軍有不弱于東吳水軍的實力,得此助力,曹操攜勢大舉壓境荊州,此時大部分謀士都勸孫權歸降曹操,只有周瑜魯肅極少部分人主戰,孫權在這個局面下,力排眾議,堅持周瑜意見聯劉抗曹,在赤壁大敗曹軍,一戰奠定天下三分之勢,吳國實力達到頂峰。孫權也隱隱有了吳王的樣子。 赤壁之戰 多年鏖戰,曹操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赤壁一戰取得大勝之后,吳國的主戰場也從境內的平叛山越轉移到了魏國和吳國的地盤之爭。據《三國志》記載:
濡須口之戰地圖 孫權將都城遷往建業,也表明了和曹操相抗的決心。曹操聽說孫權都來到了魏國腹地,決定親自征討孫權,他帶兵和孫權對峙了一個多月,也沒有取得什么進展。孫權反而派遣水軍圍困住曹軍,抓獲3000余人,淹死者不計其數。孫權甚至親自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營,曹操遙望孫權軍隊,不禁感嘆其軍紀肅穆,脫口說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爾”,然后就退兵了。曹操退兵后,擔心吳國渡江奪取江北郡縣,于是下令百姓北上遷移,百姓因此產生懼怕,反而渡江南下遷入吳國境內,廬江至廣陵一代10萬余戶東渡長江,合肥境內除了皖城基本都是空城,孫權趁機帶兵征討皖城,皖城被破。接下來孫權與劉備周旋于荊州境內,分心合肥,在合肥被曹將張遼所破,孫權被凌統拼死救出,大敗于逍遙津。 逍遙津之戰 從此之后,孫權亦將注意力轉移與荊州,在面臨兩線作戰的壓力下,派呂蒙大破關羽,消滅蜀軍在荊州勢力,奪回荊州,并免除荊州百姓所有租稅,從此荊州歸于孫吳集團。蜀國為了奪回荊州,黃武原年,劉備親率蜀軍大舉進攻夷陵,孫權派遣陸遜迎戰,陸遜以火攻之計大破蜀軍,劉備也因為此戰病逝于白帝城,吳國從此牢牢占據荊州,逼迫蜀軍退回巴中,從此不再騷擾荊州,吳國達成一統,此后孫權稱帝。據《三國志》記載:
傳說中的孫權射虎 結語“生子當如孫仲謀”,是不是曹操在濡須塢面對孫權無能為力氣的罵街呢?曹操看著自己的長子曹昂死在宛城,曹丕曹植兄弟不合,其他的兒子雖然人數眾多但是能力不如,只能靠自己親自南征北伐戎馬半生打下一片基業,再看看以前一起討伐董卓的孫堅,人家兒子都在江東稱霸一方了,不由氣憤地罵出:“孫權就是我兒子,我是他爸爸,老子打不過你老子罵死你個小崽子。”如果說孫堅和孫策給了孫權最好的條件,曹操這么罵他不足為奇。但是考慮到孫權繼位時的區區寸地,還有境內的山越橫起,氏族林立的情況看,孫權確實是在父兄的基礎下,一步一個腳印打下的江東天地。 由此可見,曹操的感慨,確實是英雄惜英雄的肺腑之言,也是兩個渴望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的英雄的內心寫照,他們戎馬一生,屢次面對復雜環境,屢次處于不利戰局,甚至屢次直面失敗乃至死亡,只有他們知道做一個亂世的英雄有多難,在憎恨著對手的情況下也珍惜著對手。 雖然比起風流的周郎,霸道的甘寧,孫權的存在感在吳國都屬于偏低的,但是孫權弱冠之年勇敢的接過孫堅的囑托,在人事任用上決絕果斷,對待臣子亦禮遇有加,大小戰役都親力親為,從未不戰而降,幾次歷史節點的決斷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是江東真正的基石。在稱帝后期雖然不信任臣子,但是瑕不掩瑜,孫權雖然在輩分上低于劉備和曹操,但是憑借他的一番作為,也無愧亂世三國的三足其一,東吳明君實至名歸。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2《吳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