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有時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估計很多人是讀了魯迅的《孔乙己》后熟悉這四個字的。其實,作為一個成語,它早有來頭。 宋代釋文瑩在《湘山野錄》中說:“太祖皇帝(趙匡胤)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祇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大白話的意思是: 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后,準備拓展外城。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么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么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后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之乎者也”在唐宋筆記小說中常連用,指讀書人的本分,所謂“之乎者也都不識,如今嗟嘆始悲吟”。再后來,被用來形容文人的陳腐之氣,典型的當數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了,也不知這四個字是不是被孔乙己玩壞的呢。 我曾經比較疑惑:古文字詞不可謂不多,為什么偏偏是這幾個虛詞被綁在一起呢?會不會與使用頻率有關——古人覺得這幾個詞最常見,于是就借它們來代文章了,實際是否如此呢? 熱詞統計基本可以佐證這一想法。新的初中語文統編教材(6-9年級)中,共有古文的數量41篇,運用文e通的技術手段對所有文章進行統計,得到熱詞top10: 排名 詞 出現次數 1 之 743 2 不 492 3 而 388 4 也 342 5 曰 329 6 者 303 7 其 297 8 有 208 9 為 191 10 人 189 統計結果表明:“之乎者也”四字中有三字進入熱詞top10,另有一個稍靠后,位居第24位。特別是第一個字“之”,統計結果與古人的感知完全吻合啊!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跟著感覺走的能力啊,莫非他們也懂大數據? 佩服古人的同時,我們也能發現一些有失公允之處:“之”“者”“也”可謂當仁不讓,只是“也”應該排在“者”之前,而“乎”就有些受抬舉了。古人要是知道這個統計結果,為公允嚴謹起見,“之乎者也”估計得改為“之也者乎”了哦。 統計數據由“AI加持,八項第一,最懂古文最懂你”的古文學習神器“文e通”提供。掃描文后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已通”,點擊下面的“古文學習”,或通過電腦、平板及手機登錄網址http://www.:8081/,便可免費獲得學習機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