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來自于豆科,苦參屬,別名柔枝槐,廣豆根。 灌木,莖纖細,有時攀援狀。根粗壯,羽狀復葉長。總狀花序或基部分枝近圓錐狀,頂生,花冠黃色。花期5-7月,果期8-12。 產廣西、貴州、云南。生于亞熱帶或溫帶的石山或石灰巖山地的灌木林中;海拔1000-2000米。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根較粗壯,含有苦參堿類生物堿,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 山豆根既是臨床常用的藥材,但也是陌生的藥材,不像甘草黃芪一樣眾所周知。 關于山豆根的原料藥材,遇到了兩種在外觀上不太一樣的樣品。 一開始因為黑色帶塊狀膨大根的比較常見,便把另外一種土黃色的當做偽品。 但后面又發現土黃色的那種,嚼了有豆腥味,而且斷面的顏色似乎更符合藥典。 查找了許多關于山豆根偽品的文獻,但只找到文字描述,沒有圖片,所以還是拿不準。 在對10幾種混偽品中比較排除后,猜想,這兩個可能都是山豆根,大概是年限不同而導致的差異。 當書本上的知識不夠下定論的時候,實踐經驗就十分重要了。于是我在“中藥材天地網”查找山豆根,根據上面的資訊,加了一個山豆根供應商。 從他那里學習到,其實這兩個都是山豆根,只是黑色的靠近地上部分,土黃色的是埋在土里面的。 同時他還告訴我:采收后的存放年份太久會失去藥效。一般都是兩年內會被制藥廠消化掉。現在山豆根分為家種跟野生,野生的當然生長年份會比較久。 家種就是仿野生種植,從種下種苗開始起算4-5才可以采收,提早采收達不到藥效。 其次家種的表皮跟野生的不一樣,顏色也是偏白偏紅,主要是看種植地泥土的顏色。野生的表皮都是偏黑色,而且有蟲眼。 然后我們來了解一下山豆根的用法及安全性,這次先放藥材圖片,下次去廣西,拍到原植物再做新補充及種植方面的介紹。 患兒,男,8歲,因腦炎后意識不清、四肢活動不靈1月余。入院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嘔吐,伴腹部疼痛,四肢僵直,意識模糊,無發熱、腹瀉。 在當地醫院按“驚厥”治療2h后,上述癥狀改善不明顯。 轉入西安市某醫院,途中出現四肢抽搐,表現為四肢屈曲抖動,雙目上視,牙關緊閉,無口吐白沫,伴有小便失禁,給予鎮靜止抽等處理。 入住兒童重癥監護病房后持續高熱、抽搐、昏迷,確診為“病毒性腦炎”,給與抗病毒、降顱壓,鎮靜、保護腦細胞等藥物治療。 半月后患者癥見:意識不清,精神萎靡,雙目緊閉,面色虛浮,言語不能,時有陣攣發作,煩躁汗出,湯水不下(鼻飼飲食),夜寐欠安,大便干,小便量少,色黃。 治療給予醒腦靜、腦蛋白水解物、能量組液體靜脈輸液;給予巴氯芬片、鹽酸苯海索片、氯硝西泮片緩解痙攣;給予胞二磷膽堿鈉注射液肌內注射恢復腦功能、促覺醒。 復查頭顱顯示腦白質脫髓鞘病變,腦萎縮改變。家屬對治療恢復情況不滿意,要求出院,1月后隨訪,患兒死亡。 患兒發病前曾因咳嗽、咽痛等癥狀就診于當地中醫診所,服用中藥湯藥,內含山豆根,劑量為15g。 服用1d后出現嘔吐,腹痛,四肢僵直,意識模糊,典型的消化道癥狀與神經癥狀。結合體征與臨床表現,可診斷為山豆根中毒。 《中國藥典》中山豆根劑量為3~6g,且為成人量,本例患兒7歲9個月,用量為15g。 動物實驗表明:山豆根可使大腦基底神經核和海馬產生病理改變,具有神經毒性。 山豆根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莖,苦、寒,有毒。 《開寶本草》: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痛,咳嗽,殺小蟲。其功效為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為治療咽喉腫痛的第一要藥。 患兒以咽痛為主要表現,服用含山豆根的湯藥,出現神經系統中毒表現,且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害。 山豆根中生物堿是造成其毒性的主要物質基礎,主要含有苦參堿、氧化苦參堿、臭豆堿、甲基金雀花堿等造成多系統損害,而腦損害最為嚴重。 山豆根確為治療咽喉腫痛之要藥,但臨床常用藥物尚有金銀花、射干、連翹、桔梗、薄荷等。 中醫的精髓在于辨證論治,只要辨證論治正確,處方給藥大可不必拘泥于特效藥物。 而一旦發生類似山豆根中毒事件,一經診斷明確,即采用甘草30g,綠豆15g進行解毒。 歷版藥典皆限定山豆根臨床用量為3~5g。 用量在3~5g發生中毒反應的報道為0;6~9g為4.7%;12~15g為17.6%。 山豆根與北豆根(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莖)名稱相似。 醫生誤將北豆根開成山豆根,患者出現噴射性嘔吐,腹痛腹瀉,四肢無力。 大汗淋漓,臉色蒼白,全身顫抖,繼則全身不能動彈,失語,即典型的山豆根中毒樣反應。 應用含山豆根處方,治療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例患者服前7劑藥均未出現中毒反應。 服第8~10劑藥后才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山豆根樣中毒反應。 提示長期服用山豆根可能出現蓄積中毒反應。 山豆根的介紹就到這里了,我們對藥材多一些了解,在治療中就不用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導致上文病例情況的再發生。 山豆根臨床應用過程中不宜與大黃、神曲、馬兜鈴配伍使用。 甘草味甘性緩,宜調山豆根之苦寒之性以減毒。生姜為“嘔家圣藥”,配伍山豆根可減緩山豆根中毒反應所引起的惡心嘔吐。 山豆根煎煮前不宜浸泡,15g山豆根泡服30min即可出現中毒反應。 山豆根與酒同服,可能會改變心肌正常應激性,而導致房顫。 宜飯后服藥,山豆根為苦寒之品,用量稍大即容易出現胃腸道系統毒性。 患者出現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典型的山豆根中毒反應時當立即停藥,服甘草或生姜湯解毒,必要時送正規醫院救治。 聲明 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囑。 參考文獻 (1)山豆根中毒誤診誤治1例 陳冬梅 高峰 劉玉堂 臨床合理用藥 2018 年 3 月第 11 卷第 3A 期 (2)山豆根安全問題探討與合理用藥思考 聶安政 趙雪睿 高梅梅 鈔艷惠 李肖 桂新景 朱春勝 張冰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