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是一座四方城。站在老城最高點景山公園的萬春亭上,能清晰地看得到一條中軸線把這座方城一分為二。中軸線與城的關系,就像是“中”字上的一豎,由南到北,由天至地,端端正正地穿過歷史與現實。 廣義上的中軸線從永定門開始,一直經天橋、珠市口、前門、正陽門、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天安門、端門、午門、故宮、景山、地安門、鐘鼓樓、APEC景觀大道、奧林匹克公園…… 中軸線上的建筑每個都有響亮的名字,都有講不完的內涵。 中軸線上的景致每個都有精巧的設計,都有道不盡的文化。 中軸線上的故事每個都有不同的意義,都有說不清的背景。 中軸線上,還有一個我。一個融入其中,側身而立,獨立觀察的我。 我與中軸線的情緣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初到北京,我的家就住在這條中軸線上——安德里北街21號院,我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條線上度過的。當然,那時,快樂的玩耍是我人生的中軸,我還沒有意識到北京中軸線這個地理坐標于我后來人生的意義。 1990年,第十一屆亞州運動會在北京召開,北京打通了北中軸線,21號院一分為二,我位于中軸線上的家被搬遷了。后來的幾十年里,幾經周折,于2000年前后我又回到了中軸線上生活。至今未再離開。 作為一名以記錄時代為宗旨的新聞紀實攝影人,拍攝記錄下這座城市的存在狀態,是我的責任,也是一名攝影人應有的擔當。近些年,我的業余時間幾乎全是在這條中軸線上穿梭。我看到了它的繁華,領略了它的厚重,分享了它的風雨,也看到了它在某一特殊時刻的落寞。 它是京城乃至全國的晴雨表。 它是了解北京歷史和文化的參考書。 它是我生活中每一步腳印踏及之地。 我的生命在追隨它的身影中一點點老去。它在歷史中越發厚重堅實,我緊緊跟隨著它的每一寸光陰,每一道紅墻金瓦的光影,每一棵古樹的枝繁葉落。 我在中軸線上的拍攝幾乎接近街拍。因為這是我的生活。拍攝時,我喜歡與被攝者聊聊天兒,這樣,影像背后會賦予更多的信息,更接近真實。哪怕建筑是靜止的,融入了人的故事元素,歷史會鮮活起來。而這些鮮活在快門按下的一瞬,也會成為歷史。 ![]() 2020年的年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段。這使我有了一個重新認識中軸線的機會。疫情之下,擁堵的街道上沒有了往日的喧囂,很長一段時間,這座城就是一座“空城”。而此時鏡頭下的中軸線,卻似乎恢復了歷史的原貌,不再擁擠,不再煩鬧,不再新潮,而是靜靜地歸于風中,雪里,還有時空。 人來人往,中軸線還是那個中軸。 人去人空,中軸線還在從容地穿過那座城。 人在人無,中軸線也許記不得遠古的聲音,是它故意地忽略了生活的某些細節。 畢竟,中軸一矗,不偏不倚,城安地寧,古蘊流芳。 中軸在,方向便在。可以讓人一直找得到北。 2017年 5月5日,在景山公園萬春亭拍紀念照的游客。 2017年,2月7日,熱鬧的鼓樓廣場。 2020年2月10日,春節前夕的前門大柵欄步行街。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