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園手機端升級,瀏覽關注朋友動態,更快捷方便!
公元1644年3月,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禎帝朱由檢自縊以身殉國,明朝全國性政權結束,國祚276年。
明朝滅亡以后,李自成可謂是如日中天,雖然當時還有關外大清、張獻忠之大西政權、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三方勢力,雖然在今天來看,后來統一天下的大清才是主角,但其實在當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才是世人眼中的絕對主角,大順政權挾滅明朝之威,一度占據北方半壁江山,又擁兵百萬,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世人都認為大順政權是下一個大一統政權。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李自成和他的大順政權,占領了北京消滅了明朝,看似是其輝煌的開始,但也是他走向滅亡的開始,因為在占領北京以后,李自成唯一讓人留下印象的就是敗于山海關一片石之戰,不久退出北京,從此是一蹶不起,到了1645年李自成便莫名其妙的死去,大順政權徹底土崩瓦解,可謂是曇花一現。
那么李自成鼎盛之時,一度占據北方半壁江山,擁兵百萬,為何只是曇花一現呢,為什么會失敗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一、因為“均田免賦”而“追繳助餉”導致官紳階級對其離心離德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以后,對于前明官員,不只是沒有象征性重用一些,以拉攏人心,反而是在統治區內大規模的“追繳助餉”,如此一來,是將官紳階級徹底得罪。
自古以來,雖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其實老百姓的民心根本不重要,因為他們的民心已經被官紳階級代表了;也就是說哪個統治者可以維護了官紳階級的既得利益,那么統一天下肯定是事半功倍,而李自成不只是沒有維護官紳階級的既得利益,反而嚴重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無形中是破壞了自己統治根基。
李自成在退出北京以后,為何一敗涂地一蹶不起呢,固然有著李自成為首的統治階層的錯誤指揮,但還有一個原因在于大順政權得罪了官紳階級,這些官紳階級不愿意幫助他們,自然也是其一蹶不起的重要原因。
當然李自成之所以這樣做,固然有著他占據北京以后,沒有從農民起義者領袖及時轉變成為欲要統一天下者立場的原因,但還有一個原因在于他多少有些騎虎難下,因為他在起義過程中,提出了“均田免賦”政策,因此短短時間內,可以拉攏百萬大軍并且消滅明朝占據北方半壁江山,但占據北京以后軍餉等則成為問題,不能對底層下手,加之為帝國提供主要賦稅的南方還在南明手中,北方又久經戰亂,自然只能對官紳階級“追繳助餉”了。

二、沒有自己的根基之地
李自成從崇禎二年起義,到崇禎十七年成功,歷時15年,這個時間,跟明太祖朱元璋25歲參加反元大軍,40歲建立明朝,歷時15年開國的時間是一樣的。
但是李自成這15年,其實大多數時間一直在流動作戰,并沒有自己固定的根基之地,也沒有什么輝煌戰績。像明太祖朱元璋當年開國,是先奪取江南為根基之地,再一舉北伐消滅元朝的,期間打過數場惡戰,戰陳友諒,征張士誠,平方國珍等,可以說一步一個腳印,根基很是扎實。
雖然崇禎十七年攻破北京之前,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但客觀來說,西安及其西北一帶,李自成壓根沒有正經經營幾年,根本算不得根基之地。
一直流動作戰,沒有自己的根基之地,這也是他退出北京以后,一蹶不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李自成整體而言,戰略目光短淺

整體來說,李自成的個人能力其實很差,根本不是開國皇帝的材料。
諸如進入北京以后,大規模追繳助餉,得罪官紳階級。還有忽視關外大清的威脅,進入北京之際,沒有帶領多少大軍,有戰斗力的軍隊都分散于其他地方不說,山海關這樣重要的地方,竟然沒派自己的嫡系將領接手,只是象征性派降將唐通的軍隊去接管,對于吳三桂也不夠重視,最終釀成了一片石之慘敗。
而大敗以后,并沒有堅守北京,反而退出北京,臨走之前還放火燒了紫禁城,等于將北京拱手相讓于大清。
四、對手大清太強大了
李自成跟大清相比,可以說全方位的不如。
拉攏人心來說,崇禎帝朱由檢死后,李自成的處理可以說很敷衍,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李自成是對其一點都不重視。

而大清入關以后,具體的開銷花費方面,其實也不是多么舍得,但是相當的會造勢,在進入北京以后,對崇禎帝是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謚曰莊烈愍皇帝,還將其移葬思陵。
同樣一件事處理上,李自成敷衍,大清是相當不錯,可謂是大大拉攏了前明舊臣之心。
以官紳階級來說,李自成是大規模“追繳助餉”,得罪死了官紳階級。
清朝入關以后,不只是停止“追繳助餉”,更是大力維護官紳階級的既得利益,而且是重用前明舊臣,哪怕只是面子上重用,不將其參與到核心政務之中,但也是大大拉攏了官紳階級。
可以說清朝的手段是極其高明的,對比之下,李自成自然更是顯得很不濟了。
最后綜合來說,李自成之所以曇花一現,大概就是以上幾個原因;雖然他在當時的時期,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當時放眼大歷史來看,屬于是沒有建立新世界秩序的能力,卻摧毀了搖搖欲墜的舊世界,將世界帶入一個更大的亂世,自己則是曇花一現之后便是消失,多少有些虎頭蛇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