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四體書《左思詠史八首十條屏選二》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稱老莊之徒,自覺繼承道家學派的思想文化。他自己也在很多場合與作品中反復強調:“老夫學老莊者也”、“我本徒蒙莊”、“吾師莊先生”、“吾漆園家學”。他對老莊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泰初有無”、“隱而不隱”等命題,都作了認真的研究與闡發,對道家傳統思想作了發展
。
傅山一生的主要精力多用在做學問上,至于書法,“不過借纖豪、片楮以陶寫性情,銷磨歲月”。(《太原段帖·序》)由于他青少年時期,在臨習晉唐楷書上下過一番功夫,成年后又博涉篆隸行草諸體,終于成為極富創新精神的一代書法名家。傅山所處的正是董(其昌)字風靡書壇的時代,但在傅山看來,董其昌的書法“止是一個秀字”,他所推崇的是“心畫自孤傲”的顏字。他崇敬顏真卿的人品,進而欣賞、追摹其書品。傅山的書法真、草、篆、隸、行諸體,無一不能,無所不精。他喜愛顏真卿雍容大方的書體,更敬重他大義凜然的氣節。傅山的楷書宗法魏晉,尤以顏體筆意為主。他的楷書楹聯“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就是一幅具有顏字風神的六言楷書力作。
“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里的“四毋”,是傅山書法藝術實踐的理論依據。中國的書法藝術,長期以來流傳一些約定俗成的風格,比如“二王”與“趙董”書風,讓人無法有新的突破,心理形成某種拘束。文字一方面是工具,又是渲瀉的媒介,或者叫墨酒亦可,心有鉛塊,自然要酒來澆。筆墨之類的渲瀉,同樣成為千百年來書家的喜好。傅山傳承了徐渭等人的精神,這里面有迷狂、有放浪、有失常、有瘋癲,心理的驚濤駭浪,一一呈現在觀者面前。傅山的書法應當是古代書法家成功的模式,“業余而成功,專業反而不成功。”今天的大多書家因為習氣過重,從而不具備傅山或其它古代書家的創造精神。
傅山一主要精力在醫學的鉆研與實踐,所以他的余事,就是這些筆墨小道。若是心理受到抑制,或是受某種流風的拘囿,比如“趙董體”或“館閣體”,同樣會使心靈形成無形的枷鎖。傅山作為明朝遺民,心靈總是在煎熬之中,故書法的逆反,便是為了渲瀉心中的郁悶,而“四毋”理論正是這種逆反心理的體現。“書如佳酒不宜甜”,故在視覺上是“拙”、“丑”、“支離”、“真率”,前三種在傅山的作品中并不具貶意,因為最后的一種真率而獲得真性情。真性情的藝術,其魅力超越常人,因此成為不朽。
傅山書法欣賞

傳山行草《與眉道人論文雜條》

傅山草書《王維輞川閑居詩》 釋文: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
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清老詞宗。傳山。
傅山隸書《張說恩制賜食詩軸》
傅山草書《乾坤惟此事詩軸》

傅山草書《裴逸民冊頁》 釋文:裴逸民曰“養既化之之有,非無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眾,非無為之所能循也;理既有之眾,非無為之所能循。”近諸家者言,可謂無弊。若養既化之有,非無用之所能全,則但就形之所待者言之,而有所不待者。正妙于無逸民不曾舉得。若其論義于名教,正不可廢。

傅山草篆《天龍禪寺詩軸》 熔鑄篆籀,既有古源宗法,又有靈犀獨慧。

傅山草篆正草《乾坤如寂寞詩冊頁》 釋文:(前玦)骨木,口口疋額見口口。巫丹正草乾坤如寂寞,不甘父子老風塵。心青心好過從書,又冊口口口n口。圣人尚思雷霆口,口塞剴天炤西秦。財口口句口口口,歸口承顏告老潁•神口口嗶立口口,漢圣威靈兆中興。參度虎垂象久年,口口松柏可山生。休因纖緯居伊雒,其實成周在鎬京。二佶唐堯株國號,又口口系口口口。
傳山草書《宿東海制座崖詩軸綾本》釋文:關窗出海云,著被裹秋皓。半夜潮聲來,鼈忭郁洲倒。佛事要血性,此近田橫島。不生不死間,如何為懷抱。宿東海倒座崖I章。玄老社詞兄政。弟山
傅山四體書《左思詠史八首十條屏選二》
傅山小楷 《金剛經冊頁》(局部)



傅山行草《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
晉祠博物館藏有傅山晚年精品之作《晉公千古一快》草書四條屏,書末署七十八歲翁傅真山書,為傅山臨終那一年的作品。此四條屏,每幅章法安排具有新意,字與字之間的疏密大小參差有致,行與行之間錯綜開合,從變化中求統一,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再加上點畫圓潤,沉重穩健,筆筆如有千斤之力,內斂外張,氣勢磅礴。一九六一年春,郭沫若先生在觀看傅氏七十八歲墨跡時,曾贊嘆其書“豪邁不羈,脫略蹊徑,晚歲作此,真可謂志在千里”,這是對傅山老人藝術生涯的中肯評語。在跋中,郭沫若先生用“豪邁不羈,脫略蹊徑”八個字,一語道出了傅山草書的精神實質。
傅山小楷《金剛經冊頁》局部
傅山行書《讀宋南渡后諸史傳》 著名書法理論家陳振濂先生評價說:“傅山的狂草重真性,強調氣勢,與明代大草書家如徐渭、王鐸等相接近,但在磅礴大氣上更勝之。盤龍舞虺的線條纏繞,給我們的印象是強有力的壯美格調;精心計算的空間被一瀉千里的洪流所沖決。”

傅山小楷《樂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殘冊》(局部)



傅山行書
《詩稿冊》 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