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主打創業資訊和投融資對接的信息平臺36kr在涉足股權投資服務后的發展沒有想象中的順利。它在試圖打通整個創業產業鏈條的過程中摔了跟頭。 在向投資人力薦“宏力能源”這個新三板項目后,卻因為該項目財務數據的曝光,和去年未啟動定增時的數據存在巨大差異,而引發了投資人不滿,被指責“涉嫌欺詐”。出師股權投資服務就遭受挫折,36kr的危機恰恰說明,不管如何轉型求發展空間,前提都是建立在堅守平臺信譽和責任之上的。 36kr的轉型嘗試,急于“向錢看”? 對于36kr,大部分人的印象基本還停留在其媒體屬性強這一點上,這家創建于2011年的創業服務平臺,在創立初始和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依靠的就是創業資訊聞名業界。 不過,現在你在搜索36kr的官網時,可以看到36kr對自己的主要定位——“為您提供創業資訊、科技新聞、投融資對接、股權投資、極速融資等創業服務,致力成為創業者可以依賴的創業服務平臺,為創業者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 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對自己的定位從創業界的資訊傳遞媒體,已經轉變成了創業生態服務平臺,不僅有資訊,還提供投融資對接、創業者服務和股權投資服務。 其中,股權投資服務是36kr從資訊平臺向創業服務平臺徹底轉型的野心之作。股權投資是當下大熱的概念,股市動蕩、黃金走低,房市泡沫,大筆的資金沒有好的投資渠道,股權投資就受到了熱捧,股權眾籌讓手中資金有限的中產也有機會參與原本只能由機構或者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資本游戲。36kr身處科技圈多年,對于其中商機更是敏感,市場有需求,平臺本身就能夠整合各類資源,這樣的優勢得天獨厚,為什么不做? 但顯然,股權投資并不是36kr轉型藍圖畫的那么簡單。其實,從36kr涉足股權投資服務之后,業內對其發展方向的質疑就已經出現。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上場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止。 36kr原本的媒體屬性,身份其實類似傳播報道員,需要身為第三方、裁判的中立態度,但從它參與股權投資服務之后,性質就已經不同,它已經成為參與資本游戲的運動員,和項目產生真金白銀的利益關系,那么原本中立的第三方報道是不是會被利益捆綁?另一個擔心則是針對平臺自身的,要是平臺參與為項目背書,那么一旦項目出了問題,多年的信譽損失如何挽回?平臺責任如何判定? 這也恰恰是36kr目前面對的危機。“宏力事件”讓它多年來在創投界建立起的品牌和信譽遭受了重創,也讓36kr自己描畫建立起來的整個創業生態服務的商業邏輯受到了挑戰。 宏力事件背后,尷尬的36kr和股權投資的亂象 36kr在宏力事件上摔的大跟頭其實頗具典型性。 36kr在股權投資服務對于自身的定位其實還是提供對接的平臺,一方面幫助企業發布和公開融資信息,一方面幫助個體投資者建立了解項目和投資的渠道。這也是在線化平臺能夠做到的信息化層面的傳遞。 但是在投資市場,一級市場對于買方的判斷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但在線化平臺,買方能夠接觸到的所有信息都是平臺控制的,如果根據平臺給到的信息買方作出投資判斷,一切都好那么是皆大歡喜。一旦中間融資方在操作上稍有隱瞞,而平臺沒有發現看走了眼,導致因為信息問題出現投資爭議,那么平臺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用自身信譽為項目背書之后,結果出現問題,平臺也得起連帶責任。 此次的宏力事件,市場對36kr的主要三個質疑點,基本都和信息差異有關。一是該項目在融資后,由最初公告的“定向增發”變為“老股轉讓”。宏力能源路演材料里,這次通過36Kr設立的定增基金是金盛博基-36氪新三板2號。產品規模不少于3000萬元人民幣,期限為36個月,單筆認購100萬元起,委托人不少于2人且不超過200人。管理人為北京金盛博基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宏力能源第二次定增到現在仍沒有動靜,反而轉身一變,36kr的投資人當了接盤俠,高價受讓了“老股轉讓”股份; 二是宏力路演時的公司經營數據和最終披露的實際經營數據差距明顯,存在虛假包裝。在路演時,已經接近年底,其實對于全年的盈虧情況已經心中有數,2014年,公司尚盈利2703.13 萬元,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業利潤-3362. 01萬元;凈利潤-2676.06萬元。等投資人一注資,結果全年業績突然“變臉”。投資人們認為,36kr的盡調沒有做到位,在最起碼的審核關沒有把住。 三是36kr曾承諾平臺會認購1000萬份額,后來卻無下文,存在誤導投資人的嫌疑。不少投資人是因為36kr平臺承諾認購,才決定跟投宏力能源項目,結果發現平臺并沒有實踐諾言。 36kr的聯合創始人隨后針對宏力事件發布了回應,認為平臺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強調自己會始終和投資人站在一起,同時認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作為一種新興網絡融資方式,整個行業都存在不夠規范、有待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們仍將通過法律渠道,去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并盡量挽回投資人的可能損失。” 資訊平臺做股權投資的尷尬就在這里,缺少專業的盡職調查和風險控制能力,信息披露和監督力不足,十分容易就被項目裹挾,主動或者被動的為項目背書,風險極高。這也反映了股權投資迅速發展背后的硬傷——打法律擦邊球,專業性不足,信息披露不規范,缺乏專業征信體系等等。 目前股權投資和眾籌的相關監管細則還沒有落地,各平臺的存在和融資程序是否合法目前還不能確定,而且針對融資方信息的盡調和征信,是否足以專業到能夠辨明信息真偽,也是一個問題,36kr們想要殺入這個領域,還要好好衡量自身專業度和風險把控能力。 36kr轉型,最好還是做適合自己的專業的事 對于36kr來說,它搭建的資訊傳遞和創業界投融資對接服務平臺,在業界已經做得有口皆碑。過于迫切的“向錢看”,進軍股權投資服務,其實并不是給自己做加分,一旦出現像是“宏力事件”這樣的情況,反而是在大幅度的消耗原本多年辛苦建立的業界口碑和信譽。 在各路媒體的報道中,不少業內人士并不看好36kr在股權投資方面的轉型探索,“36kr手伸的長了些,還是要客觀單純的做內容和資訊服務,專注一些,會更好。” 而且,從投資回報來看,目前股權眾籌平臺幾乎還沒有為投資人賺錢的案例,即使賺錢,也是十分個別的項目。對于財務目的的股權投資來說,回報周期相對比較長,并不是一個適合全民參與的投資品類。當普通人在平臺長期投入,但是沒有收益反饋回報,甚至血本無歸時,就會找平臺負責,平臺的角色就會更加尷尬,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就不會是一個能夠長期健康發展的模式。 所以,如果想要一個健康的發展模式,36kr的轉型之路還是要重新思考,做自己擅長的專業的事,有時候比追著錢和風口跑走得更遠更快。 ①復制“ityubin”,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