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職貢圖》是清代乾隆年間以“御制”名義匯編的由圖像和圖說兩部分組成的大型民族圖志。它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每幅圖均配有地理分布、居住環境、賦稅情況、服裝樣式、風俗等方面的文字解說。卷四收錄有廣東、廣西“夷人”33種,每一種有男女各一幅圖,共66幅圖。 ![]() 皇清職貢圖。廖章利 攝 當時,在嶺南少數民族的衣飾文化中,不少方面已漸趨漢化,但也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地區民族風格特色。特別是頭飾方面,其漢化程度較為緩慢,這或有政治、經濟、文化及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原因。 清代,漢族男女發型及頭部裝飾都有一定的形制。嶺南少數民族的頭飾則頗為奇特。他們無論男女皆椎髻,喜用顏色鮮明的頭巾或花巾,竹箭、竹板、木板、珠、玉、釵、簪,甚至雞翎、雉尾皆可為飾。據《皇清職貢圖》所載,龍勝苗人纏頭插雉尾,苗女挽髻遍插銀簪,復以長簪綴紅絨(所繪圖像顯示龍勝苗男子系頭巾)。 清代,廣西是瑤人最主要的聚居地,這個時期的瑤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桂東北、桂西北、桂東南地區。《皇清職貢圖》所繪制廣西瑤族男女圖像各8幅,生動勾勒了清中期廣西瑤族男女的衣冠樣貌,尤以發飾為特色。發飾包括發型和頭飾。發型多達四種,分別為:圓髻、側髻、橢圓髻和垂髻。以竹簪、木梳、板冠、巾帕、繩及銀制品為頭飾。 ![]() 賀州土瑤婦女頭飾。蔣仁潤 攝 修仁縣(今荔浦市修仁鎮)頂板瑤因頭戴板狀冠而得名。圖繪:男子髻向后,系紅頂板一塊覆髻,冠兩側無綴珠;女子髻橫紅頂板,冠兩側垂珠,無繩結頷下。男女板冠均為大板。 羅城縣盤瑤因祭祀盤古而得名,推測戴板冠可能與宗教活動有密切聯系。男冠頂板多是崇拜始祖盤古王,女冠頂板是紀念盤古婆。傳說盤古婆椎髻戴冠,瑤人以不同樣式承之。 ![]() 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廳一角。廖章利 攝 ![]() 穿著亮麗民族服裝的毛南族少女。盧增令 攝 ![]() 白彝兒童服飾。張小寧 攝 《皇清職貢圖》中所繪廣西瑤族男女所戴銀制飾品分別有銀簪、大銀環。8幅廣西瑤族女子圖均有佩戴銀耳環,僅修仁縣頂板瑤男子佩戴銀耳環。這些大銀耳環款式相同,造型簡單,分量頗重,由一根銀棒卷曲而成別于耳洞內的圓圈。 由此可見,同一地域不同支系和不同地域同一支系的瑤族發飾相互影響的同時又異彩紛呈。 ![]() 素苗老年婦女盛裝。梁漢昌 攝 ![]() 素苗老年婦女盛裝。梁漢昌 攝 《皇清職貢圖》是研究明清時期歷史民族地理的重要資料之一。在前攝影時代,視覺資料通過繪畫等藝術形式將現實對象作為模板,繪畫者習慣于對其描繪的人物造型進行處理,以使畫面更具藝術性。與之比較,攝影敘述更為忠實。如今,在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中,無論是專業的民族學攝影或人類學攝影,還是大眾的民俗攝影,都以提供視覺證據的方式擔當了特殊角色。 |
|
來自: lcyteacher > 《廣西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