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下午還好端端的一個人,睡到半夜突然中風了:面癱嘴歪斜,半邊身子動彈不得,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 非死即殘,是中風(醫學上稱“腦卒中”)最可怕的地方。一旦發生中風,再次中風的幾率相當高。所以,中風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網絡、病友群、朋友圈盛傳的各種防治方法,猶如亂花迷人眼。很多老年朋友為了防中風,堅持定期輸液、長期吃阿司匹林……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本期辟謠,P教授邀請到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副教授謝惠芳詳細解釋。 誤區一、頸動脈有斑塊就會中風 我們常說的中風,包括腦梗塞和腦出血兩種類型。已明確高血壓、糖尿病、房顫、高脂血癥、不健康生活方式都是中風發生的危險因素。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頸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改變,導致斑塊形成。 有無斑塊,一般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篩查出來。一個人查出頸動脈斑塊,說明容易得中風,但并非一定就會中風,還需要檢查血脂、血壓、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YC)等指標是否異常。 如果血脂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同時頸動脈內膜增厚,有斑塊,尤其是不穩定的斑塊很容易脫落,而脫落的斑塊堵塞到腦血管,就會引發腦梗塞。或者雖然斑塊比較穩定,但斑塊比較大引起血管嚴重狹窄,照樣容易中風。 誤區二、血壓正常,不會得中風 臨床數據顯示,我國71%的腦卒中死亡都和高血壓有關。很多病人都比較重視血壓,要將血壓控制達標,但并非血壓正常,就不會得中風。 對于青年性卒中來說,頸動脈夾層、卵圓孔未閉等很多病因都跟血壓沒有關系。日常接診也碰到不少病人血壓并不高卻也照樣發生中風。因為中風是多種病因,且不同發病機制造成的,高血壓只不過是中風的一個主要的危險因素。 誤區三、每年春秋季節輸液通血管防中風 在門診、在病房,中風復發病例非常多見,有的病人和家屬認為輸液比吃藥更效,每年定期打點滴通血管就能預防中風復發。這個做法其實是不對的。 中風的二級預防,也就是已經中風過的病人,預防再次發病關鍵是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調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飲食結構,選擇適合的鍛煉方式,做到“管住嘴、邁開腿”; 其次,積極控制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血壓、血糖、血脂等; 第三,藥物控制(ASA策略)。對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中風病人,需要吃抗血小板的藥物;血壓高的患者則要服用降壓藥,還有很多病人要服用降脂藥。如果病人是心源性卒中,也就是房顫所致,就要抗凝治療。這并非定期輸液就能解決,況且輸液不管用的是什么藥,都沒有預防中風的作用。 誤區四、堅持吃阿司匹林就不會發生中風 只要堅持吃阿司匹林等藥物,就不會得腦卒中,可以繼續大魚大肉的生活了,這是病人常見的一個認識誤區。 阿司匹林是一種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是目前防治腦卒中的基礎用藥,對防止復發有一定療效。這個藥價格便宜,被很多人視為防中風“神藥”,其實沒有那么神,也并非每個病人都適用。它主要適用于非心源性卒中,沒有藥物禁忌癥(比如胃潰瘍等),一般需要長期服用。心源性卒中病人則不一定要用到阿司匹林。 誤區五、每天吃納豆、卵磷脂、健身茶,中風遠離我 納豆、卵磷脂很受中風病人歡迎,但是否真的能預防中風,尚缺乏充足的證據。至今也沒有任何一種特殊食物,吃了就能防止中風發作。對于病人的飲食,主張營養均衡,合理搭配,改變大魚大肉的壞習慣,吃清淡一點為好。注意清淡飲食并非嚴格素食。 結論: 中風的病因很多,并非管好血壓就可以了,相關的危險因素也很多。預防中風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積極控制危險因素,預防二次中風還需要做到第三點就是,堅持規律治療,遵醫囑用藥,定期門診復查。 |
|
來自: 昵稱Zpzg8fzu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