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聞譜者敘氏族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而家運之盛衰亦如是征焉,我歸譜載始祖宋偏將軍忠廣公山西翼城人也,領兵至江西征討各處天不祚宋,功臣遭冤,遂就隱于湖北京山三汊河今之馬店是也,傳三代祖日華、月華、不事,夷元高尚其事真率乃祖攸行者欺,后日華因紅巾賊起避亂太陽山遂家太陽畈生瑛、珍、琛、瑄、琥五人,即今三陽店是也,瑄四傳至文林郎文獻公。復自三陽店從居惠亭山之麓,尚屬一邑。琥再傳至匯公。曾以宦裔居河南道,既云遠曷云能業乎。月華生伏汝,伏潾、伏源、三人。傳十二世之能公由馬店移居馬李灣。余同房也。他職祝家墩則系源之裔。曹武街稿么房也。族眾星居,更仆難數,不修譜以聯之幾何。不視一本,而途人。余族伯端執公。洵大有造于我室也。第自辛酉迄已亥復三十余年矣,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孰傳今,合族擬欲續譜。而以命予予不敏然義不容辭也茲將告成不覺慨然有感矣嘗閱上下總譜,亞元瑛祖為降江教授,孫聰知許州;及觀瑄祖一支其孫源知大足縣事。越四傅南太仆寺丞乾元升靖府右長史。長子政為麟遊縣令,次子質授漳州照磨,孫呈鼎毫州知府;又琥祖之子克讓鎮平縣知縣至潮即揚州衛知事。祖孫父子兄弟一門簪纓而且拔貢科人邑癢者不下數十人,其盛為何如也。迨后衰矣,然忠厚相傳,書香不絕,尚可與里中故家而相抗也。論者以衣冠之眾,寡征祖德、之隆,替以爵秩之崇卑證宗族之榮枯,而吾以為不必專在此也。王充日操行有常賢,士宦無常遇,士何愧焉,無常遇必有常賢。所欲與我族人懷申椒以俟歲芳者也,族之子弟勉乎哉果能積學修身,各自樹立則實至名歸又何患家運之不盛乎,哉茲予聊敘數語弁其端,并以諗后之人皇清(光緒)廿五年(1899)已亥小陽月吉旦十九代實生錫爵甫沐手謹識 原序 且夫家之有乘猶國之有史也,國有史,而千百年之前作,后述燎如指掌,家有乘而數十世之,源遠流長,燦若列眉,此古為世家大族皆賴有宗譜,以傳之也。蓋古人修譜有三善焉,上則尊祖也,中則收族也,終則訓后也。服盡支遙有不省其祖之名字者也,溯譜可以尊之里隔居聞有不識其族之顏面者矣。合譜可以收之習染性遷,有不守其先之矩度者矣,遺譜可以訓之審是則修譜之事為可不急講哉,余生也,晚不及,知前代事,幼趨庭訓性多蔬,略年十八負笈從陳后農夫子肄業,二十四歲人邑庠,有志上進,屢試不第,暇時檢閱故紙,得家君修譜存稿便躍然有志于斯,而力未逮,然幸能知其原委,馬氏之先居山西平陽府翼城孫縣,世代久遠,譜葉無存。相傳宋未馬忠廣郢地京山縣富水村三汊河是為始祖。生二世祖源溪,三世祖五人,瑛、珍、琛、瑄、琥。瑛公為洪武庚午亞元,授江西九江府教授。生二子克溫、克良,克溫子聰知許州。克良庠生,琥公子克讓任河南葉縣鎮平令,至瑄公五世孫乾元以貢授河南郟縣知縣令轉南太寺丞升靖江王右長史。始修宗祠于日華公墓前。并立碣于側,以紀馬氏臺未。云自始祖至乾元公僅八世耳。九世以后衣冠濟久,人才輩出。詳在乾元墓表中,當時太陽畈與三汊河俱修宗譜,特立宗派自十世呈字起十一世國字,十二世“之”字十三世“立”字關族多同鼎革,后譜遺派失然,幸有碑文據又崇禎門庠生之德公手綠瑄公一支小譜至今。遺稿猶存十四世惟炘公亦有支譜,瑛公一支世居太陽畈,故十六世天全公能紀之門有移居他鄉者可指數。琥公一支相傳籍住河南近地,則寥落無幾,嗟乎自一世迄今二十余代,族從星居字派紊亂甚至前晚不辨,強者為尊,若不纂修宗譜以聯屬焉。其不至視于途人者,幾希矣余嘗念及此而熟慮之,必欲關族之人派別支分互相尊敬守禮奉法。各自勸懲職,是役乾向非不畏艱巨不恤人言,跋山涉水,極耳目,心思之力,鳥能觀厥成哉,憶至道光丁亥年祖碑人祠十七世族伯應周公有意于修譜,以責屬家君彼時家務煩冗。故數易其稿而未成。中止咸豐丁已因兵警之后,族中舉修族譜之議以可否,問余乃欣然對日此余之素志也鳥乎,不可于是,仍舊稿查祖牌,訪諸高年,讓之碑碣,旁搜博覽條分縷析,越雨寒暑而稿始定,余不自揣擬,欲附梓廣傳,通族以圖久遠非以市名也,非以誇盛也,言科尊祖則于先,有光言乎,收族則宗有德,言科訓,后則于累世子孫有不附之望焉,余生不辰愧,不能窺史事,觀國家之光,漫云負荷,薪傳補生平之闕裨,后嗣達者有所觀感,而興起焉,斯則余之厚幸也夫 大清咸豐九年(1859)歲在己未孟冬月一十八代孫(庠生)端執撰 京山縣志節錄 選舉志 制科 馬瑛:洪武庚午(三(一二九O))年亞元,教授(九江府) 馬源:永樂十二年貢士(一四一四)(甲午)鄉大足知縣 馬聰:正統十一年貢士(一四四七)(丁卯)鄉瑛孫許州知州 馬克讓:景太二年貢士(一四五一)(辛末)會鎮平知縣 馬潮:景太四年貢士(一四五三)(癸酉)鄉楊州衛知事 馬乾元:嘉靖廿五年貢士(一八一七)南太仆寺丞 馬質:嘉靖卅八年例貢(一五五九)已未(會試)(一五五九)(福建漳洲照磨) 馬政:萬歷元年(一五七三)癸酉(鄉試)貢士知縣 馬呈才:萬歷七年(一五七九)已卯(鄉試)例貢乾元孫萬歷十四年舉人馬呈鼎毫州知 馬仲:四十六年(一六一八)戊午(鄉試)例貢,馬仲呈鼎子(國字輩) 弛封 馬文獻 乾元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O)贈郟縣知縣文林朗乾元母郝氏贈孺人生母李氏(一五五八年)對孺人乾元妻楊氏對孺人 馬政:呈鼎生父萬歷三十六年移贈交林郎鼎母王氏贈孺人(一六O八年 馬量:呈鼎嗣父萬歷三十六年(一六一O)贈遂安知縣嗣母熊氏贈孺人 人物志 宦績列傳 馬瑛 洪武庚午舉人,生而敏博,少有才名,中鄉試第二,先是唐奉先亦舉第二,入朝楚莊王,王問之曰汝縣復有才俊如汝者乎,奉先以瑛對,至是果與奉先名第同后授九江教授,甚有當官之譽,然非其好也竟罷歸。 馬乾元 字健之嘉靖中以貢任郟縣令,賢明有聲,歷南太仆,遷靖府長史,歸僅圖書數卷而已,少孤事,母孝產、悉給兩弟,弟亡,撫養孤驚族有不訓者則繼以杖。 馬政 字君牧,萬歷初以貢為麟游令,廉績茂著以季子呈鼎中鄉試節乞休,父老遮道攀留不得行,遣子泣詣當道,方解組歸山居二十余年。教子課農里,足城市年八十一卒 馬呈鼎 字定甫,萬歷戊子舉人,授遂安令,均徭畫一民困,大蘇于豪滑一無所貸境內肅然,尤加意作入,如書田方公孺初毛公皆所識拔遷毫州守,政令悉如在遂安時崇祀名宦鄉賢 明處士馬公諱日華府君墓碣 公姓馬氏諱日華,行與字,并弗傳,其先謂為平陽翼城人,唐宋開徙居今京山縣富水之三汊河,祖忠廣,父諱源溪,世遠譜葉不存,蓋可知者,止此而已,公余太祖也,以其再遷太陽,故今居太陽者與三汊分為二宗,三汊以忠廣為始祖,而太陽則始于公,公當元之末季,紅巾賊起,所在擾亂,公行避之,與云人許,周劉諸大姓各立山寨,以自固,而公所居實今太陽山,蓋為寨長矣,國朝洪武三(一三七一)年常將軍子裨將吳后家安陸,乃相率歸行,而公則就山下大小富水之開所謂太陽畈者家焉,編籍富水六里,以教授生從為業,公娶正吳氏,三汊河石牛流人,無也,次室簡氏,竟陵縣湯港船居人,生五,瑛、珍、琛、琥。公俱教之,而瑛遂以易舉洪武庚等(1390年)湖廣鄉試第二人。至孫聰知許州守。珍與琛俱早逝,瑄則未高祖也,再傳未曾祖諱克,傳未祖諱潾、為庠生傳未父諱文獻為廩生,以余贈文林郎,五傳余兄弟,余以陜縣知縣轉南京太仆寺丞再進江王右長史。而未弟坤元為庠生,貞元為廩生,六傳余子輩政、圖、量、俱為庠生,質為監生,龍蕃富俱為庠生。琥則生克證,知葉縣鎮平令證生匯為廩生。此三支者并世業耕學。所傳子孫至三百一十人,皆公之苗裔也,而三汊諸族視太陽更蕃計其,至百三十而人不下四五百,皆公之史弟行子孫,其先后秀悉,則不可知也,相潾傳府君之包猶知之,余則無開焉,余不敢附會,余少孤,平生頗知留心祖德而苦于無證嘉靖辛(一五三一年)卯秋,得克證府君客籍綠簿,考之始知馬氏始于忠廣。后博問宋老又知公與孺人合葬太陽畈南關之原,而簡孺人則葬于四五十步之右關,蓋百八十年簡,統六世而子孫已,忽至此,可嘆也哉,余尚稽元代以亂華兼末路不綱,君雄并起,而公于其時不南附友諒,北走玉珍,惟擁從自全,以待真主,固可謂度德識變,明哲君子矣,引其儒業啟后,長嗣奮躍。以開來裔仕進之源而三戶一男耕藝先時供圣朝之賦役未嘗缺乏豈非忠孝兼備愛澤長洪者乎,仰想遺風不騰感愴,謹率宗人各掬少土于壩端,而仍于隊道之前立太宗祠堂,俾世世以始祖祀之,因刻石于側以紀其事之始末云 嘉靖四十三年歲甲子春閏二月六日清明六代孫奉義大夫靖府右長史,前南太仆寺丞馬乾元 明贈文林郎,郟縣知縣味易馬公暨正室封孺人郝氏副室封太孺人李氏墓表 賜進士第河南等過提刑按察司劍事,前翰林院庶吉士邑人少泉王格撰 賜進士第南京兵部右侍郎,邑人石硅周琉篆,賜進士出身戶部廣東司郎中,邑人均河劉侃書。 余友馬君健之將葬其母,封太孺人李氏于其父贈文林郎文林郎郟縣知縣馬公暨嫡暨母贈孺人工墓乃衰麻潾绖穢門泣,持其所為壯而以墓之表請于余,時余病居,杜門已四哉矣,自度無以應命,然念生平與健之善,從垂髫受文林公及雨孺人愛最深,昔文林公及赤子孺人之葬已僭表之矣,獨缺李孺人事,心以為恨,今健之復有請也,不可,但已則取舊文,略刊定之,曰文林公姓馬氏諱文獻字邦賢味易其別號也。本京山富水村三汊河人。始祖曰忠廣先祖曰源溪。高祖曰日華。日華當國朝洪武間稍北徙其村太陽畈。曾祖曰瑄,兄弟五人。長曰九江教授瑛武庚(1390年)湖廣鄉試第二人。祖日克禮與葉縣鎮平知縣為從兄弟。父日庠生。潾娶陳氏,深州判官福緣女,生三子,文林公其仲也。文林公幼穎慧傳其父學,稍長受易于柱史袁公佐太尹杜公熒為舉子。文詞出流輩上,補縣庠廩膳生,甚有時譽屢試省中不第。遂棄去,筑室寧山之麓,以讀書課子為事,為人倜儻有大略,自郡縣大人咸愿與交識。他弗論也。善治生業,所殖田宅視先世贏數倍,配郝氏,官濟女,有懿德,端嚴寡言笑,佐文林公營家衛實共艱,處盛年少舉育,從,同產兄庠生文景求其長女為女嗣愛之不帝男子已,而更為文林公娶孺人李氏逸士文監女,與郝孺為姨妹姐行,郝孺人素知其賢既歸郝孺人極柔順,生健之兄弟。文林公喜甚常戲以三試頭呼之,亦其本志也,郝孺人所以撫充之,尤篤異已出。無何文林公棄世,門戶稍落。郝孺人躬自支持,辛苦萬狀。竟賴以不墜擇名師傳遣健之輩。受學至質。簪珥為束條費。后果相繼補縣庠廩增生為時名彥者郝孺人之力也。及郝孺人亦棄世,李孺人亦繼其后,所以綱維家政,雖不及郝英斷,然亦井修舉,遇中外眷屬下逮,臧犬一以和易,寡居五十載,貞潔如一日,健之之知郟縣也,迎居宦舍,祿養豐矣,亦不知以富貴加于人,健之有并政名在薦剡者數四秩滿朝廷嘉之,贈文林公郝孺人及封李孺人皆視健之命數既健之遷南京太仆寺丞再進靖江王右長史,以李孺人春秋高,棄官不赴,未風而李孺亦棄世矣,文林公生天順辛已(一四六一年)二月初五日卒正德癸酉(一五一三)九月十六日,時五十三歲。郝孺人生天順己卯(一四五九)十月初五日,卒嘉靖辛卯(一五三一年)正月十二日壽七十三歲。李孺人后成化癸卯(一四八三年)五月初二日,卒嘉靖癸亥(一五六三年)正月十九日,壽八十一歲。子男三人長日乾元即健之,娶封孺人楊氏,次日(增廣生)坤元,娶魏氏季曰(廩膳生)貞元,早卒娶余氏;女一人即所充郝氏。女婿則余伯兄廣西左布政使橋孫男十人,其已成長者,日(廩膳生)政、曰(庠生)回曰(國子監)生質曰(庠生)龍、蕃、量、富、女三人,其行而婿之著曰者(庠生)李幼培杜秉元,曾孫男六人,其讀曉經義者日呈極、呈書、女六人其處而婿之著者曰(庠生)劉希皋。初文林公葬惠亭山,以嘉靖辛卯(一五三一年)十二月初六日遷太旭畈南網與郝孺人合墓。從祖寶也,李孺人以嘉靖甲子(一五六四年)正月十一日付其右。與獻馬氏之先,其為望族可知也,然中道益振之者文林公而所施未究,郝孺人實繼其志,李孺人再贊其成。生死褒崇,榮時兼備固天道矣,矧健之兄弟奮迅,而健之之行誼動伐,尤為世所重,三小宗孫曾森立崢嶸其昌馬氏之祚蓋未艾也,是宜書之墓上。 明故馬公諱琥府君墓碣 皇明御極尤歷甲辰年(一六0四)年春正月上元日孝子馬政泣刻 墓前碑文 公諱乾元字健之,宋、南麓,生于弘治癸,亥(1503)年二月初五。終于嘉靖乙丑(1565)年十一月初三日,壽六十三歲,孺人生于弘治王戍(1502)年二月初一。終于尤歷庚辰(1580)年七月初九,壽七十九歲,今葬于太陽山桐陜境負癸抱丁向,公孫孺人行居其中,其左右葬者皆公四子,長諱政,炳麟遊知縣,次圖,庠生,三質,例貢福建漳洲照磨,四諱量,繼以杖,以貢任郟縣知縣轉南太仆寺丞,再靖江王右長史,以孺人壽秋高,遂謝仕歸以養親杖遍山水,著有《學仕綠》于世,創和祠宇,現居墓表,建作常之業,立永世元功,卒居誠孺者能至元耶,故麟遊公有言曰,翁孺人窀穸元,政第謀以不朽,宅虛語哉。 明奉議大夫,前南京太仆寺丞,右長史馬公暨誥封楊孺人基祖葬此山。 大清咸豐無年(1851)年歲次辛亥,明初三日裔孫率姓等令立 馬瑛:洪武庚午(1390)年亞元九江府教授。(日華公長子) 馬聰:正統十一(1444)年貢士,許州知州。(馬瑛孫、克溫之子) 馬克讓:景泰二(1451)年貢士,初任何南葉縣令,后任鎮平知縣。(馬琥之子) 馬潮:嘉靖二十五(1546)年貢士,初任河南郟縣知縣,后任南京太仆寺丞,再靖江王府右長史。 馬質:嘉靖三十八(1559)年例貢。例貢福建漳山明磨,乾元公元三子,太學生, 馬政:萬年元(1573)年貢士,陜西麟遊縣知縣,后因其子呈鼎公升官移贈文稿林郎 馬呈才:萬歷七(1579)年例貢。(乾元公之二子馬圖之子,太學生) 馬呈鼎:萬歷+四(1586)年舉人,1588年授遂安知縣,后為亳州知府(剌史)(乾元公長子馬政之子,過建三權馬量為嗣) 馬仲:萬功四十六(1618)年例貢。(乾元公曾孫,馬政元孫,馬呈鼎元子) 馬兆龍:武監生,距京山縣城七十里長安堡砦長。清臺灣衛宗備。 馬文獻:乾元文,嘉靖三十九(1560)年贈灑南郟縣知縣。乾元母郝氏贈孺人,生母李氏。乾元妻楊氏皆封孺人。 馬政:呈鼎故,萬歷三十六(1608)年移贈文林郎,鼎學王氏贈孺人。(固馬政原為知縣只能移贈) 馬量:呈鼎弱文,萬歷三十六(1612)年贈道安知縣嗣學熊氏贈孺人。 宦績列傳: 馬忠廣:宋山西路平陽府翼城縣人(今山西省翼城縣)宋未葉以武舉為偏將軍,從主帥(文天祥征討元),頗湊功勛宋文相遭說,忠廣公感宋神往衰歇,獨立難支,遂就隱于湖廣(湖北)安陸府(鐘祥)京山縣三汊灑(馬店)子源溪,有三十余匹馬,為巨富,孫日華、月華,日華為三陽支始 馬瑛:洪武庚午舉人,生而敏博,少有才名,中鄉試第二,先是唐奉先京舉第二,入朝,楚莊王,王問之曰:“汝縣復有才俊如汝者乎,奉先以瑛對,至是果與奉先名第同,后授九江教授,甚有當官之譽,然我其好也,競罷歸(號稱沅陽道人)15年,寫有重修太陽寺記 馬乾元:字分健之,嘉靖中以貢任郟縣令,賢明有聲,功南太仆持丞遷靖府長史,歸僅圖書數卷而已,少孤事,學孝產,惡給兩弟弟之撫養孤,嫠旗有不訓者則繼以杖。(馬瑄玄孫,馬瑛,馬虎以玄孫,曾祖克禮,祖文馬潾、文親馬文獻(廩生))在京山惠亭山麓教書為業,因乾元翁賜贈文林郎,河南汝州郟縣知縣,初娶郭孺人無子,后配李孺人,李孺人乾元,坤元,貞元兄弟三人,公九歲時文林公去世,發憤讀書,從師太史公王格和表兄琮茂(王格侄女)使張公于百人中拔翁為錄才,屢試不中,于是率兩弟入山中,旦夕對案分誦,稍有怠慢即到天明,弟哭,翁也哭,英石感憤,兩弟弟均為博坪子,坤元成為太仆寺丞:必須是有才望者放入;王府長史,生平沒有過失方可為長史乾元公1546年為郟縣知縣,1555年升為太仆寺丞,固京官考滿,于1560年詔,贈文獻文林郎,郟縣知縣為郝氏 馬政:字君牧,萬歷初以貢為麟遊令,廉績茂著,以季子呈鼎中鄉試,即乞休,文老遮道舉留不得行,遣子泣詣當道,方能祖,歸山居二十余年教子課農里,足城市年八十一卒。(根據名字,凝為一五三一年重后生人,1527年生人可能性最大)萬歷初(1588年任陜西麟遊知縣,1590年辭官歸鄉,1608年卒,同年因子呈鼎贈文林郎 長子呈極(庠生),次呈書(廩生)、次呈鼎、呈鼎嗣。初授遂安知縣亳文州知府。 馬呈鼎:字定甫,尤功戊子舉人,授遂安令,均瑤書一民困,大蘇于豪滑,一無所貸,境內肅然,尤加意作人,如書田方公孺初,毛公皆所拔遷毫州守,政令惡如在遂安時,崇祀名宦鄉賢 乾元之孫,馬政之三子,萬歷戊子(1588)年舉人,本省賢書以乾元公之令為量嗣,初授遂安知縣亳,毛公拔翁亳州府,有賢名 增生,貞元成為廩生。楊孺人十七歲與元成婚。后以貢授郟縣令,貞元為會計,楊孺人佐政,以訟行第一聞于使者,,多次推薦乾元公,天子派使者請將檄翁營繕,后又考才鄉進翁為南京大仆寺丞,去元日,邑人如表考妣,所積五升之栗以與鄰里,鄉黨日不為所謀也,之黨中待而舉史者昔千人,后又遷靖江王府右長史(初傳為太子式師,關區畈因在此處關區而得名) 公長子(1582年)貢士,任麟遊縣知縣 次質(太學生)嘉靖三十八(1557)年例貢福建漳州照磨,次量(庠生)、因嗣子呈鼎于萬歷三十六年贈遂安知縣。錄七人,呈極(庠生)、呈書(廩生)呈鼎、(舉人,遂安知縣,亳州知府)、呈才(太學生萬歷七年(1579)年例貢)呈美、呈書、呈泰。 馬兆龍:武監生,京山縣馬店人,光德與陳氏之子,月華公之后裔,忠廣代裔孫。道光庚寅(是830)年正月十七日酉時生人,卒于同治已己(1879)年七月二十日,壽四十九歲,初為距京山城七十里長安堡砦長,后任清臺灣衛守備,子二,長錫市,次錫庚,均為武庠生。 馬乾元1545年左右任郟縣知縣(初考、中考、考滿芒九年優者才升) 名人錄:
馬瑛:舉人(湖廣亞元)1390年九江府教授 馬 源:貢士(1414)年大足縣知縣,馬瑄之孫 馬 聰:貢士(1444)許州知州(馬瑛之孫) 馬克讓:貢士(1451)鎮平,葉縣知縣馬琥之子 克良:庠生 馬 潮:貢士(1453)楊州衛知事(馬琥之孫) 馬 匯:廩 生(克讓次子) 商賈:源溪公:三汊河(今馬店)巨富,畜馬三十余匹。 馬文景:文獻從兄庠生(文獻從兄) 馬文潾:字庠生 馬文獻:廩生、字邦賢、以教書為業,郡縣大人愿與之交,因子乾元贈郟縣知縣,敕文林郎 馬乾元:貢士:有傳 馬坤元:庠生:坤元弟 馬貞元:廩生:坤元弟 馬政:貢士:乾元長子,麟遊知縣,因子馬呈鼎移贈文林郎 馬 圖:庠生:乾元次子 馬 質:國子監生(太子生)乾元三子 馬 量:庠生:乾元四子,呈鼎嗣文 馬 龍:庠生 馬 蕃:庠生 馬 富:庠生 馬 匯:廩生 馬 熒:舉子 呈極:庠生 呈書:廩生 呈鼎:舉 呈才:國監生(太子生)疑為1686年-1688年,1695-1691年(馬政三子)亳州知府:1604年左右任亳州知府1610年考滿
馬 伯:庠生 馬 俊:庠生 馬 仲:例貢
元德、庠生 元堅(庠 生)馬仲子
兆龍武監生,清臺灣衛守備,(相當于知府)光德與陳氏之子。字云鵬,生于道光庚寅(1830)年正月十七日而時,曾任距縣鏡七十里長安堡。砦長,卒于同治已己(1879)年七月二十一日,年四十九歲子錫甲,次子,錫庚 端執:(庠生) 大進:光緒二年作為居士請示胡學政,王大宗師和京山儒學正廖湯聯合京山太陽上團十四名流立有禁碑,碑文現存將畈路邊
錫甲:武庠生,兆龍與王氏之長子。名登榮,字獻廷,予普奄,生于甲寅(1854)年六月二十日亥時,卒于錫庚:武庠生:兆龍與周之次子,名震子,字獻章,號春紡咸豐生于辛西(1861)年正月初六日戍時,卒于光緒甲寅(1894)冬月二十九日吉時 錫福:武庠生:兆圣三子,名登甲,字名驥,號德超,生于咸豐甲寅(1854)年十二月初四寅時 馬思榮:清未(1888)年前進士,任京山縣丞,馬乾元,馬政,馬呈鼎,馬仲,馬惟炘(炯)宏錫。 馬思鵬:武舉,登仕郎、修職郎(正八品)、光緒二十六(1900年)三月尚在世 馬思煩:光緒二年作為陽上團十四名流中初儒亳請事胡子政和王太字昕,京山儒子學正湯廖,立有禁碑碑及存蔣畈
澤勤:縣高(庠生)升學政法,錫甲與范氏子(排行第二)生于光緒乙酉(1885)年九月初四,卒于民國乙卯(1915)年 澤煥:錫甲與四配王氏子,(排行)名襄字筱普、號淑卿,歷任京山縣保衛團總及國民革命軍隊長
先立:大學,法與學士學位,澤、勛長子,號思明,字心齊,生于光緒甲辰(1904)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時,留學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總長平昭一郎授法孫士學位 先爵:省立漢口中學肄業、日本 咸成學校 先楷:漢口同文書院肄業 先齊:漢口市立職業學校肄業。錫甲與董氏次子澤分與楊氏之子 人物志 宦績列傳: 馬瑛:約為1368年生人,幼隨父在太陽山寨,1371年編入太陽畈籍,生而敏博、少有才名,洪午庚午(1390)年舉人,授九江腐封受,先是唐奉先中湖廣鄉試第二,入朝楚莊王,楚莊王問之,“汝縣復有才俊如汝者乎,奉先以瑛對”,至是果與奉先名第同,因明初詔天下名士改授它們為教授,被授九江腐教授,甚有當官之譽,然非其好,竟罷歸,后稱沅陽道人,1408年撰有重修太陽寺記,現有碑記在太陽寺原址。 馬乾元:字健元,七歲時至王橋家,感而發者,九歲喪父,給兩弟弟撫養,嫠族有不訓者則繼以杖,嘉靖二十五年(1546)貢士,初(1556年3月-1559年8月)任郟縣令,賢明有政聲,歷(1559年-1662年12月前)南京太外寺丞,后任靖江王腐右長史,歸時僅圖書數卷,1565年卒。相傳為太子老師,食七省錢糧,因奉旨修太陽寺,遭奸人陷害,告“先修家,后修廟”誤斬,后為朝廷平反,詔葬,光武嶺關令畈因關令而得名。 馬政:字君牧,約生于1527年,卒年約為1608年。萬歷元年(1573)年貢士,1588—1590年任陜西麟游知縣,廉績茂著,,以三子呈鼎中鄉試辭官歸隱。當地文老極力挽留不能行走,只得派兒子哭說意思,當道人才走散,歸家二十年,教子,到城市八十一歲卒。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因子呈鼎考滿,鼎母王氏贈孺人。 三陽東北一里許的馬家磅有碑文。 京山三陽自始遷祖馬忠廣第十世為呈字輩,第十一世起則與京山馬店又統一國、之、立三代。
第十四世:
仕仁、仕義;仕信、仕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