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三月的一個雙休日,同事相約,驅車前往白谷洞踏青。上午九時,一行三人不到支煙功夫,便來到了久負盛名的“白谷煙樹”景區。據光緒八年版《京山縣志》載:“白谷煙樹”為京山古八景之一。乃佛教之地。白谷煙樹位于縣城北3公里黃陡坡西側白谷洞景區。站在翠微庵,心情格外清靜,環顧四周,這里山勢突兀、坡陀隆衍、崖壑險峻、奇石秀水、疏林古木、泉流淙淙、潭溝深淵、怪洞玲瓏、燭霧繚繞、壁掛飛瀑、水濺云煙,史有“白谷煙樹”的美妙傳說呈現眼前,給人遐想和陶醉。“白谷煙樹”是古人對白谷洞景點最形象的描述,集白谷洞景點景色于一爐。這里傳說眾多、景點豐富。馬刨泉、刀眼泉、白谷洞、梯子洞、孝子潭、翠圍庵、壁崖等景點座落其間,別致而賦詩情,尤以壁、洞、潭堪稱于世。昔有“天下巖谷之奇無匹者”之說。沿翠微庵玉佛禪苑石級南下,主景白谷洞位于半山崖上,四周山巖奇秀,環境清幽,溝壑險灘,藤蔓纏綿,洞穴掩映。其間主洞口寬約3米,高約2米余,深約10米,洞內面積約40平方米,洞空如囊,滿懸鐘乳,洞壁已被昔日燭煙熏黑。傳說太乙真人曾尋訪到此修煉,降下祥云,以虎鎮山,罰惡扶善,凈土崇拜,造福百姓。洞內左側巖壁上原鐫有直書的“白谷洞”三個大字,筆力遒勁,因年代久遠而脫落有跡。洞壁石碑鐫詩手跡亦不復存在,只有碑槽殘留依稀可辨。洞穴中央有不少香客正燃燭虔誠跪拜,裊裊燭煙彌漫洞內,承載著香客期盼消散于洞外,稟告于太一天尊。才得以天下太平,洪福齊天。同行者中有人探究“白谷洞”之緣由。一牧牛老翁給我們講述了一段當地傳說:很久以前,這一帶常鬧天旱,溝谷間的鐘乳石大雨后經太陽一曬,顆顆粒粒、透透白白,酷似白谷,民間將這一奇特的石變現象稱為“白谷”。據康熙字典《爾雅釋水》注:水注溪曰谷。這足以印證了民間傳說。白谷洞因此而名。同游者才有了對“白谷洞”面目的初步認識。2004年,錢場向埠人釋妙修(法名)在白谷洞頂端西北主持修復了翠微庵玉佛禪苑,花巨資22萬元從緬甸運回玉佛三僧供于大殿內,恢復了昔日香火。 洞東側百米處有蔦蘿蔽空的“菁蔦巖”絕壁。壁崖隆聳接九天,游客遙指望云端。形成了白谷洞奇特的地形地貌。其上舊有栗林、桂柏和修竹。清代詩人譚鶴年曾有“石徑纖盤郁,一線通鳥道”的詩文寫照。此壁長數10米、高20余米,如削插霄漢,壁色青黑,壁塊如袈裟,恰如關閉的天然銀屏。阻以絕壁不可往,方流連悵望俄爾。 最為美麗壯觀的是翠圍庵前左下側,沿山澗瀉入崖下深潭的瀑布,是“白谷煙樹”古八景傳說的核心景觀。從洞前草坪往南50米許,小心翼翼地攀巖溝、扶藤蔓緩緩而下,可身臨其境地感受壁掛飛瀑,水濺云煙的美景。游人到此自然置身于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意之中。瀑布頂端的崖邊上曾懸建有“亭榭”,相傳曾有人在亭中宴客飲酒,杯落潭中,故名“落杯潭”。清初則更名為“孝子潭”。據《京山縣志》光緒八年版載:“后人田莘砍樵過此誤落潭中,其子田蘭入水救父,俱殞焉。邑人易眉川哀之,樹碑于潭側,以表其事,因而曰孝子潭”。孝子潭潭水清澈,魚翔淺底,影布其上,別有情趣。站在潭西岸,仰視崖壁,但見葛藤攀附,翠竹修林,桂柏藏春,杜鵑花紅。眼前飛瀑空懸,耳邊泉流潺潺,鳥鳴空谷,水天一色。涼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陶然悠悠。果有“峭壁千仞合,攀藤拾危級”之感。 沿流泉上溯,白谷洞的流泉曲折澗幽,三步一瀑,五步一潭,似玉帶綴珍珠,鑲嵌在皺紋疊折的崖巖之中。洞壁巖崖幽壑老,流泉飛瀑瀉浩浩。白谷洞的流泉源自洞北一里許的馬刨泉。相傳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揮師北上,進取樊城,途經此地,人馬饑渴,停留整憩。時有一高大白馬長嘯直奔山澗,用鐵蹄從石縫中刨出一泓甘泉,關羽軍馬暢飲后,幾日不知饑渴,星夜兼程,大破曹軍。馬刨泉與關子山因此而名。千百年來,馬刨泉泉水長流不斷,曲折穿幽,流經白谷洞,注入孝子潭,才造化了日后“白谷煙樹”的美妙傳說。游完白谷洞壁、洞、潭,已是正午時分,下得山來,游興未盡,身感此為極地,難返流戀之情溢于心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