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氧氣是個地鐵(大夢) 無論生活具體如何,人的本能是尋找安全感。這是一個過程,必須時刻保持,可能采取不同方式,但肯定是要獲得心理上的動態平衡。安全感是內在價值感的釋放,也是外來載體的情緒補充,促使個體更有趨勢地適應現實世界的規則。安全感最終體現在對自我的控制,存在程度則取決于范圍性質上獨立的形式。 如何獲取安全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但如果只是獲得安全感卻又只是一種本能。安全感最普遍的分類是相關物質和精神,這兩個不同領域的綜合,以及細分,就是生命保持舒暢的基礎。人生無論什么樣的追求,最后下來,還是為了補充安全感。只不過里面的標準,因人而異。 安全感首先要保證精神上得到對應。人和人的區別,很大程度上還是精神的不同在主導,標簽化的形象也都是因此確立。精神是一個概括,是人格魅力、意志品質、信仰夢想、品牌效應、價值體系,等等,各種無法完全物化的優勢,集中體現個體生存的方式和意義,并且是許多結果需要反映的回饋,也真切指導著我們積極上進。 但精神層面上獲得安全感有時候也沒那么具體,那些都是在可追求范圍內的執行,自然能確保計劃。但能夠大部分地包攬所有精神優勢的人并不常見,普通人最多也就各獲一二。不過因為境界關系,我們對安全感的標準并不固定,這樣也可以保證不會出現好高騖遠的心態。在這個定義下,我們盡管被動,但只能實踐片面的“知足常樂”心理,依靠某些細節來緩解無法獲得安全感的危機。 物質的安全感模式就要直接許多,但單體的保質期不會太長,于是需要不間斷的后續提供才能維持。依靠物質獲得的安全感由于可觀和有量,證明因此迅速,并且是世俗計較成功的重要參考,同時也作為個人兌現能力的依據。很多人信奉“車房”主義,來源于此,雖然不完全真實,但這不得不說是比較科學的選擇。其實規模不用這么龐大,我們需要工作正是在尋找安全感,一個是混日子需要金錢作為前提,另外一個是在茫然的時候有事可做才顯得生命沒有被浪費。總的來說,普通人的日常就是在源源不斷地補充著物質模式下的安全感。 而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模式,都是個體某個程度上獨立于外界的安全感執行,兩者當然還有聯系。人際交往和情感聯系正是主要途徑,以精神為主導,加之物質支持,是個體生活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普通人存在意義的幾乎全部。這樣的安全感也是可靠的,更能賦予個體強烈的共鳴,最大的敵人就是人性的弱點,不過很多人都能完美控制。 歸根結底,安全感的獲得必須明確在自己身上,以此為基礎建立的精神層面的強大和物質模式的豐富,才能達成安全感的本質:持續擁有。缺乏安全感的心態往往是把別人過多地加入自我生活的假設中,轉移重心于是偏離軌跡。說起來簡單,但當局者迷,沒有人能夠輕易擺脫那種狀態的沖動。那個時候,人是非常敏感而且脆弱的,他們的孤獨很被動。但愿我們都能掌控自己的安全感,并且適當給別人提供和建立安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