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月牙泉邊走過,從此以后魂兒繞夢牽”,猶如這句走心的歌詞,打從月牙泉歸來,鳴沙山大漠中那一灣新月般的碧水,就一直疊印在我的心海,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鳴沙山北麓的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被譽為“沙漠第一泉”,據說從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說起月牙泉,我可謂神往久矣。2006年邂逅“塞上明珠”寧夏沙湖,那沙環碧湖、湖傍黃沙、水沙相依的湖光沙色,瞬間驚艷了雙眼,讓我百般迷戀。旅友說,與此媲美且更富詩情畫意的沙漠景觀,唯有敦煌的鳴沙山月牙泉了。
自此,傳說中的月牙泉便成了我的期盼,我的掛念。日出日落,花開花謝,歷經10多個春花秋月,我終于來到了鳴沙山下,月牙泉邊。
鳴沙山古稱“神沙山”,系流沙堆積而成,東西長40多公里,南北寬20多公里,沙山蜿蜒,峰巒危峭,沙壟相銜,盤桓回環。
佇立景區大門遠望:鳴沙山連綿而立,沙脊如削,棱角粗獷,層次分明,明暗相間,橫亙于蔚藍的天際間,如海波洶涌,氣勢磅礴;
高陡的沙脊上、平闊的沙坡間,蹣跚而行的駝隊,看不到頭也見不到尾,恍若深匿于黃沙中的長龍在游動,給荒漠沙海平添了不少生機和活力;面對雄渾綺麗、妙意無窮的大漠風光,我深感震撼,不由心旌搖曳,遐思無盡,恨不得插翅飛身融入其中。
置身黃沙曠野,同伴的期待不約而同,都要在“沙漠之舟”的背上過一把癮,以獨特的方式去感受大漠的壯美風光。于是統一的行動方案是:騎乘駱駝,穿繞鳴沙山,拜謁月牙泉。
駱駝騎乘點匍匐著不少待命的駱駝,五峰串為一組,每峰書有編號,且都配備了鞍鐙。我選擇了排頭的駱駝,這是一峰棕黃色毛皮的駱駝,頭部較小,脖頸粗大,雙峰高凸,四肢細長,忽閃著大眼晴,外表頗顯溫順憨厚,也許憑著格外強壯碩大的身軀,在五峰駱駝中擔任頭駝。
駝背上的伙伴們戴著遮陽帽、太陽鏡,女同伴更是面紗、圍脖、絲巾齊上陣,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色彩斑斕的服飾,配上桔紅色的防沙靴,這身裝扮頗有幾分西域風情了。
牽駝者是小伙子,爽朗健談,精明干練,隨著他一聲吆喝,我們的駝隊便上路了。一組組駝隊首尾相連,排成長龍之陣,接踵而行,駝鈴陣陣,好不威風。
我第一次騎乘沙漠之舟,坐在足有兩米高的駝背上,底下沙脊如刃,不免有些心慌膽怯,但“騎駝難下”,容不得打退堂鼓。好在駱駝走得緩慢,一歩一顫的,慢慢適應了它的節奏頻率之后,緊張感漸漸有所緩和。
黃沙揚塵,一望無際;駝鈴清脆,悠遠空靈。望沙丘連綿,駝隊絡繹不絕,給原本荒寂的沙漠帶來一片喧鬧。據說值此旅游旺季,每天都會有1300多峰駱駝,載著天南地北來客,穿梭于鳴沙山和月牙泉之間,在漫漫黃沙上,踩出一道道深深淺淺的駝跡,這是一幅多么令人震撼的大漠沙舟圖啊!
天高地闊,沙海茫茫,駱駝昂首向前,腳下是古絲路的行經之地,我的眼前浮現了當年跋涉此路的商賈們,他們“晝伏宵行經大漠,云陰月黑風沙惡”,為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付出令人難以相像的艱辛。古人的行跡,雖然早已被千里黃沙埋藏,但是絲路文明和絲路精神,依然在傳承在弘揚。
駝隊穿繞了近一小時,峰回路轉,來到鳴沙山北麓的山腳,我仿佛參演了一部現代版的絲路風情大戲,那大漠孤煙的風情,古道駝鈴的魅力,讓我迷醉不已。慶幸自己踏上了古老的絲綢之路,并用鏡頭定格了一個個美好的瞬間。
結束了駝背之行,當一眼瞥見不遠處的月牙泉,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顧不得邁上木棧道,便踩著松軟的黃沙深一腳淺一腳,朝著月牙泉一路小跑跑去,恍若相見久別重逢的老友。
終于見到了“夢里尋他千百度”的“第一泉”:一泓碧如翡翠的清泉,長約300米,寬約50米,酷似一眉彎彎的新月,泛著清幽的水光,靜臥在沙山的環抱;泉潭邊水草叢生,蘆葦茵茵,仿佛給月牙泉圍上了綠絲帶;碧泉黃沙相依為鄰,水光沙色交相輝映,清婉飄逸,雋秀典雅,給人超然世外之感。
在“窮荒絕漠鳥不飛,萬磧千山夢猶懶”的荒漠,竟然蘊藏了如此美妙的一片綠洲、一汪清泉,其“四面風沙飛野馬,一潭之影幻游龍”的曠世之美,令人嘆為觀止。相傳泉內還有食之可長生不老的鐵背魚,和能醫治疑難雜癥的七星草,這無疑是上蒼的饋贈,是人間的奇珍!若是沒有隔離帶的阻隔,我真想跪在月牙泉旁,掬一捧清泉,嘗之甘甜,洗滌心靈!
“晴空萬里蔚藍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面山環抱,一池清水綠漪漣。”這是一幅奇麗的西域風光:幾千年來,沙山拱衛清泉,清泉偎依沙山,沙不掩泉,泉不涸竭,山因水而靈韻,水因山而雋秀,山泉共生,相依相伴。世人皆稱鳴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對孿生姐妹,我卻說更像一對癡心愛人,長相廝守,琴瑟和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沿著泉南岸的臺階拾級而上,便是古色古香的鳴月閣,佇立庭臺探身俯看,鑲嵌于金色沙漠的月牙泉,更加美妙動人。一泓碧泉,水波瀲滟,清澈澄明,燦若星辰,形似新月,潔亮如鏡,倒映著云卷云舒的藍天,倒映著隨風搖曳的葦草,就像一只深邃癡情的大眼睛,長長的睫毛,幽藍的眼瞳,深情地凝望著沙山,凝視著游人。
“就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有美麗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樂園。那年我月牙泉邊走過,從此以后魂兒繞夢牽,也許你們不懂得這種愛戀,除非也去那里看看……”這時耳邊飄來《月牙泉》的歌聲,在詩情畫意的月牙泉畔,這悠婉柔美的旋律,曼妙深情的歌詞,空靈純凈的嗓音,真可謂珠聯璧合也!倏然間我涌上了莫名的感動,以前也曾多次聆聽田震演繹《月牙泉》,此地此時卻格外的動情,以至淚盈于睫,心醉如泥。
臨泉而建的鳴月閣,是一組仿漢唐風格的廟宇群,樓臺亭閣布局對稱,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屹立在莽莽大漠曠野間,散發出海市蜃樓般的奇妙絢麗。
最高的樓閣當數月泉閣,四層的八角型木質建筑,每層回廊環繞,翹檐斗拱,青瓦覆蓋,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風格,儼然沙漠中的一座寶塔,與月牙泉相映成趣,交相生輝。樓閣上懸掛著“第一泉”“山泉輝映”“水月中天”“鳴不虛傳”“鳴沙月泉”等牌匾,和“聚粒沙而成山無欺自安,匯滴水以為泉有容乃大”的楹聯,這些名家題刻不僅為鳴月閣錦上添花,亦寄托了人們對鳴沙山月牙泉的眷愛崇仰之情。
月牙泉相隔鳴沙山僅幾十米,游者無不驚詫,小小的泉眼為何不懼彌漫風沙的肆虐,仍然“風夾沙而飛響,泉映月而無塵”。原來環繞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間低,吹進環山洼地的東風,會形成向上渦旋的旋風,在此風力挾帶下,沙子會沿著山梁向上卷,因而清泉不會被掩埋,沙脊也始終保持如刃的形態。這山泉共存、沙水同生的妙造天成,游客們誰不嘖嘖稱奇!
“一灣水曲似月宮,仙境滌塵心,頓起煙霞泉石念;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傳逸響,恍聞絲竹管弦聲。”形似新月的月牙泉,水以神而益秀;沙分五色的鳴沙山,山以靈而故鳴。神山圣水,天下傳奇,遠古遺風,怎不引無數行者競折腰!
晴空烈日,在驕陽的籠罩下,蜿蜒的鳴沙山宛如一座座金色小 山 ,散發著刺眼的光芒。以響沙得名的鳴沙山,“沙嶺晴鳴”為敦煌八景之一。史書如是描述:“峰巒陡峭,山脊如刃;馬踐人馳,殷殷有聲;輕若絲竹,重如雷鳴;沙隨足落,經宿復初。”清代詩人蘇履吉在《敦煌八景題詠》中贊曰:“雷送余音聲裊裊,風生細響語喁喁。”原來所謂鳴沙,并非自鳴,或因風吹沙粒流動而輕鳴,或是人沿沙面滑落而轟響。
時已正午,熱浪襲人,仰望陡峭的沙峰,我知難而退放棄了登頂。佇立滑沙道旁,意欲聆聽鳴沙妙音,可是盡管聚神傾耳,但并未聽見或輕若絲竹或重如雷鳴的鳴沙奇響,無緣見識這“天地間奇響,自然中美妙樂章”。順手抓了一把沙子,放至手心細品,黃燦燦的沙子,晶瑩圓滑,細膩柔軟,但無法辨識其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之分。
回眸鳴沙山月牙泉,歌聲悠悠入耳,“我的心里藏著憂郁無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個地方都在改變,她是否也換了容顏……”聽著聽著,我悵然若失。輕輕拂去身上的浮沙,讓它回歸原處,我可以帶走鳴沙山月牙泉的記憶,而不應帶走一顆小小的沙粒。
作為一名過客,不知還有沒有緣分,再來鳴沙山聆聽沙鳴;不知還有沒有緣分,重返月牙泉臨水洗心……
鳴沙山月牙泉,愿你別后無恙,美麗如初;沙山永在,清泉長流!
更新于 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