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至今仍是威脅我們健康與生命的重癥,雖然醫學不斷在進步,癌癥的治療方式不斷在改進,但在治療過程中,不論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總會伴發這樣那樣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脫發、皮疹等等,甚至有些不良反應一旦出現還會伴隨終身,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那作為癌癥患者的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處理呢? 康小橙結合權威資料和社區經驗分享,總結了癌癥治療最常見的12大副作用及處理方法!希望大家能從中獲益,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
放化療常見副作用01脫發 脫發通常是化療最明顯的副作用,但并非所有癌癥治療都會導致脫發,而且一般治療后頭發會再生,但生長時間與患者體質有關。 如何應對脫發? - 戴假發;
- 戴冰帽;其原理是應用低溫降低頭皮血供,使化療藥物不能到達頭皮,以減少脫發。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于2015年批準冰帽用于化療患者緩解脫發,但有禁忌證,佩戴前需咨詢醫生;
- 使用溫和洗發劑,洗后頭發宜自然風干,避免日曬、燙發。
02厭食、惡心和嘔吐 厭食,惡心,嘔吐是許多病友都會發生的治療相關副作用,尤其是化療。且惡心、嘔吐會影響治療和生活質量。 - 如何應對厭食、惡心和嘔吐?
- 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可過飽及過油膩的食物;
- 在飽餐后或空腹時不宜進行化療,盡量在飯后2~3h用藥;
- 化療前30min醫生會給予止吐藥,也可以在治療結束后繼續用,需咨詢醫生具體用藥;
- 如果用藥后還惡心,立即告訴醫生,以便考慮替代止吐藥或不同的藥物組合;
- 一旦開始感到胃部不適,立即服用止吐藥或停止放療觀察情況;
- 出現食欲不振、厭食等癥狀,可口服維生素B6及助消化藥或開胃食品來緩解癥狀。
- 化療后注意臥床休息,多喝水;
03發熱 放化療過程中引起發熱的原因有多方面。放療本身造成的組織損傷,尤其是腫瘤組織壞死吸收,免疫功能減退也易合并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熱,聯合化療或其他免疫增強藥等可使發熱加重。 如何應對發熱? - 低于38℃的發熱,多注意休息,嘗試物理降溫(用溫熱的毛巾擦背、手臂、胸口等),多飲溫開水,促其排汗、排尿;
- 超過38℃的發熱,易引起明顯頭痛或全身不適,應服用退熱藥物,如阿司匹林、解熱鎮痛劑等,也可用濕毛巾行頭部冷敷,待進一步明確發熱原因后再做相應處理。
04口腔粘膜潰瘍及口腔疼痛 自化療開始,應注意口腔衛生及飲食,在接受了高劑量的放療后,正常腺體的腺細胞不能分泌足夠的唾液,故唾液變得少而粘稠,病友會覺得口干。且放療引起的口干,治療結束后還會存在,可請求醫生用藥增加唾液量,改善癥狀。 如何應對口腔粘膜潰瘍及口腔疼痛? - 吃溫熱軟飯,可以減輕食物對口腔刺激,必要時可咨詢醫生開藥;
- 口咽疼痛可做霧化吸入,緩解一定的疼痛感;
- 疼痛嚴重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補充液體,以保證機體營養供給。
05放射治療區的皮膚損傷 放療可引起皮膚變化,包括發紅、皮膚干燥或脫皮、瘙癢、水皰和腫脹,除非放療醫生推薦,否則不要使用任何乳液或乳霜(放療期間皮膚出現這些情況,別害怕)。 - 不要在被治療區域放置任何熱/冷的東西;
- 穿柔軟的衣服,使用棉制柔軟床單;
- 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可過飽及過油膩的食物;
- 注意防曬,使用防曬霜、帽子或其他防曬服;
- 照射區域的皮膚出現充血、水腫甚至出現滲液和糜爛時,應暫停放療。
靶向藥常見副作用01皮膚毒性:皮炎、甲溝炎等 皮膚毒性主要是因抑制EGFR、VEGFR、RAS/RAF/ERK或PI3K/AKT/mTOR的靶點療法引起。這些和劑量有關的副作用會導致皮膚發炎,破裂,附加物病變(如甲溝炎)等等。 如何應對皮膚毒性? - 注意防曬,減少皮膚暴露時長;
- 輕度皮疹可問醫生開些外用藥局部涂抹;
- 若反應嚴重,出現劇烈疼痛或皮膚功能喪失,應立即停藥并及時治療;
- 對于指甲脫色、褶皺等改變,可不做特殊處理;嚴重者可外科拔甲,后局部和口服用藥;
- 避免向手指加壓、咬指甲,避免剪指甲太短、穿緊鞋。
02消化道毒性:貧血、腹瀉、便秘等 靶向藥也會引起一系列消化道毒性,腹瀉和嘔吐是比較常見的癥狀,嚴重者還會脫水惡心,還有些病人會出現腹痛、腹脹、食欲減少等消化道反應。 如何應對貧血、腹瀉、便秘? //貧血: 癌癥治療通常會導致紅細胞數量減少,引起貧血癥。當貧血嚴重時,就會感到虛弱、疲憊、頭暈、呼吸急促,有時甚至會出現抑郁癥。 貧血會影響治療效果并使心臟和肺部收縮。治療手段包括輸血或促進紅細胞生長的藥物。貧血的治療取決于病情的原因和程度。 - 起床或坐起來時動作緩慢一些;
- 健康飲食,多喝水,多吃富含鐵的食物;
- 尋求藥物治療或輸血以增加紅細胞量。
//腹瀉: 一般在服藥兩到三周后會出現,發生率較高,但絕大多數人癥狀較輕,屬于1級腹瀉。但也有一部分人會出現2級甚至3級的腹瀉,對患者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 避免飲用可能導致腹瀉惡化的飲料;
- 每天補充水分,少食多餐,多吃清淡或半流質食物;
- 注意腹部的保暖,可用暖水袋熱敷腹部。清潔臀部和肛周,避免感染;
- 腹瀉情況嚴重,可服用藥物治療,用藥和藥量需咨詢醫生,對癥處理后仍不能緩解的則應減量或停藥;
- 對于高齡患者,尤其是80歲以上患者,如果出現腹瀉,應當給予全身支持治療。
//便秘: - 晨起空腹飲一杯淡鹽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或轉腰,加強通便作用;
- 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及含纖維多的食物。鼓勵患者多活動,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
- 藥物防治,如用藥無效,可直接經肛門將直腸內糞塊掏出,或用溫鹽水低壓灌腸,但對顱內壓增高者要慎用。
03心臟及肺部毒性 血壓升高是靶向藥物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尤其是服用抗血管生成類靶向藥時,發生率約為15%~28%。高血壓可發生在治療過程的任何時間,一般多見于治療后3~4周。 - 接受治療的患者應密切監測血壓變化,特別是在治療的最初6周內。血壓升高多為沒有明顯癥狀的輕/中度升高,一般不需處理;
- 血壓升高明顯(血壓≥160/100mmHg)或出現相應癥狀(頭痛、頭暈眼花等)的患者需要進行降壓治療;
- 降壓藥物效果差或出現高血壓危象的患者需暫停服藥直至血壓恢復正常,必要時請心內科醫師指導治療并考慮永久停藥。
免疫治療常見副作用01胃腸道毒性:腹瀉、結腸炎等 腸炎發生率最高,主要表現為腹瀉,伴隨有腹痛、惡心、嘔吐、體重下降等,少數人還會有發熱的癥狀,一般發生于注射免疫藥2-3周內。出現腹瀉時,需要根據腹瀉次數和量進行分級,根據分級情況對應治療; 如何應對胃腸道毒性? - 輕度可以口服激素,重度靜脈滴注激素;
- 清淡飲食,避免可能加重腹瀉的食物,如辛辣、油膩的食物;
- 有必要的話需要抽血化驗,尤其是明確有無電解質失衡和腸道感染,必要時做腸鏡判斷;
- 使用激素2-3天以后癥狀還沒有改善,就要充分和醫生溝通,是否聯合其他的免疫抑制藥物;
- 對于高齡患者,尤其是80歲以上患者,如果出現腹瀉,應當給予全身支持治療。
02肝臟、肺毒性:肝炎、肺炎等 免疫性肝炎的癥狀相對比較隱秘,表現為肝酶或和膽紅素升高,需要做好肝功能的動態監測,發生率一般為5%,多發生于用藥8-13周,主要表現為黃疸、上腹痛、嘔吐等等,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 - 患者每次用藥期間應進行肝功能檢測。肝功能異常升高至正常范圍的3倍以上應每天進行肝功檢測,同時進行相應治療。
和肝臟類似,免疫相關性肺炎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多出現在用藥的0.5-24.3個月之間,中位出現時間為2.6個月,主要表現為:干咳、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熱、胸痛等。 - 對于輕度患者,可以采用對癥治療,對于有一些基礎疾病的,還需要結合對應癥藥物;
- 對于中度及以上患者,應首先停用免疫藥,并進行支氣管鏡的檢查,及對癥治療;
- 情況嚴重者應及時前往醫院,尋求醫生幫助。
其他常見副作用01出血和瘀傷 癌癥治療,如化療和靶向治療,可以增加出血和瘀傷的風險。放化療以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血小板生成減少,或是損害肝功能,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量減少,都會造成出血。 如何應對出血? - 如果有瘀傷,可采用冰敷;
- 出現便秘或者大便出血,告知醫生;
- 血小板計數低,建議限制或避免飲酒;
- 處理出血,用干凈的布牢牢按住出血區域,直到出血停止;
- 避免攝入某些藥物成分。如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可以增加出血風險;
- 減少導致出血動作,如保證牙刷柔軟,輕輕刷牙;使用尖銳物體時要格外小心;
02感染 接受抗癌治療時,白細胞會受到損害,導致患者自身免疫機能下降而成為感染的易感者。大型手術、化療、放療及其它癌癥治療都能引起感染。腫瘤患者愈后情況往往較差一些,感染一旦發生會迅速發展,有時很難控制,容易發生生命危險。 如何應對感染? -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發燒,體溫超過39℃,應立刻就醫;
- 治療和休養期間,盡量減少探視頻率,避免細菌、病毒感染;
- 使用香皂和清水勤洗手,也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 勤換衣、勤擦身,保持身體皮膚清潔;
- 適量運動,服用高熱量、高蛋白食物;
- 保持口腔清潔,餐后、睡前漱口刷牙,出門戴口罩。
溫馨提示 現代醫學采用的癌癥治療方法無法避免副作用的發生,但是,不能因為懼怕副作用而拒絕治療,影響生存期。抗癌之路漫長,勇敢接受現實,科學治療癌癥,做最聰明的抗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