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民間,關于“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一類說法很是常見,認為人一到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這兩個年齡就很危險,會很自然地擔心自己能否安全渡過這個“難關”,形成一種不自覺的恐懼心理。 為什么很多人會對這兩個年齡有這樣的恐懼心理呢?究其原因,卻與孔子和孟子有關系。其中,七十三歲是圣人孔子去世時的年齡,而另一個與被稱為亞圣的孟子有關,據說孟子當年就活到了八十四歲。正因為孔孟兩人被后世視為圣人,因此,他們去世時的年齡就自然被當作了難以逾越的界限,許多老年人也因此而擔心自己能否活得過圣人,擔心一到這個年紀就會有“閻王不請自己去”的危險。 其實,這兩個年齡并沒有大家想的那么恐怖,它只是人們的一種迷信說法,并沒有任何科學道理可言。只是由于在古代,人們的壽命普遍不長,而能活到孔子、孟子年齡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在當時來看,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的確是很難到達的年齡,想活過這個年齡也的確不容易。不過,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等比從前都有了實質性的大幅度提升,現在,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大大提高了,甚至出現了許多身體依舊康健的百歲老人。 不過,關于某個年齡段的死亡率集中等現象,有專家就曾經研究過,研究表明人的生命中的確存在著一些具有一定周期性的規律,生命活動也自然有高峰和低谷存在,而那些處在某些生命活動的低谷期附近的人或者接近死亡率較高的人就有可能危險性較高。一般來講,這個周期一般是七八年的樣子。按這個規律來看,在一定年齡階段內死亡率較高的現象的存在就是非常有可能的,但這并不能成為決定人壽命的關鍵性因素,因為人的壽命是由很多方面共同決定的,比如飲食情況、生活條件、營養攝入狀況、精神情況、人為因素或者醫療條件,等等,因此,只要平時多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多多鍛煉身體,防治疾病,也是可以安全度過生命活動的低谷時期的,大可不必為能否度過這兩個年齡而過度擔憂。孔孟雖為圣人,但畢竟已經時隔千年之久,那時的生活條件早已不同于如今,因此不能過多地迷信七十三、八十四壽限的說法,而是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這個問題。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流傳在民間的各種說法自然不在少數,若把這些都當真的話,恐怕人人都要活在恐懼中了。所以,對于民間的種種說法,大家聽聽便可,不必太過當真,畢竟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