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江江旗 桂林市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江人民為了脫貧致富奔小康,依托本地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開發出幾個紅色旅游項目和綠色旅游項目,編唱了贊美家鄉《新富江水唱新歌》,設制了新富江江旗,還舉辦了新富江七一慶黨活動和首屆新富江國慶中秋文藝晚會。在我們連續拼搏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兩河紅色旅游3個景點(古嶺頭紅軍戰場、新富洞紅軍渡口、上劉天坑紅軍跳崖)和從魯水過隔壁山、古嶺頭、新富洞、下劉、上劉,經天坑至石塘的旅游線路終于納于政府規劃。從竹家至老堰塘的河堤路即將開工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尚須繼續努力,推動政府為我們家鄉發展開發更多的旅游項目。以下是新富江歷史地理宣傳篇。 遠古地殼運動,生成一條17公里長的狹長河谷。河谷自西而東彎彎曲曲向前延伸,或寬或窄。寬約一里,窄僅一百多米。河谷面積有131平方公里。河谷起點在都龐嶺寶蓋山,終點呈八字形與灌江交匯。河谷兩邊青山連綿相對,野菜野果野生動物繁多。春來鳥語花香,隆冬白雪皚皚。一條江水從河谷流過,古稱深甫源水,現叫新富江,是湘江二級支流。新富江或左或右穿行在峽谷里,江水青青。自今年開始新富江禁漁,又先后在新富江2次放生,如今江魚已基本恢復生態。新富江兩岸柳樹成蔭,稻花飄香。 遠古地殼運動,還造就了新富江流域附近山嶺喀斯特地貌。這些喀斯特地貌有眾多地下河和巖洞,許許多多的地下河或自成體系,或相互溝通。各條地下河的出水口就成了新富江各個村落的井水口或巖口水源。長期流動的地下河水,點點滴滴融蝕了巖石,并帶走融解了的巖質,慢慢地掏空了巖石山體,導致地表塌陷,這就是新富江附近仙人橋和石腳盆九個天坑形成的原因。 首先在新富江定居的漢族先民,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文字是道州小坪村于公元1345年(元朝)修的《廖氏族譜》,該譜記錄了湘源始祖廖國用在唐未宋初寓居深甫羅白村,也記錄了于公元1120年自湘源遷居道州的始祖是廖文玉。1928年修訂的湘源《廖氏族譜》記載了整個全州、灌陽、興安和湖南道縣廖姓發源于全州兩河新富洞。新富洞就是古譜記載的深甫羅白村。最近新富洞村民廖地喜在靠近新富江邊亂石窩砌新房,在沙石下面一米處挖到了古村落大青石墻基,這或許就是深甫羅白村遺址。 自宋元以降,尤其是明清以來,遷居到新富江流域的漢族十九姓,已有各自的遷徙和繁衍族譜。這十九姓為唐、鄧、胡、黃、賀、劉、焦、陸、蔣、文、廖、諶、肖、邱、陳、王、李、喻、聶。十九姓大多是同族聚居,也有異姓雜居,分布在新富江三洞三灣里。三洞為丁家洞、新富洞、江邊洞;三灣是李家灣、文家灣和山灣。李家灣現為上劉家劉姓占住,山灣現稱三王。新富江屬于桂林市全州縣兩河鎮,全新富江流域五個村委一萬五千人,全是漢族人口。各村異性通婚,村里同族近年來也普遍通婚。村與村親連親,山連山,新富江水共家鄉。新富江人民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其樂融融。 原在新富江李家灣定居的李姓和在丁家洞定居的丁姓已遷移和消失。上劉家之前叫李家灣,明朝靖江王朱守謙于洪武年間,公元1376年到桂林就藩路經湖南攸縣時,貧苦農民劉才參加了朱守謙的侍衛軍,后任全州千戶長和都指揮使司。退伍后定居在李家灣,以插標拉線為界占據李家灣田地。李家灣人民可能攝于劉才任過靖江王朱守謙侍衛軍和各種軍職威力,全族遷走了之。李姓村民遷走了,可李家灣的地名卻留下了。 丁家洞無丁姓,這與祖居在這一帶的瑤民有密切關系。今年8月14日,筆者采訪丁家洞蔣家灣百歲老人蔣世連,蔣世連向我述說丁家洞無丁姓原由。明朝丁朝陽住在丁家洞丁家村,抓瑤民修路,瑤王報復丁朝陽,派瑤兵滅了丁家全村人口。丁家從此無丁姓人口。石腳盆武進士黃士魁被明朝封為憲侯,率兵消滅了瑤王,并繳獲了瑤王帽及其雙大刀。蔣世連到石腳盆姐姐家走親,看見石腳盆村民祭祀先祖時有瑤王帽和瑤王的雙大刀。據百歲老人蔣世連講述,新富江流域包括兩河、白寶、石塘和枧塘很久以前都住有瑤人。漢人不斷遷入,瑤民不斷退縮到大山深處。 在瑤人之前住在新富江的是什么人?目前發現的有新石器時代人。公元2010年,新富江隔壁山村民在山洞和山地采藥偶然發現了新石器。最大那個新石器已被縣文物所收走,還有很多小石器散落在隔壁山村民手里。新石器是石器時代末尾階段,屬于磨制石器時期,就是說人類祖先能夠制造簡單的生產和生活工具了。這個新石器時代,開始于距今約一萬年前,結束于距今5000-2000年不等。在隔壁山發現新石器,說明新富江自古以來就適合人居。 今年8月15日,筆者在新富洞鬼仔巖洞口發現2塊清朝乾隆年間砌修廣道大路,又名小南嶺路捐建石碑。廣道大路就是廣西到湖南道縣的大路。從道縣到桂林有一條石板路,有些路段沒輔石板,是用一個個石頭扎在泥土里鋪成路面,當地人叫釘子路。這條廣道大路是中央軍委縱隊走過的路。 中央紅軍8萬6千多人從江西出發,于1934年11月27日從道縣與灌陽交界的永安關入境廣西,中央縱隊沿廣道大路,經魯薦、隔壁山、古嶺頭、新富洞、樂板田、灌山、石田、石塘,在鳳凰渡過湘江。中央軍委縱隊從新富洞鬼仔巖過新富江,戰斗部隊有從板塘、塘木嶺、地靈腳、丁家洞、畔田等處過新富江。中央紅軍縱隊過新富江,走了3天3夜。到12月1日早上,主力紅軍才全部渡過湘江。中央紅軍進入廣西是6萬4千人,過湘江后只剩下3萬多人。中央紅軍縱隊過新富江被五架李軍(廣西人叫桂軍為李軍)飛機轟炸,死傷累累。紅三軍團紅六師18團在隔壁山—古嶺頭—聶家一帶全軍覆沒。新富江有些村民都幫助過中央紅軍。丁家洞百歲老人口述幫過在灌陽官塘打過仗的失散三個紅軍故事,塘木嶺廖增發、地靈腳陸世佐、古嶺頭黃寶竹、江邊洞廖滋佩、新富洞廖叔玉、廖祖龍和廖祖柳都幫助過中央紅軍,廖叔玉用稻草人救了7個紅軍而獲贈軍壺和蓑衣;廖增發幫助紅軍而獲贈紅軍大刀。廖叔玉之子廖成明只保存下來紅軍蓑衣,說要把紅軍蓑衣送還給紅軍后人。 1944年,日軍占領新富江,在新富洞設立駐點沿江打撈新富江人民。全州縣大隊和自衛隊以及兩河鄉鎮政府人員400多人隱蔽在丁家洞毛坪村。一個日寇到毛坪打撈時,被值班人員宅豪蔣島原打死。日軍糾集隊伍血洗毛坪村,打死400多中國武裝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僅有2位老人藏身水溝幸免于難。日軍在新富江犯下滔天罪行! 新富江各個村都有人參加桂北游擊隊,上劉家又是桂北游擊隊根據地。整條新富江都是革命老區。上劉家、橋井田和新屋里都有桂北游擊隊革命烈士。 新建成的塘木嶺大橋飛渡新富江,氣勢恢宏,是廣西第二高架橋,屬于廈蓉高速公路的一座大橋,成為新富江一個人造景觀。 新富江流域有天坑、巖洞和美麗的新富江景色等自然風光,又有新石器、瑤民和中央紅軍以及桂北游擊隊等豐富的人文歷史,還有由本地村民開發出來的重走湘桂古道紅軍路、新富江水上活動、下劉藍莓花海基地以及上劉紅色文化旅游展覽館。尤其是新富江人民自編了《新富江水唱新歌》,此歌融入了新富江地理和歷史,已被全州縣委宣傳部采用,也在家鄉廣泛傳唱,深受新富江人民喜愛;也自創了成人版和少兒版《新富江水唱新歌》舞蹈。家鄉小朋友舞蹈隊已多次為客人表演了節目。還制作出新富江江旗,家鄉旗幟將在新富江迎風飄揚! 如今到新富江旅游的項目有: 一、游覽石腳盆和仙人橋天坑 二、重走湘桂古道紅軍路 三、開展新富江水上娛樂活動 四、觀賞下劉藍莓花海基地 五、參觀上劉紅色文化旅游展覽館 新富江已具備的旅游條件和接待能力 一、天坑自由游覽 二、備有60套成人紅軍裝和40套8—16歲少兒紅軍裝供游客走長征路 三、備有24只專用皮筏艇和90多件救生衣供游客開展水上活動 四、下劉藍莓花?;匾褜ν忾_放 五、上劉紅色文化旅游展覽館于今年十月一日對外免費開放 六、在新富洞建成200多個平方米甕巖閣,有六張11米長,90公分寬長桌,可容一百多人開展各項文藝活動。還配套建了沙灘氣排球場和公共衛生間。 七、已建有農家樂,可安排一百多人就餐和40多人住宿。 村民開發新富江旅游初見成效 新富江流域,村與村之間,自古以來只是走親訪友而已。除了紅白喜事人多點,平時很少有聚眾和游客來往。但今年有了重走湘桂古道紅軍路和新富江水上活動,以及觀賞下劉藍莓花?;匾院螅叫赂唤瓮娴母哌_一萬多人!這是新富江一個巨大變化。但這只是一個開頭,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和完善。這必竟是新富江老百姓為了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脫貧致富奔小康號召而搞的旅游。資金由老百姓自發捐款而來,是小錢辦大事。新富江人民歡迎各位貴客游覽我們家鄉,希望在新富江度過愉快的時光,留下美好的回憶。 丁家洞百歲老人蔣世連 新富洞鬼仔巖廣道大路捐款石碑 鬼仔巖廣道大路 航拍新富洞鬼仔巖廣道大路,如今保存完好的石板路古道,中央紅軍主力從此上山往石塘方向過湘江。 千年古村新富洞 古嶺頭紅軍井 發現新石器村子隔壁山 新富洞人民紀念紅軍 地靈腳人民紀念紅軍 新富江小朋友紀念紅軍 紀念紅軍隊伍過新富江便橋 全州高中86級學生在新富江紀念紅軍 廖旺月紀念紅軍 文物 新富江人民紀念紅軍過家鄉 廖旺月聽地靈腳97歲老人陸世龍講陸世佐幫助中央紅軍故事 上劉家村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有30多位受傷紅軍在全州縣兩河鎮上劉家村旁打阻擊,被桂軍從新富江隱蔽靠近進攻,只逃出一位紅軍,其余戰士全部陣亡。當地村民把這些犧牲紅軍烈士就地掩埋。紅軍的墓地上長出幾棵酸棗樹,為這些紅軍英魂遮風擋雨,蒼天相伴。 新富洞鬼仔巖涼亭柱子和紅軍走過的湘桂古道 古道防滑紋 在阿之山頂峰俯瞰塘木嶺大橋和新富江上游 煙雨安之邊小山村 在阿之山頂峰遙看新富江下游冬季 阿之山雙乳峰 阿之山頂峰關公披甲護民 阿之山麒麟吐火 桂北游擊隊健在上劉家隊員劉昌逸 桂北游擊隊健在隊員塘木嶺劉鳳姑 道州元朝小坪《廖氏族譜》記載湘源始祖廖國用寓居深甫羅白村。 新富江彩虹束禾稻 石腳盆天坑 石腳盆仙人洞 牛命游天坑 塘木嶺大橋 上劉家彩霞滿天巖洞 仙女戲水新富江 新富洞蔣曉君和廖海東捐購新富江海君號 共游新富江 下劉劉欣雨藍莓花?;?/span> 唐新華母子游下劉花海 江邊洞猿人頭 沙子田石鵝 沙子田江邊石兔 瓦子腳江邊眼鏡 江邊洞柳樹坪 畔田石龍 板塘古人 小朋友在甕巖閣表演舞蹈 彩色蜻蜓 黑蜻蜓 小女王 白鷺晨飛竹家村 丁家洞風光 新富江歌星廖婕如游覽大巖口 紅色展覽館 展覽館大院 七十年代《人民日報》 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觀賞荷花 挺進甕巖塘 新富江第一漂 勇漂老堰塘 新富江水上活動 歌星表演水上芭蕾 歡樂戲水 母子舒心 同事同舟同歡樂 小車教練開游艇 牛命給歌星獻花 甕巖閣燒烤 甕巖閣晚上沙灘氣排球 牛命與小朋友共舞 與舞隊合影 甕巖塘小息 老同學戲水新富江 女王起航了 老同學相聚甕巖閣 在甕巖閣開展七一慶黨活動 煙雨新富江 新富洞紫氣東來 宿營新富江 農家樂房 農家樂房2 農家樂房3 全州高中86級4班聚會甕巖閣 甕巖閣長桌宴 秧乃酒 醋血鴨 米花茶 山羊火鍋 幾盤小炒 新富江歌星廖婕如開唱《新富江水唱新歌》 作者:牛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