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局部阿是穴腹部對應點治療 慢性腰肌勞損32例 王思佳1△,林佳平1,李琰異1,李艷梅2* (1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250000;2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濟南250000) 慢性腰肌勞損以長期反復發作性腰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目前臨床多采用非甾體類藥物、微創介入療法、封閉療法、熱療、局部針灸療法、針刀療法、體育療法等治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和易復發的弊端。筆者采用針刺局部阿是穴在腹部的對應點治療慢性腰肌勞損32例,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32例慢性腰肌勞損患者均來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山東省中醫院針灸科門診,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18~63歲,平均(45±11)歲;病程3~60個月,平均(12.1±11.4)個月。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①有長期腰痛病史,反復發作;②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③一側或兩側腰骶脊肌輕度壓痛,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 2 治療方法 取穴:阿是穴腹部對應點。囑患者排空小便,取坐位,由患者自己指引痛點;若患者無法清晰地描述及指引痛點,則施針者滑動觸診患部肌肉,尋找患者感覺最疼痛的點或施術者手下感覺明顯異常的點作為阿是穴。阿是穴腹部對應點選取方法:腹部臍正中對應腰部命門穴,用龍膽紫標記阿是穴,測量其與命門的距離,如阿是穴在命門下3 cm,再向左5 cm,即于臍下3 cm,再向左5 cm處取之對應點。 操作(以彭氏前后繆刺操作方法為基礎):腹部對應點局部用75%乙醇棉球常規消毒,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先直刺20~35 mm,緩慢進針,針刺到一定深度后只捻轉不提插,平補平瀉,得氣后將針提至皮下,與皮膚呈45°角斜刺10~25 mm,施以合谷刺針法,即先針向對應點偏左側方向,快速刺入皮下后緩慢進針,針刺到一定深度后施以捻轉手法,平補平瀉,以患者感到局部酸脹為度;后將針提至皮下,針向對應點偏右側方向,行捻轉手法,平補平瀉,以患者感局部酸脹為度;最后將針提至皮下,直刺25 mm。留針30 min,留針期間每10分鐘施1次合谷刺針法。施合谷刺針法時,務必注意針刺深度,進針宜緩,避免刺傷深部臟器。針刺過程中,注意腰部阿是穴及腹部對應點取穴的準確性,以保證臨床療效。起針后,囑患者仰臥,充分暴露腹部皮膚,根據患者體型的胖瘦選用4號或5號火罐,沿腹部脾經、胃經循行部位行閃罐法2次。手法宜輕柔和緩,起罐后囑患者緩慢活動腰部,并注意保暖。隔日治療1次,6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定臨床療效。 3 治療結果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療效標準進行評定。臨床治愈:腰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計11例;好轉:腰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計18例;無效:癥狀未改善,計3例。總有效率為90.6%。 4 典型案例 患者,男,23歲,于2019年6月18日初診。主訴:腰部疼痛5月余,加重1周。現病史:5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部疼痛,未行任何治療。1周前因長時間久坐學習,腰部疼痛加重,故于山東省中醫院針灸科就診。刻下癥:腰部疼痛,以酸痛、冷痛為主,久坐及受涼后加重,休息和熱敷后稍有緩解,彎腰轉體困難,無雙下肢麻木、放射痛等癥狀,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體格檢查:仰臥挺腹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陰性,“4”字試驗陰性,右側髂后上棘上緣直上2 cm處,觸診呈陽性。腰椎CT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中醫診斷:腰痛(寒濕證)。西醫診斷:腰肌勞損。治療:患者取坐位,暴露腰部,用龍膽紫標記阿是穴,測量其與命門間的距離,從腹部找出其對應點,行合谷刺法,留針30 min,起針后囑患者平臥,沿腹部脾經、胃經循行部位行閃罐法2次,起罐后,囑患者緩慢活動腰部。并囑其禁食生冷、辛辣,避免過勞,注意腰部保暖。治療2次后,患者腰部疼痛癥狀明顯緩解,活動功能稍有改善;經過4次治療,患者平時已不覺腰痛,僅過于勞累后略感酸痛,活動功能基本恢復;1個療程后,腰痛癥狀消失,活動自如。隨訪3個月未復發。 5 體會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素問·繆刺論》云:“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故針刺局部阿是穴腹部對應點是在“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整體觀指導下的繆刺之法。當代針灸大家彭靜山教授古為今用,總結出局部繆刺、左右繆刺、平行繆刺、前后繆刺、上下繆刺5種刺法,并規定了每種繆刺的具體操作方法。腰痛從腹論治,從陰引陽,調整陰陽平衡,使機體處于陰平陽秘的狀態,可促進經絡氣血運行,具有濡養腰部肌肉、疏通瘀滯之效。 合谷刺針法起源于《靈樞·官針》:“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慢性腰肌勞損患者多有長期從事或坐位,或彎腰,或其他不良姿勢下工作、勞動后逐漸發病的病史,病變部位大多在肉分,屬中醫學“肌痹”的范疇,故治療中配合合谷刺針法。 脾主肌肉,故選擇脾經與其相表里的胃經的腹部循行線路作為閃罐部位,以期通過調理脾胃之氣血來滋養腰部之肌肉,促進勞損的恢復。從生物力學角度解釋,腰背肌與腹肌是相互拮抗運動的肌群,通過閃罐法可以調整腰與腹部肌肉的相互拮抗關系,從而緩解慢性腰肌勞損引起的腰部疼痛。 本研究所用療法適用于病位較淺且屬分肉的疼痛類疾病,如慢性腰肌勞損或急性腰扭傷等,且此療法對于疼痛部位局限于一點的患者療效較好。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病變部位已深入筋骨或疼痛范圍較大,故療效較差。筆者在臨床治療時發現,慢性腰肌勞損疼痛較甚者,多無法取俯臥位或配合腰部活動進行針刺,而常規的局部取穴及遠端取穴療效雖好,但患者不宜配合針刺體位,而本療法采取坐位或仰臥位,患者舒適程度高,且本法取穴精、用針少、療程短,止痛效果好,更易于被患者接受。故以針刺局部阿是穴腹部對應點為主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治療效果滿意,為治療慢性腰肌勞損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國針灸》雜志2020年第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