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說的“子弟們”可不是干部子弟,由于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演變,使他們被剝奪參與社會管理的權利,生下來注定就是“二等”公民。大半輩子過著低人一等的生活,上學、參軍、入黨、入團更是想都不敢想,就連參加基干民兵也把他們排斥在門外。他們只能從事著永不失業的一件事,參加生產隊勞動。他們是劃分階級時,被劃為富農未滿十八歲的“子弟們”。 在他們當中有的是念過書的“秀才”、有的是未成年的“酷”小伙兒和“靚’姑娘。他們是家里輝煌時沒趕上,在舊社會沒享過一天福,(即便是富農只是地多點,多干點活罷了)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跑反”“躲敵情”,在娘肚子里就注定了一生的命運。可等他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麻煩可就來了。有誰愿意把貧下中農的“良家”閨女,嫁給資產階級的“富農子第”?又有誰“根紅苗壯”的“紅二代”,(貧下中農的后代)肯娶“地、富、反、壞、右”家的“大小姐”。大家心里都明白:苦了自己事小,耽誤了后代事大。純真的愛情對他們是遙不可及,而他們別無選擇的是,為了自己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延續后代只能換親,哪怕是火坑也得跳。而更多的只能打光棍兒抱憾終生。每當開會、學習時不讓他們參加,晚上社員們學習他們還得夜戰干活。最尷尬的是開全村大會,傳達中央文件時讓他們中途退出會場。文革時的 “黑五類”(地、富、反、壞、右),只有前兩類掃大街是常事,真讓他們顏面掃盡不敢抬頭。 張國起遷西中學畢業,學習成績好、字寫得漂亮。因在家中排行老四,莊里人稱“四進士”可以說是有文才、有口才、一表的人才。過年節時他都會寫時興的對聯貼于門口,這讓左鄰右舍挺羨慕。本村在開灤二中當校長的張廷魁,曾多次向村里建議讓他當民辦老師教學,可就因為他是“富農子弟”。在警惕地、富、反、壞、右反攻倒算的年代,始終未能如愿。這還不算因他把本村貧下中農的閨女,介紹給豐南一個比閨女大二十歲的“同行”而受到批判。(此人是他在東北跑盲流時的工友)他家哥四個除老大在解放前娶妻生子外,哥三個昔日的“公子哥”無一例外的逃脫打光棍的厄運。 而他大哥張國祥的大閨女,搞的對象是位開灤工人。就因為她是“富農子弟”始終轉不了戶口。以致有了兩個孩子,娘仨都是農業戶口,直到改革開放才得以解決。 張開勛年輕時小伙兒長得漂亮,自己都說一表的人才。也好唱,就是進不了村里成立的劇團,為了證實他的實力還給我唱了一段《王少安趕船》里小聲的唱段。還拉拉《三節烈》中李武舉的架勢,我看倒是有模有樣。讓他難忘的是鄰村有個“老姑娘”,經媒人二虎介紹相中了他,即便是在哪封建年代,相親時還偷偷的拉了一下他的手,為這讓他高興了好些日子。可最終還是因為他是“富農子弟”而遠嫁豐南。相親時,過了六十塊錢的看錢也白搭了,此事成為他一生的痛點。他常常憤憤不平的抱怨老天不公,六歲就下地干活拉牲口,常常被牛踩了。從懂事起家里不是被抄家,就是挨批斗,沒過過一天消停日子。在生產隊啥臟活、累活都搶著干還撈不著好。大哥仨三個整勞力,那年月拔麥子、刨白薯按勞力分。他家分的活計頂三四家的量,別人家都有個孩子搭把手,多少管點事,可他們家整整齊齊仨大人,除他們之外沒有一個人替他們拔一把麥子、刨一顆白薯。萬般無奈只能用生產隊的大車擱人拉,他駕轅小哥倆在后邊推。邊拉車邊憤憤地埋怨:人都當牲口使這年月哪說理去?。連累帶氣一個大老爺們兒坐地下哇哇直哭。問蒼 天何日能出頭、問大地哪里能容身,埋怨爹娘不該生他們哥幾個。真是:“哭干了淚悔斷了腸,怨天怨地怨爹娘”。 高百豐小張開勛兩歲,知道自己的出身,時時事事小心謹慎。聽到隊長招呼下地,第一個出來分配活計免得挨呲。收工時,等別人都走了再走,就怕自己單獨干活總怕干少了。這不隊長馬秀讓他到小河子耕地,馬俊生給他拉牲口,到地里就干,連顆煙都不停下來抽。累的馬俊生沒好氣,可等到下班時隊長問耕完沒有。當聽到還沒耕完時,隊長說了:“有數的地,那是兩天的活計地你就泡吧”高百豐覺得這般的追,累得夠嗆還沒落好挺委屈。我得明白明白到底我該耕多少?隊長振振有詞:“整齊的十二畝地,叫工夫(雇工)的老規矩一盤套耕六畝,你還給我強調啥”聽隊長這么說高百豐似乎有了底,不慌不忙的說:“隊長,那去年冬天,咱們搞了一冬天的大寨田多出的三畝不算數?”隊長察覺到理虧氣急敗壞的說:“臭富農蛋子還敢頂嘴,明天起早不耕完你就別上班了”你聽這講理嗎?。邱莊修水庫時一天早上剛上工,淅淅瀝瀝的下起了雨,別人都怕澆回到了工棚避雨,全工地剩下的幾個人都是和他一樣的“身份”。 例外的只是鳳毛麟角:王亞川六幾年車軸山中學畢業,據說和王兆國是同年級的校友,因在文化大革命時,編排文藝節目展露才華表現突出,創造了諸如:四大嫂表演唱《夸老頭》,小品《殺豬》,三句半《學文化》(甲:我們四人臺上站,乙:給大家演段兒三句半,丙:不識字來怎么辦?丁:照著念。)等膾炙人口的文藝節目。得到了革委會的肯定,作為可依賴的對象,時常參與村里的各項活動。安排出外勤當施工員,就連東河的改河造地工程也是施工員。整天的拿著個賬夾子收方、放線,這個活計讓很多的貧下中農子女羨慕不已。而他們也只有拉車的份兒,因為讓他們干也干不了,他們大多沒有文化。改革開放后,打破“成分”論,破格提拔當民辦教師,在新的崗位上更是如魚得水,后經考試轉為國辦老師直至退休。并且兩個女兒一個女婿都是老師,再加上他的父輩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教育世家”。 作者:李國軍 照片:李國軍 編輯:王亭貫 遵化文史,探尋歷史遺跡,挖掘過去的輝煌,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公眾號! 作者簡介:李國軍,男,1962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高中文化。自1984年起任村兩委委員,主任,現任比古岫村黨支部書記。2003年度唐山市勞動模范,2012年榮獲河北省“7.21抗洪搶險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