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在這一天,人們除了賞花燈、猜燈迷、賞明月、吃元宵、放煙花外,許多地方為慶祝元宵節還增加了打鑼鼓、踩高蹺、扭秧歌、劃旱船等節目的社火表演活動。

在我的家鄉——浮山縣,每年為慶祝元宵節縣上都會舉辦一場社火活動,其節目內容新穎,形式多樣,但總的而言,鑼鼓表演是最受大家歡迎和喜愛的節目。
在我的記憶里,結婚的第一年,剛進入了臘月,還未嗅到年的味道,婆家的村子里就組織人張羅著把打鼓用的家什拿出來,擦試掉上面的浮塵,把架子鼓拉到村里的小廣場上開始訓練。吃過早飯,閑下來的姑娘媳婦、老頭漢子們三三兩兩的紛紛走出家門,有的提著鑼,有的拿著鈸,有的雙手揮著帶著彩毛的鼓槌,有的嘴里哼著那“咚咚鏘,咚咚鏘,咚咚鏘鏘咚咚鏘”的調子,你喲我喊的都聚到了廣場上開始練鼓。廣場的臺子上掛著一場白布,上面用毛筆畫著○和×,聽打鼓的人說,這是村里打鼓的鑼鼓歌,流傳好多年了,我看了半天也沒看懂,不過,聽見那鼓點鼓聲真的是振奮人心,給人一股子勇往直前的力量。放假了的孩子們聽見“咚咚”的打鼓聲也蜂擁而來,站在旁邊聽著看著,趁大人們休息的片刻,膽子大的孩子會拿起鼓槌在大鼓上狠打幾下,隨著鼓“咚,咚,咚”的響聲,孩子們也開心的哈哈大笑起來。在打鼓的人們歇著的閑時,我從與他們的聊天中得知,村里的鑼鼓表演多次在縣上的社火活動中拿過獎,奪過魁。這鼓呢也是越打越想打,越打越有勁,打起鼓來渾身的疲勞都沒了,所有的煩心事都打跑了。那時候,鑼鼓豐富了村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鑼鼓給了人們生活的力量,激發了人們對生活的激情。
今年的元宵節,我縣舉辦的“2018年元宵節鑼鼓藝術表演賽”中,全縣有8個鄉鎮的鑼鼓隊參加了表演,為全縣人民獻上了一道別具本地特色的“文化大餐”。

賽場上,那“咚咚鏘鏘……”鑼鼓聲,時而宛若潺潺溪水,悠揚婉轉;時而猶如虎嘯雷鳴,氣勢雄壯,給人一種氣勢磅礴,慷慨激昂,勇往直前的力量。
你看,那排列整齊的隊伍方陣,色彩靚麗的隊伍服裝,呈現著花團錦簇、色彩斑斕的春天的美景,更展現了浮山人民在十九大的春天里眾志成城、腳踏實地、脫貧致富、精神煥發的那股子激情;你聽,那此起彼伏的鑼鼓聲,如春天里的第一聲春雷,正在喚醒萬物復蘇,竟相生長;那一聲聲“咚咚鏘……”的鼓點,宛若勤勞善良的浮山人在早春里你追我趕,忙碌著開耕播種,播下希望,開啟新的征程。
寬闊無垠的大廣場,才是鑼鼓手們大顯身手的大舞臺。在這個大顯身手,施展才藝的大舞臺上,每個鼓點,每個鑼聲,都蘊含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情,對生命的摯愛。

指揮臺上的領鈸手,雙手舞拍著鈸,彩色的鈸帶在拍鈸的起伏中宛如一只只彩蝶在空中飛舞;領鈸手時而仰頭把鈸舉過頭頂,時而俯首把鈸置于胸前,鈸在領鈸手中舞拍著,“錚錚錚……”的鈸聲鏗鏘有力,拍出了浮山人民勤勞勇敢,善良樸實的豪情。
打鼓的漢子們使出渾身的力氣,時而上下交替,時而左右開工揮動著鼓槌,打著鼓點,“咚咚咚……”的鼓聲氣勢恢宏,震撼人心,打出了浮山人民一往無前,奮發圖強的傲骨雄風。
敲鑼的姑娘媳婦們穿著的嫩綠的表演服如同春天般綠意盎然,她們個個精神抖擻,手中舞動著的鑼槌舞出一個個的鑼花,鑼槌在她們手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身穿紅色隊服拍鈸的漢子們,更是給整個鑼鼓隊增添了春的生機活力,他們猶如排山倒海的拍鈸氣勢,和著紛飛舞動的五彩鈸帶如同在描繪一幅浮山經濟快速發展的雄偉畫卷。

沉醉在這陣陣鑼鼓聲中,被這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所折服,被這氣勢磅礴、粗獷豪放、抑揚頓挫的鼓點所吸引,霎時間,頓感所有的憂愁和壓力都隨著這鼓聲四處漂散,瞬間無影無蹤,心情從未有過的放松,舒暢極了。
鑼鼓聲聲迎犬年,鑼鼓喧天慶盛世。鑼鼓是社火活動中必不可缺少的表演節目,沒有了鑼鼓那震撼人心的陣陣鼓聲,感覺其他節目都是淡而無味的。
此外,在人們日常的嫁娶、節日慶典,開業等喜慶活動時,人們也常常會邀請鑼鼓隊打一場鑼鼓來助興。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鑼鼓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也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