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人生如白馬穿隙,從少女時代就懷揣著當一名作家的理想一路走來,至今,雖有四部長篇小說《走出國企》《泣血的毒蒺藜》《話說老子》《天下伏羲》發表在網絡,還有一部《金花百合傳奇》正在運作出版,一部中篇小說《圈子》尚未修改,3部行業志資料長編獲得好評,可我還是誠惶誠恐地不敢承認自己是作家,因為尚沒有一部著作付梓問世,我的文學之夢就還沒有醒來。 從前,文學家、作家的桂冠如遙遠的山巔上盛開的鮮花,為了采擷到這朵美麗的花朵,我秉著一份執著的心在通往山巔的路上默默向前耕耘、耕耘;我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孜孜追求的路上我不能停下來,唯有持之以恒地耕耘,才能攀上山巔,擷得盛開的花朵;為此我從來沒有計算過已經用了多少時間,也沒有丈量過未來還有多少距離,更沒有因為數次的失敗而放棄。 回首文學之路,眼淚禁不住潸潸而下,身后是兩行彎彎曲曲的足跡和一條曲折漫長的路,我已經走了很久很久,夢想尚未成功,筆耕尚需努力。 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春季的一天下午,在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第六小學三年級一班的教室里,班主任王老師正伏在講桌上批我們的作文,我們則靜悄悄地寫作業?!?/p>
忽然,老師呼喚我的名字,我忐忑不安地站在老師面前。 “你讀讀這一段。”老師把我的作文本給我?!?/p>
這是一篇題為“掃墓”的作文,記敘的正是清明節全校師生拜祭毛澤民烈士墓的經過。
我按照老師的指示讀道:“馬路兩旁是一片片金黃的麥浪……” “停!”老師命令。 我茫然望著老師,一點兒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老師問:“烈士陵園的雪還沒有全部融化,你看到麥子黃了嗎?” “哈哈哈……”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我的臉“唰”地一下紅了個透…… 這是一個很小的故事,卻如石碑一樣永久筑立在我心中,那個鬧笑話的語句如銘刻的碑文,時時刻刻在我腦海中閃現。從那以后,每寫一篇作文,凡需描寫,我再也不敢瞎編,而是處處留心觀察。我用自己的經歷證實了一條理論——文學來源于生活,生活素材來源于觀察。
從小學到高中的七八年間,全國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練習寫作文的機會被寫批判稿代替,從“批林批孔”一直批到“三項指示為綱”,作文的能力沒有練成,倒練就了一番抄寫批判稿的能力。那個時代真是誤人啊!
中學時代,我對閱讀小說產生濃烈的興趣。雖然在那個時代前問世了很多中外經典名著,可是書店里沒有,據說都被列入“黃書”的范疇,成為禁書。可讀之書匱乏奇缺,而我,對小說的渴望與日俱增,讀小說的欲望達到“饑不擇食”的程度,無論是從同學那里借書,還是從哥哥姐姐那里偷書,不管是什么書,只要到我手中,一有閑暇時間,就津津有味地看,白天看不過癮,晚上鉆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看。似乎有一個聲音在我心底吶喊:“我要讀書!” 現在回首數數那時看過的書真是少得可憐,不過是《青春之歌》、《朝陽花》、《苦菜花》、《紅旗譜》、《晉陽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亞和舒拉的故事》、《牛虻》、《第二次握手》、《把一切獻給黨》等等,還有一些手抄的“梅花黨”的故事。有一本外國長篇詩歌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讀之上口,覺得特好,特愛讀,卻不知叫什么名字,后來才知道原來那就是著名的《尼伯龍根之歌》。上高一的時候,教語文的徐福山老師嫌教材都是批判稿之類,沒有文學價值,就在課堂上給我們講《水滸傳》,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得益匪淺。小說是生活的寫照,從小說中我認識了古今中外社會面貌、人文風俗,汲取了一點點文學素養。
1976年,文化大革命接近尾聲,我上高二,幸運的是語文教材有所改觀,收錄了一篇曹操的詩《觀滄?!罚ā恫匠鱿拈T行》),這首詩在我的人生歷程中影響很大,可以說是我文學之夢的起點。 教語文的連敏老師在講解這首詩前,讓我們自己閱讀背誦并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翻譯成現代文。
現在我衷心感謝連敏老師給了我一次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機會。由于從小培養起來的良好的觀察能力以及積累漸豐的文學知識的結合,我改寫的《觀滄?!吩谌嗒氼I風騷,成為典范,被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解讀。
這是我第一次贏得老師和同學的喝彩。掌聲第一次在我耳邊響起。 從那以后,我真正愛上文學,產生了以后要當一名作家的理想,居然向同學宣稱:我要寫小說。 我真的提筆構思起小說來?! ?/p> 由于年代久遠,當時寫的小說內容我已經全然忘卻,總之是沒有寫下去。因為接踵而來的事情太多:先是參加高考;高考不竟,成了知識青年去“上山下鄉”;“上山下鄉”未果,又返校讀書,參加高考,終成正果。畢業后,我成為一名中學教師?! ?/p> 在教書授業的8年間,寫小說的愿望依然如海水在我心中潮起潮落,這是靈魂的呼喚,我抑制不住內心那種蘊育良久的文學情愫,又醞釀著寫起小說?! ?/p> 記得當時先后寫了兩個本子,一本內容是教學生活,手稿沒有保留,名字不記得了;還有一個本子,名字叫《追求》,描述的是言情生活,文字不少,但是總覺得功底太淺,生活閱歷不夠,沒有堅持下去,不能稱之為小說。
后來我調入一家全國性的大型國有企業工作。遠在北京的總公司為了充實企業文化,創辦了全國性的報紙,我有幸成為一名通訊員負責寫稿投稿,陸續發表了《故鄉的小河》、《樂土》、《打字》、《根的奉獻》等散文、雜文、新聞報導等等。
我的生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生巨大的變化,我所在的企業同所有國有企業一樣避不可免地發生改革、裂變,我由一名國企白領變成一名下崗女工?!?/p>
社會是廣闊的,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真的很精彩嗎?走出國企的路很長,我不知道得走多久才能到達我的目的地;國企大門外的路很多,哪一條才是屬于我的路呢? 為了生存,我在洶涌的商海里游弋,在茫茫人海中找尋自己人生路上新的定位: 創業經商,詭譎多詐的市場終讓我厭惡;在市場叫賣商品,竟有陌生人坦然相告:“你不屬于這個群體”。進入私企打拼,心內總是隱隱不安——在國有體制改革的那個時代、那段經歷,無時不刻在我腦海中浮現,象放幻燈片似的揮之不去。 植根于靈魂深處的文學之夢一遍一遍地召喚著我,讓我總覺得自己有一個使命沒有完成,而我在荒廢時間?!?/p>
終于,2000年的一天,我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創作沖動,又一次拿起筆開始創作。兩個月后,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李清風之死》(后改名《圈子》)順利完成;之后又接著創作了長篇小說《權與利》(后改為《走出國企》)。 為了生存我又不得不進入私企打拼,但稍有閑暇仍然堅持寫作練筆。我的心中一直有個愿望,丑媳婦總得見公婆,我的小說再不好,也是有頭有尾的完本;我的小說雖有局限性,確也反映我的思想,反應那個時代,里面有我刻畫的很多文學形象,我一定要把它公布于眾。于是先后在紅袖添香網站、起點、網易云閱讀等網絡平臺發表《走出國企》《泣血的毒蒺藜》《話說老子》《天下伏羲》《絕版的父愛》《生命的鏈接》《寄已離我而去的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奈何人無奈何》等小說、散文,受到讀者的好評?!?/p>
成就文學之夢的路依然很長,祖國富強復興大業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我的靈魂深處的文學使命依然撞擊著我的心,我將繼續耕耘,刻劃更美的人物形象,反映更豐富的社會生活?! ?/p> 作者簡介 王琦(筆名精衛),女,獨立撰稿人,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甘肅臨洮老子文化研究會榮譽理事。著有長編小說《走出國企》《泣血的毒蒺藜》《話說老子》《天下伏羲》《金花百合傳奇》,有多篇散文、書評發表于《甘肅日報》《蘭州日報》《絲綢之路》《西部散文選刊》《人大建設》《諍友》等報刊雜志。 關于我們 《百姓文學》雜志社 投稿注意: 投稿時,請精選5--8篇作品、創作心得與作者簡介(100字以內)和生活照一起發郵箱,如有高清配圖,可一并發來,請記得完善出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