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姓文學》秋季刊目錄
《百姓文學》雜志社第二屆年度選刊征文涵 文|侯鏞(廣東) 早在一年前,我就聽說同學關芒要結婚了,后來卻再無下文,直到前幾天,我加了他的微信,這才得知他已經和女朋友分手了,原因是他給付不起彩禮錢。 光芒說,在他女朋友的老家,結婚是需要彩禮的,女方上過本科的要二十萬,上過大專的要十八萬,上過中專的是十五萬。關芒的女朋友上過兩年高中,開出的價格也是十五萬。關芒家在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家庭條件不好。他初中畢業后外出務工,在一家工廠里燒電焊,好幾年下來也沒存幾個錢。對于這樣的一個家庭來說,十五萬元的彩禮簡直就是天價,多次協商未果后,關芒和女朋友的感情只能以分手而告終了。

聽著關芒的講述,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彩禮,說白了就是結婚時男方給女方的錢或物,作為傳統禮節和民間風俗,古已有之,但于今為烈。首先,受制于“女少男多”的人口結構,一家有女數家求,適齡男性不易找到對象。其次,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人口流動量大,家庭生活觀念改變,離婚率一路飆升,女方為保險起見將彩禮視作男方的“婚姻保障金”。再次,可能是某些固有思想使然,普遍存在著給付彩禮的多少與情意厚薄地位高低面子大小成正比的奇怪觀念,以致攀比成風。最后,社會風氣日下,人們更多的追求經濟物質上的利益,做不得虧本買賣,認為在女兒身上有所投資就必須有所回報。由此,原本作為禮節和民俗的彩禮被賦予了太多的物質含義,誰家小女閨中待嫁,便老早按其學歷高低,論其出嫁遠近,看男方經濟條件,分三六九等明碼標價,給不起彩禮一切免談。我認為,這是違背彩禮和婚娶的本意的。“父母恩勤,養我身兮”,父母含辛茹苦將女兒養育成人,教育投資無可避免,情感投資難以估量,所以在女兒出嫁時收取一定錢物本是無可非議,但如果不顧男方經濟條件,漫天要價,那就不僅失去了人情味,也成為了很多家庭難以承受的負擔。 
無庸諱言,是難以承受的彩禮直接造成了關芒和他女朋友的悲劇,而促成這一悲劇的更深刻原因還是貧窮。正是因為貧窮,才使得女方家長將女兒撫養成人的過程特別艱辛,越是艱辛的付出就越是期望豐厚的回報,他們會斤斤計較自己在女兒身上的各種開銷投資,并費盡心思地抬高女兒身價以便嫁女兒時能收到更多的彩禮,這是改變經濟拮據的現狀的絕好機會,甚至是唯一的機會。關芒女朋友的老家是偏遠農村,家里并不寬裕,顯然就是這種情況。另一方面,彩禮之所以讓男方難以承受,左不過就是家里沒錢,或者是在給付彩禮后家庭經濟將陷入更加嚴重的困境。 也許有人會說,由于家里貧困,沒有經濟基礎,就算結了婚,那種單純依靠愛情維系的婚姻也是難以長久。但我覺得,當下愈演愈烈的天價彩禮已然成為了一種陋習,一對新人締結婚姻,一起走下去,最終靠的還是感情;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只有夫妻感情和睦,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才能收獲幸福的人生。
侯鏞,侗族,出生于廣西龍勝縣,現居廣東江門,筆名還有一分貝,出版有長篇小說《突圍》。 投稿時,請精選2--3篇作品、創作心得與作者簡介(100字以內)和生活照一起發郵箱,如有高清配圖,可一并發來,請記得完善出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