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4日,第四野戰軍開始從武漢至九江間橫渡長江。15日,19兵團司令官張軫率2萬余人,摘除國民黨軍的帽徽,左臂纏白毛巾,在賀勝橋起義,有力的支援了解放軍解放武漢的戰斗…… 但,張軫的起義也經歷了很多曲折,他的心路歷程也是解放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的表現。 張軫,字翼三,河南羅山人。青年時代就學于保定軍官學校,后留學日本。回國后,他先后在陜西劉鎮華的鎮嵩軍、馮玉祥的國民軍中任職。先后參加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隨棗戰役等戰役,和日寇打了很多硬仗。后來,蔣介石任命為他為第66軍軍長,隨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在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中,張軫被公認為有頭腦,會打仗,而且一向有著“忠厚長者”的清譽。但由于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蔣對他時而拉攏利用,時而排斥打擊,始終不予信任和重用。 而且,張軫也曾經與我黨的進步人士有過接觸,對各種政策都有過了解,這就為他日后投入革命陣營的奠定了思想基礎。 所以,從1947年冬開始,方敬之化名張子庸,通過各種渠道,尋找爭取張軫起義的工作線索。但是一開始接觸他的態度比較曖昧,雖然不拒絕但也不同意。 他后來回憶,一開始不同意的原因是這樣:“起義不能空著手,光桿司令起義,對戰局也不會有什么大的影響。最好有10個師,至少也要有5個師,這才是對革命送的一份像樣的禮物。” 恰在這時,機會來了。蔣介石因解放軍第一次解放開封時,河南省主席劉茂恩化裝逃跑,免除了他的省主席職務,改由張軫接替。1948年9月,張軫赴開封就任河南省主席。有了省政府主席這個職務,正好可以收編地方武裝,擴充實力。 遼沈戰役打響,張軫感到是表態的時候了。他利用將省政府從開封遷至信陽的機會,秘密到上海找他的老朋友李世璋,同他談了自己今后的去向和起義的打算,并委托李直接報告毛澤東主席,請求對他以后的行動作指示。這標志著張軫邁出了第一步…… 期間他又經歷了許多的思想動態,包括起義思想的淡化、談條件等負面情緒,但隨著解放軍的攻勢,和研究毛主席的著作思想,讓他又進一步堅定了起義決心! 1949年2月底,在各方面的影響和敦促下,張軫終于寫了致劉伯承、鄧小平的親筆信,明確表示了起義態度。后來到3月,他隨國民黨由信陽撤退到湖北。 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次日,解放軍強渡長江,三天內就解放了南京。張軫感到這是最后的機會。 他便立即召集手下商議,決心就地起義,并制定了第一個起義計劃:在離武漢60華里、扼守武漢咽喉的金口鎮,接應解放軍渡江,截斷白崇禧的退路,迎接武漢解放。 就在張軫緊張地準備實施上述起義計劃時,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4月28日,白崇禧在武漢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放棄武漢,退守湘贛,所有部隊從5月10日開始撤退,15日前撤完。 但很快,渡江指揮部給了他新的指示:打亂白崇禧在武漢撤退時進行大破壞的行動步驟,配合第四野戰軍渡江。 5月15日,張軫兵團獲得新生!!!! 7月24日,第四野戰軍頒布命令:張軫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張軫為軍長。 在民族大義面前張軫將軍能夠認清形勢,及時止損,帶頭起義,這是民族之幸!國家之幸! #漫話五千年# #歷史冷知識#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文史衙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