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通過拓跋燾追擊柔然、攻克統萬,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極具軍事眼光的皇帝,那么他主動撤退,絕不是吃飽了撐的,也不是畏懼宋軍的鋒芒。拓跋燾一定有其自己的打算。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這樣一個詞語叫"秋高馬肥"。意思就是"秋高氣爽,馬匹肥壯。"秋季,這是古代游牧民族最喜歡的季節,當這一時節到來時,游牧民族的放牧期結束,馬匹儲存了足夠的脂肪以備過冬,因而膘肥體壯,耐力十足,同時此時的北方天氣晴朗,十分有利于南下作戰,騎兵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機動性。拓跋燾之所以先前要退兵就是為了避免在春夏之際與宋軍交戰,避其鋒芒,等到最適合魏軍作戰的時候便立刻南下黃河。當然武力爆表的拓跋燾即使在春夏季節與宋軍正面剛,他也是不怕的,之所以暫時撤退,除了氣候因素外,拓跋燾還要解決一個問題。距離拓跋燾的時代九百年后,同樣有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奇才——小明,這一天小明做出了一個重大的軍事決定。小明有兩位最大的對手,分別是在他上游的老陳,和下游的老張,老陳的勢力要比小明強,小明的勢力又要比老張大,當時小明的手下都勸小明,柿子要挑軟的捏,主張先滅了老張。而小明卻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他笑著告訴眾人,雖然老張更好解決,但老陳也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自己先打老張,老陳必定來犯,到時候就前后夾擊了,自己也就離死不遠了。而先打老陳就不一樣了,老張這個人素無大志,就想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如果自己與老陳決一死戰,老張肯定是冷眼旁觀,到時候滅了老陳再來消滅老張,必定是指日可待。這個故事里,小明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老陳和老張,分別是他最大的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講這個故事是要說明拓跋燾當時面臨的形勢,因為劉義隆此次進軍不是單獨的行為,他是有盟友的,大夏國皇帝赫連定與劉義隆約定好了一道夾擊北魏。劉義隆當初定下這個盟約,就是為了讓胡夏出兵牽制拓跋燾,自己好趁機攻取河南,現在河南已經落入劉義隆手中,大喜過望的劉義隆認為此戰的目的已經達到,加上他曾向拓跋燾承諾此戰"不關河北",因而宋軍在黃河邊上停下了腳步,開始布置防線,并靜靜等待著匈奴人的行動。劉義隆就好比后來的張士誠,現在就想守著自己那點家產,好好過日子,他不會意識到如果赫連定敗亡,對宋朝意味著什么。 未完待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