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日興,從我輩起。星火雖弱,亦可燎原。」 每次看胡希恕先生《傷寒論》的醫案,都被胡先生用方用藥的精簡,臨床取效的快速所折服。不禁對于先生的一生產生了好奇,那到底是怎樣的經歷讓先生成為了一代經方大師呢? 胡希恕(1898~1984),1898年出生于遼寧省奉天市(今沈陽市)東伍旗村。17歲上高中時期,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中醫老師——王祥徽。 王祥徽本為河北人,曾在湖南任職,后因辛亥革命,前往沈陽投奔其同學,并擔任中學國文教師。王祥徽是清末進士出身,曾跟一太醫學過中醫,精通《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便利用業余時間坐診,然時局動蕩,為保中醫不失傳,王老師四處尋找可塑之才。 在多次觀察下,王祥徽認定幾個學生是個好苗子,便勸導其跟隨他學習中醫,這些學生中便有胡希恕。胡希恕對于中醫并不感興趣,恰好當時所患遺精病,便請王祥徽診治,王祥徽處以瓜蔞、薤白加四逆散,服一劑便愈,胡希恕見中醫實乃活人之術,便虛心學習。 1919年由于王祥徽的細心教導,1919年胡希恕參加了沈陽市政公所組織的中醫考試,并取得中醫行醫資格。同年考入北京通才專門學校,恰逢北京城瘧疾流行,西醫治療效果不佳,胡希恕見此便開始用中醫方法治療,就靠王祥徽老師所教授的方法,居然治愈甚多,由此胡希恕深感中醫神奇。 1923年—1936年4年后1923年畢業又回到沈陽市,在遼寧省立第四高級中學擔任英文教師,1928年又擔任哈爾濱市電業公司會計股股長,此時胡希恕還未想以行醫為業,如果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中醫界最終會少一位經方大師,然而命運跟胡先生開了一個玩笑,時間到了1936年,日本人找到胡希恕,希望胡先生給其提供服務,胡希恕果斷拒絕,此時東北日偽勢力龐大,只得逃到北京。 1936年—1952年到了北京,無奈之下胡希恕開始以行醫為業,此時北京城中醫高手甚多,胡希恕在眾多高手中遇見了一生的摯友陳慎吾,并與陳先生在北京西城區靈境胡同二號合辦了“國醫著者聯合中醫診所”。1952年,又在北京交道口成立了求實中醫學校,自任校長同時兼講師,開始系統講授《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中醫課程,培養了大量中醫人才。 1958年1958年,胡希恕先生被聘請為北京中醫學院內科教授,同時依然教授中醫經典的課程,直至去世。 胡希恕先生治驗案胡希恕先生治學極為嚴謹,認為臨床實踐是檢驗中醫理論的唯一標準,常有人說古方不能治今病,然胡先生一生研究傷寒論,用古代經方治愈了無數“今病”。先生治學從不人云亦云,所講的理論皆從臨床實踐得來,同時先生十分低調謙虛,學生見胡先生臨床效果極佳,常常勸先生寫成文章發表,然胡先生笑著說自己理論不夠成熟,怕耽誤后學。 胡希恕先生提出了《傷寒論》中六經概念非《內經》中六經,而是來自于八綱的理論。即無論什么病,病位無非在于表、里、半表半里,而病情不出于陰陽、寒熱、虛實,類型則在于三陰三陽之中。分辨出六經八綱后,再結合其特異性癥狀,即可選出適應的方。如少陰病,怕冷,乏力,倦怠,舌胖大潤等癥,治療可以四逆湯為底方,如見面色赤可用白通湯,若身反不惡寒即陰盛格陽于外,可用通脈四逆湯。同時胡先生認為方證辨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尖端,即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