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尋根基地之四:河北小興州家譜國際2018-09-29 我的家鄉在保定市安國縣南離縣城20里地大沙河北岸邊一個叫東吳莊村的地方,小時候聽奶奶講我們村與我們村北邊里河村的祖先是親哥倆一起從山西搬來的……父親告訴我說,我們村前些年有人到過我們祖先老家---山西老鴰窩村---確實有這么個村子,我們對祖先是從山西遷來的就更確信無疑了。可是去年我們村在拆除我們小學校過程中,拆出了很多石碑,這些石碑據說是破四舊時從墳地里搬來的,它們有的墊了臺階,有的墊了地基,其中一石碑寫著我祖于永樂年間,從小興州遷于此”。 關于小興洲,歷史上不乏一些關于移民的零星記載。 “予家原口外小興州人,國初,以州常被寇患,盡徙民入內陸,遠祖之在小興州者不可考,祖楊百源徙保定府容城縣,入樂安里籍,居城東北河照村,世業耕讀……”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名臣楊繼盛臨刑之前自著年譜,其中對家世的記述,亦是今天我們發現的個體關于小興州遷民的最早記述。 散存于民間的譜牒和碑石墓志,亦多有關于小興州遷民的記述,成為珍貴的小興州遷民實物證據。 據明朝萬歷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柱峰劉公墓志銘,其先興州人,五世祖劉興徙任丘,依金沙嶺而居。 康熙三十六年即公元1697年仲春,歲貢吳士洪等人立世系略記碑說:世遠人違,詳不及考,竊聞父老為余言,吾宗本小興州人,明永樂年間遺臣族實畿內,始祖諱興來,居于祁之里河村,后另置一莊,名曰吳家莊,累世相承,……恐久而不彰,無以啟我后人,特為勒石并敘家譜,使后世子孫尋宗者得以稍識其略…… 據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初修、嘉慶和光緒年間兩次續修的任丘陳王莊李氏族譜,其始祖李伯誠,明洪武四年,奉詔遷古北口外山后居民實內陸,遂自小興州移居任丘縣城西金沙嶺陳王莊,并有“至今訪興州舊族人,咸稱西紅門”之記。 河北小興洲是長城古北外第一重鎮,是和山西洪洞齊名的八大移民基地之一,是遼東、內蒙南下北京的交通要沖,因而成為我國北方歷次移民的重要集散地,特別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由關外各地向北平及河北一帶移民的集散地。元朝末年,明軍北上擊潰元軍主力,元殘余勢力逃往漠北,但仍有一定的軍事實力。 明朝建立后,為防止蒙古人入侵,就在長城以外,東起遼東,西至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的廣大地區屯兵,并多次從燕山以北地區向北平一帶移民,發展生活,充實邊防。永樂皇帝登基后,又抽調長城以北各衛所15萬將士在北京附近屯守,同時組織大規模的強制性移民,安置在北平周圍和河北各州縣。這些移民主要來自河北北部、內蒙古、遼東、山東等地,總人數達十萬人之多。 |
|
來自: qingse1976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