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世界100大畫家

     走路先生 2020-08-23

    導賞前

    水禾田: 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借閱《世界100大畫家》一書,是2006年臺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何政廣先生主編的一本大眾讀物。

     
    該書旨在介紹西方十三至二十世紀、藝術領域的一百個領軍人物,換句話說就是普及版的西洋藝術史。
     
    今天我們有機會去全世界各地旅游,尤其是去歐洲,可能會參觀各大博物館,故此有必要對世界名畫有所認識?;谶@種想法,在下愿意把該書與各位分享。

    百大畫家是何政廣先生的選擇,我尊重原意;畫家的簡介我進一步參考了維基百科全書 ;圖片選自網絡,部分與原書不盡相同。

    內容也在原書的基礎上有所增加,更完整地顯示每一位畫家以及作品的細節,盡我的能力追蹤每一件作品的收藏地點,至于私人收藏部分就無法顯示了。

    有關 “代表作” 是會有爭議的:一幅作品真的難以代表畫家的全部,而且網絡上的資源有限,未必可以找到想要的畫作。

    對現代畫家的作品,在下的鑒賞能力有限,故此只能挑選可以入眼的畫作充數。


    01、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年-1337年1月8日),意大利畫家與建筑師,被認定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 “歐洲繪畫之父”、 '西方繪畫之父' 。英文稱呼如同中文一樣,只稱他為Giotto,喬托。

    代表作:《與小鳥說教》(意大利中部小城阿西西的亞西西圣方濟教堂收藏)



    02、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 原名亞歷桑德羅·菲利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

    代表作 :《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Location:The Uffizi  Gallery, Florence, Italy)



    03、列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儒略歷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又譯達文西,全名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為“文西城皮耶羅先生之子──李奧納多”。文藝復興藝術三杰之一。

    代表作:《蒙羅麗莎》(Mona Lisa,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收藏)



    04、米開朗基羅(意大利語: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是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通才、雕塑家、建筑師、畫家和詩人,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圣齊奧并稱“文藝復興藝術三杰”,作品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

    他的雕刻作品 “大衛像” 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

    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后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圣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

    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芬奇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代表作:《大衛像》(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畫廊收藏)



    05、拉斐爾·圣齊奧(意大利語: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常簡稱拉斐爾(拉丁語:Raphael),意大利畫家、建筑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藝術三杰”。

    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

    代表作:《雅典學院 》(Scuola di Atene,梵蒂岡博物館收藏)



    06、提齊安諾·維伽略(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1488年(一說為1490年)-1576年8月27日),英語系國家常稱呼為提香(Titian),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

    提香出生于意大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卡多列,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瓦尼·貝利尼的畫室學畫,與畫家喬爾喬內是同學。

    代表作:《沉睡的維納斯》(Sleeping Venus ,Location: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 Dresden State Art Museums)



    07、雅格布·卡魯西 (Jacopo Pontormo Carrucci,1494年5月24日- 1557年1月2日),通常被稱為雅格布·達·蓬托莫,雅格布·蓬托莫或者干脆蓬托莫,是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學校的風格主義畫家和肖像畫家。

    他的作品深刻體現了一種從意大利文藝復興冷靜透視投影規律中轉變的風格。作品以纏繞的姿勢和模糊的透視著稱;人物似乎經常浮動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完全不受重力阻礙。

    代表作:《卸下圣體》(The Deposition from the Cross,Location?: ?Church of Santa Felicita, Florence,Italy)



    08、老彼得·布呂赫爾(荷蘭語:Pieter Bruegel de Oude,約1525年-1569年9月9日),文藝復興時期布拉班特公國(曾在15-17世紀建國,領土跨越今荷蘭西南部、比利時中北部、法國北部一小塊)的畫家,以地景與農民景象的畫作聞名。

    根據加勒·范·曼德爾的記載,他出生于鄰近布雷達(Breda)的布羅赫爾(Broghel),但不確定所指的是拉丁語中位于荷蘭的布雷達,或指比利時的布雷(Bree)。

    1559年開始,他省略名字Brueghel當中的「h字母」,而在作品上署名Bruegel。

    代表作:《通天塔1563》(此畫面積為114×155厘米,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收藏)

     

    09、埃爾·格雷考(西班牙語:El Greco,1541年-1614年4月7日),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雕塑家與建筑家?!鞍枴じ窭卓肌痹谖靼嘌牢闹幸鉃椤跋ED人”,是依格雷考的希臘血統而取的別名;

    格雷考在畫作上通常署名以希臘文全名 Δομ?νικο? Θεοτοκ?πουλο?(多米尼克·提托克波洛斯,西班牙文: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

    代表作:《奧斯卡伯爵的葬禮》(The Burial of the Count of Orgaz,Location: Iglesia de Santo Tomé, Toledo, Spain)



    10、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意大利語: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于羅馬、那不勒斯、馬耳他和西西里。

    他通常被認為屬于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代表作:《女占卜師》(The Fortune Teller ,巴黎盧浮宮收藏)



    11、彼得·保羅·魯本斯(荷蘭語:Sir Peter Paul Rubens, 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弗蘭德斯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的畫有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強調運動、顏色和感官。

    魯本斯以其反宗教改革的祭壇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及有關神話及寓言的歷史畫聞名。

    代表作:《掠奪紐西普士的女兒》(The 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 ,慕尼黑國立美術館收藏)



    12、喬治·德·拉·圖爾(法語:Georges de La Tour,1593年3月13日-1652年1月30日),法國巴洛克時代畫家,生于法國洛林,以繪畫燭光作為光源的晚景聞名,題材主要為宗教畫和風俗畫。

    代表作:《新生兒》(The Newborn ,Location:Musée des beaux-arts de Rennes, Rennes ,France)



    13、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但屬于古典主義畫派。

    代表作:《阿卡迪亞的牧羊人》(The Shepherds of Arcadia,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收藏)



    14、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開茲(西班牙語: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年6月6日-1660年8月6日),文藝復興后期、巴洛克時代、西班牙黃金時代的一位畫家,對后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哥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

    他對印象派的影響也很大。他通常只畫所見到的事物,所畫的人物,幾乎能走出畫面;他也畫過一些宗教畫,但其中的神像宛如人間,充滿緊張和痛苦的表情;他畫的馬和狗充滿活力。

    代表作:《布雷達之降》(The Surrender of Breda,1635,畫面描寫1625年荷蘭軍隊在布雷達向西班牙軍隊投降,Location: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Spain)




    15、林布蘭·哈爾曼松·范·萊因(荷蘭語: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歐洲巴洛克繪畫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主要人物,被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他排名第九,次于第八的安妮·法蘭克。

    他所處的年代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荷蘭的科學藝術與商貿成就達到頂峰。

    代表作:《夜巡》(The Nightwatch,Location:Amsterdam Museum)



    16、巴托洛梅·埃斯特萬·牟利羅(西班牙語: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8年1月1日-1682年4月3日),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家。生于西班牙塞維利亞,死于塞維利亞。

    代表作: 《善良的牧羊人》(The Young Christ as the Good Shepherd,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收藏)


      
    17、約翰尼斯·維梅爾(荷蘭語:Johannes Vermeer, 1632年8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一位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畫家。他畢生工作生活于荷蘭的代爾夫特(Delft),有時也被稱為代爾夫特的維梅爾(Vermeer van Delft)。

    維梅爾與林布蘭經常一同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他們的作品中都有透明的用色、嚴謹的構圖、以及對光影的巧妙運用。維梅爾善于精細地描繪一個限定的空間,優美地表現出物體本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的真實感與質感。

    代表作:《戴珍珠耳環的女孩》(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拍過同名電影,海牙莫里斯邸宅美術館收藏)



    18、弗朗索瓦·布歇(法語:Fran?ois Boucher,1703年9月29日-1770年5月30日),法國洛可可時期的重要畫家。又譯做法蘭撒·布歇或是法蘭克斯·布雪。他以綜合性,感官的繪畫主題聞名。

    代表作:《浴后的狄安娜》(Diana after bath  巴黎盧浮宮收藏)



    19、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西班牙語: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

    戈雅是西班牙皇室(Spanish Crown)的宮廷畫家,半島戰爭時留在馬德里,繪制了西班牙王位覬覦者約瑟夫·波拿巴的像,也用畫作記錄了戰爭,也就是在研究上仍有很多歧見的《戰爭的災難》。

    代表作:《裸體的瑪哈》(The Naked Maja,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收藏)



    20、雅克-路易·戴維(法語:Jacques-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又譯達維特,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在1780年代繪成的一系列歷史畫標志著當代藝術由洛可可風格向古典主義的轉變。他是當代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代表作:《薩賓的女人》(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收藏)



    21、約瑟夫·瑪羅德·威廉·特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對后期的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18世紀歷史畫為主流的畫壇上,其作品并不受重視,但在現代則公認他是非常偉大的風景畫家。

    代表作:《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鐵路》(Rain, Steam and Speed——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倫敦國立美術館收藏)



    22、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國風景畫家。

    代表作:《從主教廷眺望索茲貝里大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the Bishop Grounds,倫敦維多利亞阿佰特美術館收藏)



    23、讓-巴蒂斯·卡米耶·科羅(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1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蒙的空間感。

    代表作:《摩特楓丹的回憶》(Souvenir de Mortefontaine,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收藏)


      
    24、歐仁·德拉克拉瓦(法語: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法國著名浪漫主義畫家。

    代表作:《自由領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巴黎盧浮宮收藏)



    25、奧諾雷·杜米埃 (法語:Honoré Daumier,1808年2月26日-1879年2月10日),法國著名畫家、諷刺漫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是當時最多產的藝術家。

    代表作:《三等車廂》(The Third-Class Carriage,1862,Locati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26、尚-弗朗索瓦·米勒(法語:Jean-Fran?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他以寫實徹底描繪農村生活而聞名,是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

    代表作:《拾麥穗的婦人》(Gleaners,1857,Location: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27、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法國著名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span>

    代表作:《畫家的畫室》(The Artists Studio, 361X598cm,Location: 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28、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19世紀末法國學院派畫家。

    布格羅的繪畫常用神話作為靈感,以19世紀的現實主義繪畫技巧來詮釋古典主義的題材,并且經常以女性的軀體作為描繪對象。

    布格羅在世時于法國和美國都享有高度的名聲,并且在一生中獲得眾多的榮譽,同時他的作品在當時也都以超高價賣出。

    作為那個時代沙龍畫家中的佼佼者,布格羅成為后來崛起的印象派等前衛藝術的首要攻擊對象,并且在20世紀由于現代主義的崛起而被遺忘。

    到了1980年代,對于人物畫和19世紀畫風的興趣重新崛起,布格羅的繪畫才又開始被重視,并且被認為是學院派藝術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他的畫作流傳下來的有822幅,另有許多作品下落不明。

    代表作:《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1879,Location: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29、卡米耶·畢沙羅(法語: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丹麥裔法國的印象派、新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喜好寫生,畫了相當多的風景畫,他的后期作品是印象派中點彩畫派的佳作,此外,畢沙羅的人像畫也有他特殊的風格。

    代表作:《春雨中的蒙馬特大街》Boulevard Montmartre Spring Rain ,1897)



    30、愛德華·馬奈法文: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與印象派之父。

    馬內的畫風乍看之下應該屬于古典的寫實派畫風,其人物細節都相當有真實感。但馬內之所以也被歸為印象派畫家的原因,在于他所畫的主題,顛覆了寫實派的保守思考。

    要畫戰爭,就畫沖突性高的,被處決的畫面。要畫野餐,就畫爭議性高的對比,裸女自然的坐在穿西服的紳士當中。

    馬內很明顯的表示出,印象派并不僅僅靠繪畫技巧來與眾不同,主題也可以重新思考的一個概念。

    代表作:《女神游樂廳的吧臺》(法語:Un bar aux Folies Bergère,1882,刻畫了巴黎著名劇院夜總會女神游樂廳的場景,英國倫敦大學的科托德美術學院收藏)



    31、埃德加·伊萊爾·日耳曼·德加(法語: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昵稱為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生于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

    代表作:《舞蹈教室》(The Dance Class,1874,Location: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
     


    32、溫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1836年2月24日-1910年9月29日),美國風景畫畫家和版畫家,他被認為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是美國藝術界的卓越人物。

    代表作:《抽打游戲》(Snap The Whip,Location:Butler Institute of American Art, Youngstown, Ohio)



    33、阿爾弗雷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年10月30日-1899年1月29日),法國印象派創始人之一,出生于法國巴黎的一個英國人家庭,之后恢復英國國籍,惟大部分時光在法國渡過。

    西斯萊主要創作風景畫,風格受到印象派同道和柯羅的影響,主要作品有《楓丹白露河邊》、《魯弗申的雪》、《馬爾利港的洪水》、《洪水泛濫中的小舟》等。

    他的畫作在生前并不被人看重,死后才獲得好評。

    代表作:《莫雷的橋》(The Bridge at Moret,1893,Location: 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34、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國畫家,風格介于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他的作品為19世紀的藝術觀念轉換到20世紀的藝術風格奠定基礎。

    他的作品對亨利·馬蒂斯和巴勃羅·畢加索產生重要的影響。他使用富有凝聚力的繪畫方式,其作品深刻影響并革新了20世紀美術,特別是1895年首次個人展和1907年作品的官方回顧展。

    代表作:《浴女》(Women Bathing,哥本哈根新卡斯堡美術館收藏)



    35、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為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雷尼·羅丹,法國雕塑家。

    代表作:《吻》(The Kiss ,1882,巴黎羅丹美術館收藏)



    36、奧斯卡-克勞德·莫內法語:Oscar-Claude Monet, 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印象”一詞即是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都有其推廣。

    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突顯或平涂式的輪廓線。

    此外,他對于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曾長期探索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代表作:《睡蓮盛開的池塘》(又名日本橋)(Water Lily Pond)



    37、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法國畫家,也是印象派發展史上的領導人物之一。其畫風承襲彼得·保羅·魯本斯與讓-安東尼·華托的傳統,對于女性形體的描繪特別著名。

    代表作:《船上的午宴》(Luncheon on The Boating Party ,Location: The Phillips Collection, Washington, DC)



    38、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魯索(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1844年5月21日-1910年9月2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以純真、原始的風格著稱。他曾經是一名海關的收稅員,也是自學成才的天才畫家,其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

    代表作: 《夢境》( Dreamland ,1910,紐約現代博物館收藏)



    39、湯姆·考普斯維特·艾金斯(Thomas Cowperthwaite Eakins,1844年7月25日-1916年6月25日),美國現實主義畫家、攝影家、雕塑家及藝術教育家,被譽為美國繪畫之父。

    代表作:《克拉斯臨床手術》(The Gross  Clinic,費城藝術博物館)



    40、瑪麗·斯蒂文森·卡薩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1844年5月22日-1926年6月14日),美國畫家和版畫家,但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法國,并成為印象派畫家。

    代表作:《包廂中的女人》(1881,華盛頓國立美術館收藏)



    41、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俄語: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4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巡回展覽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Haulers on the Volga ,Location: State Russian Museum, St. Petersburg)



    42、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年8月19日 - 1894年2月21日),法國印象派畫家。

    他描繪了許多從室內窗邊眺望窗外或巴黎街景的人物,例如《室內》,站在窗邊的女性,背向著觀眾,右邊側面男性坐在椅子上看報紙。這是一幅率直的都市風景,描繪現代生活的瞬間——居住巴黎奧曼斯大道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景象,洋溢富裕家庭的氛圍。

    其他許多作品,如《阿讓特的帆船》《下雨的巴黎街道》《奧曼斯大道上的交通島》等,把大自然中明麗的光感和豐富的色彩描繪出來,呈現給觀者的是光色之美。

    代表作:《下雨的巴黎街道》(1877,芝加哥藝術協會收藏)



    43、歐仁·亨利·保羅·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生于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分藝術史家將他歸于后印象派。他死后作品才開始名聲大噪。

    代表作:《兩個大溪地女人》(Two Women of Tahiti,1899,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44、文森·威廉·梵高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后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躋身于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的藝術作品的行列。他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十,次于第九偉大的17世紀畫家林布蘭。

    代表作:《星夜》(The Starry Night ,1889, Location: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City)



    45、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年1月12日-1925年4月14日),美國藝術家,因為描繪了愛德華時代的奢華,所以是“當時的領軍肖像畫家”。

    他在一生中創作了900幅油畫,2000多幅水彩畫,以及無數幅素描畫、炭筆畫。他的畫作描繪了他游歷世界各地時的所見見聞。據說,薩金特是中國油畫家李鐵夫在美國學畫時的老師。

    代表作:《安格紐女士》(Lady Agnew,1892,蘇格蘭國家畫廊收藏)


       
    46、喬治·皮埃爾·秀拉(法語:Georges-Pierre Seurat,又譯作喬治·秀拉;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法國點彩畫派的代表畫家,新印象派的重要人物。

    他的畫作風格相當與眾不同,畫充滿了細膩繽紛的小點,當你靠近看,每一個點都充滿著理性的筆觸,與梵谷的狂野,塞尚的色塊都大為不同。秀拉擅長畫都市中的風景畫,也擅長將色彩理論套用到畫作當中。

    代表作:《大杰特島的星期日下午》(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收藏)



    47、阿爾豐斯·慕夏捷克語:Alfons Maria Mucha,1860年7月24日-1939年7月14日),捷克籍的畫家與裝飾品藝術家,曾赴法國求學,并在巴黎揚名。

    其海報作品以端莊優雅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唯美的線條聞名,形成獨樹一格的風格。他的姓有時也按捷克語的發音翻譯為“慕哈”。

    代表作:《百合的圣母》



    48、古斯塔夫·克林姆(德語:Gustav Klimt,1862年7月14日-1918年2月6日,又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生于維也納,是一位奧地利知名象征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是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

    代表作:《吻》(The Kiss,1908,維也納奧地利博物館收藏)



    49、華金·索羅拉-巴斯蒂達西班牙語:Joaquín Sorolla  1863年2月27日生于巴倫西亞, 1923年8月10日逝世于馬德里省的賽迪亞),西班牙畫家。

    他是一位多產的畫家,留下的作品超過兩千幅。他成熟時期的作品被人們認為是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光影主義的杰作。

    代表作:《粉紅色的罩袍》(The Pink Robe,1916,Location:Sorolla Museum Madrid Spain)



    50、保羅·希涅克(Paul Signac,1863年11月11日-1935年8月15日),法國新印象主義畫派的畫家,和修拉一起都是點彩畫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菲尼翁肖像》(Portrait of Félix Fénéon,Location: Museum of Modern Art/New York)



    51、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版畫家。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代表作:《吶喊》(The Scream,1893,奧斯陸國立美術館收藏)



    52、亨利·瑪麗·雷蒙·德·土魯斯-羅特列克-蒙法(法語:Henri Marie Raymond de Toulouse-Lautrec-Monfa,1864年11月24日-1901年9月9日),法國貴族、后印象派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被稱作“蒙馬特之魂”。

    羅特列克承襲印象派畫家奧斯卡-克勞德·莫內、卡米耶·畢沙羅等人畫風,以及日本浮世繪之影響,開拓出新的繪畫寫實技巧。

    他擅長人物畫,對象多為巴黎蒙馬特一帶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其寫實、深刻的繪畫不但深具針砭現實的意涵,也影響日后巴勃羅·畢加索等畫家的人物畫風格。

    代表作:《走進紅磨坊的葛莉》La Goulue arriving at the Moulin Rouge,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



    53、康丁斯基俄語: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通用譯法為“瓦西里·坎金斯基”或“康定斯基”,“康丁斯基”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俄羅斯畫家和美術理論家。

    代表作:《冬景》(Winter Landscape,1909,Location:Hermitage Museum, Saint Petersburg, Russia)



    54、皮爾·波納爾(法語:Pierre Bonnard, 1867年10月3日-1947年1月23日),法國畫家和版畫家,也是后印象派與那比派創始成員之一。

    皮爾·波納爾使用素描當作參考,特點是夢境。溫馨的家庭場景也許是皮爾·波納爾最有名的作品,通常包括妻子瑪爾特德。

    代表作:《巴黎早晨》(Morning in Paris)



    55、愛德華·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 ,1868-1940) ,法國畫家,納比派成員。其作品多為肖像畫、室內畫和裝飾性壁屏,常以周圍常見的食物為題材。維亞爾實現了拉斯金、莫里斯等人提出的“藝術平等”口號。

    代表作:《在水邊花園里吃東西的人》(Figures Eating in a Garden by the Water,1913)



    56、亨利·馬蒂斯(法語:Henri Matisse又譯馬諦斯,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法國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畫家。

    馬蒂斯與畢加索、馬歇爾·杜尚一起為20世紀初的造型藝術帶來巨大變革。

    他也是野獸派的領袖。野獸派主張印象主義的理論,促成了20世紀第一次的藝術運動。

    使用大膽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線條就是馬蒂斯的風格。風趣的結構、鮮明的色彩及輕松的主題就是令他成名的特點,也使得其成為現代藝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舞蹈》(The Dance,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



    57、皮特·科內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后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后代的建筑、設計等影響很大。自稱“新造型主義”,又稱“幾何形體派”。

    代表作:《百老匯爵士樂》(Broadway Boogie-Woogie,1943,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



    58、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羅馬尼亞語:Constantin Brancu?i 1876年2月19日-1957年3月16日),羅馬尼亞雕塑家和現代攝影家。

    他是繼奧古斯特·羅丹之后,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被譽為現代主義雕塑先驅。他在1904年進入布加勒斯特國立藝術大學就讀,畢業后前往巴黎發展。在完成傳統學院訓練后,布朗庫西受到非洲藝術和羅馬尼亞民間藝術熏陶,逐漸形塑出他獨特的雕塑風格。

    代表作:《吻》(The Kiss)




    59、莫里斯·德·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French Fauvist Painter,1876年4月4日—195810月11日),法國野獸派畫家,自稱傳統的叛逆者,曾揚言要用鈷藍與朱紅摧毀藝術院校。

    作畫愛用強烈的對比色彩,認為顏色本身就有強烈的感染力。早期屬于野獸主義畫派,1908年以后逐漸放棄野獸主義轉而接受立體主義影響。

    代表作:《吧臺》(The Bar Counter,1900)



    60、勞爾·杜飛Raoul Dufy,又譯勞爾·杜菲,1877年6月4日-1953年3月23日),法國畫家,擅長風景和靜物畫,早期作品先后受印象派和立體派影響,終以野獸派作品著名。

    代表作:《旺斯》(Vence,1923)



    61、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 (俄語: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1879年2月23日-1935年5月15日),或譯馬列維基,是俄羅斯至上主義創始人、構成主義、幾何抽象派畫家。

    代表作:《絕對主義的創作》(Suprematist Composition,1916,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收藏)



    62、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年12月18日-1940年6月29日),德國裔的瑞士籍畫家。他曾在慕尼黑美術學校習畫,并制作了許多以黑白為主的版畫和線畫。

    1914年與好友赴突尼斯旅行期間獲得靈感,從此成為彩色畫的畫家,創作出極為優異的作品,知名的作品包括Fish Magic、 Zitronen和 Viaducts Break Ranks等,畫風被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大大影響。

    他也曾執教于魏瑪,德紹和杜塞爾多夫等地。他對色彩的變化有獨特的鑒賞力,成熟時期的作品更大量采用多種多樣的混合媒材,比如沙子或木屑等,創作出具有特別張力畫作。他和他的朋友,俄國畫家康定斯基,都是當時包浩斯的名師。

    代表作:《魚的循環》(Aroundfish)



    63、弗朗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1879年1月22日-1953年11月),出生于法國,其父為一成功的古巴商人。一開始畢卡比亞崇尚印象主義,后轉而立體主義。約于1909年加入立體主義團體“巴托.拉瓦”集團。

    1913年,他放棄了立體主義的觀點。1915年后,轉而投向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運動。

    代表作:《圣特羅佩斯港夜間效果》Port of Saint-Tropez, Evening Effect, 1909)



    64、安德烈·德蘭(André Derain 1880年6月17日-1954年9月8日),二十世紀初期的法國畫家。德蘭是二十世紀初期藝術革命的先驅,他和亨利·馬蒂斯一起創建了野獸派。

    代表作:《森林之路》(The Path of forest,1928)



    65、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西班牙語: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通稱畢加索,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陶藝家、舞臺設計師及作家,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作逾兩萬件。畢加索是少數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代表作:《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66、約瑟夫·費爾南·亨利·雷捷(法語:Joseph Fernand Henri Léger,1881年2月4日-1955年8月17日),法國畫家、雕塑家、電影導演。早年由印象派、野獸派轉入立體派,1909年與羅貝爾·德洛奈一起倡導“由反差引起的自由色彩之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了凡爾登戰役,之后進入了“活力時期”,創作了一批描繪勞動者的圖畫。

    1920年代到1940年代,雷捷往返于法國、美國之間,1935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個人展,1945年加入法國共產黨。晚年轉入古典主義風格,曾為聯合國總部作畫。1955年獲圣保羅雙年展大獎,同年逝世。

    代表作:《三個女人》(Three Women,1921)



    67、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年5月13日-1963年8月31日),法國立體主義畫家與雕塑家。布拉克于1882年出生于法國阿讓特伊,1963年卒于法國巴黎。他與巴伯羅·畢加索在20世紀初所創立的立體主義運動,深深影響了后來美術史的發展,“立體主義”由其作品而來。

    代表作:《拉西奧塔》(La Ciotat,1907)



    68、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1882年7月22日-1967年5月15日),美國繪畫大師,以描繪寂寥的美國當代生活風景聞名。

    代表作:《背風的海岸》(The Lee Shore,1941,私人收藏)




    69、莫里斯 郁特里羅 (Maurice Utrillo ,1883年12月26日-1955年11月5日),法國風景畫家。出生于巴黎,逝于朗德省達克斯,他的母親是畫家蘇珊娜·瓦拉東。

    在19歲時因飲酒過度而無法工作。在母親的堅持下開始作畫不致虛度年華,后來成為著名的法國街道景色畫家。

    代表作:《伶俐兔子小歌舞場》(1913,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收藏)



    70、亞美迪歐·莫迪瑞安尼(意大利語:Amedeo Modigliani,1884年7月12日-1920年1月24日),意大利藝術家、畫家和雕塑家。表現主義畫派的代表藝術家之一。

    代表作:《手扶前額的裸體》(Reclining nude with Left Arm Resting on Forehead,1917)



    71、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1885年4月12日-1941年10月25日),法國藝術家,1904年19歲時作品已在獨立者沙龍參展,早年旅居英國,受阿凡橋派的后印象派畫風影響較大,1910年代早期與他的妻子索尼婭·德勞內一起開啟了奧費主義運動。

    他生平大部分時間呆在巴黎,一戰期間則前往西班牙和葡萄牙。晚年則走抽象主義路線,風格近似保羅·克利。

    代表作:《艾菲爾鐵塔》(The Eiffel Tower,1911,瑞世巴塞爾美術館收藏)



    72、迭戈·里韋拉西班牙語:Diego María de la Concepción Juan Nepomuceno Estanislao de la Rivera y Barrientos Acosta y Rodríguez,Diego Rivera,1886年12月8日-1957年11月24日),生于墨西哥瓜納華托。墨西哥著名畫家、活躍的共產主義者。

    里韋拉最主要的貢獻是促進墨西哥興起墨西哥壁畫復興運動。1922年至1953年,里韋拉在墨西哥城、查賓戈、庫埃納瓦卡、舊金山、底特律、紐約市等地畫壁畫。1931年,他的第二次回顧展覽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迭戈·里維拉是為數不多被世界公認的墨西哥畫家,積極參與共產主義運動,托洛茨基流亡墨西哥時曾經提供庇護;妻子芙烈達.卡羅(Frida.Kahlo) 也是有名的畫家(在編號92里介紹)。他們的故事曾經在2002年拍成電影《Frida》,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代表作:《多娜·埃琳娜·弗洛雷斯·德卡里略的肖像》(Portrait of Sra. Dona Elena Flores de Carrillo,1953,私人收藏)



    73、胡安·格里斯(Juan Gris,1887年3月23日-1927年5月11日),本名José Victoriano González-Pérez,西班牙畫家、雕塑家。

    他一生中在法國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緊密相連出現的一種創新的藝術流派—立體主義,在立體主義之間中最有特色的。

    代表作:《咖啡館里的男人》(Man in the Café,1914,Location:Gallery 172,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Philadelphia)



    74、亨利-羅伯特-馬塞爾·杜尚(法語: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 ,臺譯杜象,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美籍法裔畫家、雕塑家、國際象棋玩家與作家,二十世紀實驗藝術的先驅,被譽為現代藝術的守護神。

    其作品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西方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5歲開始繪畫,受立體主義、觀念藝術、達達主義影響。作品多顯示反戰、反傳統、反美學。

    代表作:《下樓梯的裸女》(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1912, Location: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75、馬克·夏卡爾又譯馬克·夏加爾; 1887年7月6日-1985年3月28日),出生名莫伊舍·扎卡爾羅維奇·夏卡爾,巴黎派畫家之一。出生于俄國的猶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

    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于少年夏卡爾心中的,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

    1922年離開俄國,定居于巴黎近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移居美國,開始設計芭蕾舞的布景和服裝。這些畫中的動物、物體和人取材于個人生活、美夢和俄羅斯民間傳說。「超現實主義派」一詞據說是阿波利奈爾(Apollinaire)為形容夏卡爾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卒于法國圣保羅。

    代表作:《我與村莊》(I and the Village,1911,紐約現代博物館收藏)



    76、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美國藝術家,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之一。

    歐姬芙的繪畫作品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其主題相當具有特色,多為花朵微觀、巖石肌理變化,海螺、動物骨頭、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為主。

    她的作品中常充滿著同色調的細微變化,組成具有韻律感的構圖,某些時候歐姬芙畫中的物品外輪廓,讓觀者感到此物品的清脆感。

    代表作:《蔓陀羅》(Jimson Weed,1936, Location: the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180X212cm)



    77、喬治歐·德·奇里訶(Giorgio de Chirico,1888年7月10日-1978年11月20日),意大利超現實畫派大師,生于希臘東部的沃洛斯,由西西里裔的父親和熱那亞裔的母親養育成人。他是形而上派藝術運動的始創人。

    代表作:《愛之歌》(The Song of Love,1914,紐約現代博物館收藏)



    78、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奧地利畫家,師承古斯塔夫·克林姆,是20世紀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現主義畫家。席勒的作品特色表現力強烈,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且主題多是自畫像。

    代表作:《戴黑帽的女人》(Woman with Black Hat,1909,私人收藏)



    79、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1890年7月20日-1964年6月18日),意大利畫家。一生活動主要在博洛尼亞,1907年入博洛尼亞美術學院進修,1930-1956年在此任教。

    他擅長靜物畫,畫風受到意大利古典畫派、熱里柯、塞尚和立體派的影響。關于瓶罐器皿的油畫就超過1000張,在其畫作中,這些靜物成為抽象的符號。1948年,獲威尼斯雙年展繪畫獎。

    代表作:《道》(Passage,1913)



    80、馬克斯·恩斯特德語:Max Ernst,1891年4月2日-1976年4月1日),德國畫家、雕塑家、圖像藝術家及詩人。作為一名多產的藝術家,恩斯特是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主要領軍人物。

    代表作:《新娘的禮服》The Robing of the Bride,1940,130X96cm,威尼斯古根漢美術館收藏)



    81、格蘭特·伍德(Grant DeVolson Wood ,1891年2月13日-1942年2月12日) ,美國畫家,出生在愛荷華州四英里以東的安納摩薩。他的很多繪畫作品逼真地描繪了他的故鄉愛荷華州的平民和農村景象。伍德溫和的諷刺和平淡無奇的闡釋有時會引起異議,特別是《美國哥特式》——20世紀的標志性的繪畫形象,這是幅真正使他開始成名的畫作。

    代表作:《美國哥特式》(1930,Location:Are Institue of Chicago)



    82、胡安·米羅(Joan Miró i Ferrà,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加泰羅尼亞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從小時候,米羅就對于大自然的風景非常熱愛,對于自己成長的地方更是如此。

    畫畫對于安靜及敏感的他來說,似乎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工作。他的父親對于天文很有興趣,而此興趣多少也影響到米羅。

    米羅喜歡畫女人、小鳥、太陽、星星。畫作常以自創符號及色塊構成,成為獨特的個人風格。與畢加索、達利并列西班牙后三大藝術家。

    代表作:《荷蘭室內》(紐約現代博物館收藏)



    83、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 1897年9月23日-1994年7月20日),比利時畫家,以其超現實主義風格的裸女畫著名。

    代表作:《克莉希絲》(Chrysis,1967,德國沃基金會收藏)



    84、雷內·馬格利特(法語:René Fran?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中帶有些許詼諧以及許多引人審思的符號語言而聞名。

    他的作品對于事先設想現實狀況的情形提出挑戰,并且影響今日許多插畫風格。

    代表作:《偽鏡》(The False Mirror,1935,私人收藏)



    85、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1898年7月22日-1976年11月11日),美國著名雕塑家、藝術家,動態雕塑的發明者。

    代表作:《飛龍》(Flying Dragon,1975,Location:Art Institute 0f Chicago)



    86、亨利·斯賓賽·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月31日),英國雕塑家,以大型鑄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聞名。受到英國藝術圈的推崇,他的創作為英國在現代主義藝術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代表作:《斜倚的人形》(Reclining Woman,1930)



    87、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1899年2月19日-1968年9月7日),阿根廷/意大利藝術家。生于阿根廷圣塔非省的羅薩里奧,其父為意大利人,其母為阿根廷人。

    代表作: 《空間概念/等待》(Spatial Concept/Waiting,私人收藏)



    88、阿爾伯托·賈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年10月10日-1966年1月1日),瑞士雕塑家,存在主義大師。

    代表作:《斷喉的女子》(Woman with Her Throat Cut,1932,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



    89、林飛龍 (唯一的華裔,在古巴出生)(西班牙名:威爾弗雷多·奧斯卡·德拉康塞普西翁·林·伊·卡斯蒂利亞Wifredo óscar de la Concepción Lam y Castilla,1902年12月8日-1982年9月11日),古巴超現實主義畫家。

    代表作: 《雨林》(The Jungle,1943,紐約現代博物館收藏)



    90、薩爾瓦多·達利-多梅內克(普波爾侯爵)(加泰羅尼亞語:Salvador Domingo Felipe Jacinto Dalí i Domènech, Marquès de Púbol,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他與畢加索和米羅一同被認為是西班牙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3個畫家。

    代表作:《哥倫布之夢》(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by Christopher Columbus,1959,Location:The Salvador Dali Museum, Saint Petersburg, Florida, United States)



    91、威廉·德·庫寧荷蘭語:Willem de Kooning,1904年4月24日-1997年3月19日),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家,出生在荷蘭鹿特丹。

    后二戰時期,德庫寧的畫為抽象表現主義或行動繪畫的風格,后來被稱為紐約學派的一部分。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于2011年9月舉辦了他的大型回顧展。

    代表作: 《女人》(Woman,1952,紐約現代美術館)



    92、芙烈達·卡蘿(西班牙語:Frida 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墨西哥女畫家,以自畫像著名,許多畫作受到墨西哥自然及文化的影響。

    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約阿坎街區。父親是德裔猶太畫家與攝影師,家族來自羅馬尼亞的奧拉迪亞(Oradea,二戰前是匈牙利屬地)。芙烈達一生長時間受到身體損傷的侵害,6歲時就得小兒麻痹,從此成了瘸子。

    在作品里,她以畫筆替自己換上不同的裝束,替面容戴上堅忍的情緒;深沉濃密連結成一線的眉毛,緊閉的雙唇與極具特色的胡須,她將自身肉身的苦痛、疾病以及生命的磨耗,轉化成創作能量。當代服裝設計師從她的畫作中汲取了源源不斷的造型、及色彩搭配創意。

    她的才華讓她的丈夫對她一見鐘情,芙烈達丈夫是著名墨西哥畫家迪亞哥·利弗拉。

    代表作:《宇宙、地球(墨西哥)和修洛特爾神的愛的擁抱》(The Love Embrace of the Universe, the Earth (Mexico), Myself, Diego, and Se?or Xolotl,1949)



    93、巴爾蒂斯(波蘭語:Balthus,1908年2月29日-2001年2月18日),原名巴爾塔扎·克洛索夫斯基·德羅拉(波蘭語:Balthasar Klossowski de Rola),波蘭裔法國具象派畫家。

    其作品既廣受推崇,又極富爭議,那些描繪青春期少年的作品尤為有名。在現代藝術激烈變革的時代,巴爾蒂斯卻是一位具有古典主義情結的畫家,鐘情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構圖嚴謹,畫面寧靜而抒情。

    代表作:《白日夢》(Dreaming,1938)



    94、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年10月28日-1992年4月28日)生于愛爾蘭的英國畫家,為同名英國哲學家的后代。

    其作品以粗獷、犀利,具強烈暴力與噩夢般的圖像著稱。中后期作品主體為在狹小空間內的玻璃或金屬幾何籠子里的抽象雄性肖像,背景通常為極平坦的平面。

    代表作:《站立在街道的伊莎貝爾畫象在倫敦蘇豪區》(Portrait of Isabel Rawsthorne Standing in a Street in Soho,1967, Location: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95、杰克遜·波洛克 (Paul Jackson Pollock (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被公認為美國現代繪畫擺脫歐洲標準,在國際藝壇建立領導地位的第一功臣。

    1929年就學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師從本頓。1943年開始轉向抽象藝術。

    1947年開始使用“滴畫法”,把巨大的畫布平鋪于地面,用鉆有小孔的盒、棒或畫筆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其創作不作事先規劃,作畫沒有固定位置,喜歡在畫布四周隨意走動,以反復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復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人稱“行動繪畫”。此畫法構圖設計沒有中心,結構無法辨識,具有鮮明的抽象表現主義特征。

    代表作: 《藍 (白鯨)》(Blue (Moby Dick ,1943 , Location:The Ohara Museum of Art)



    96、尼古拉·德·斯塔埃爾(法語:Nicolas de Sta?l,1914年1月5日-1955年3月16日),俄羅斯裔法國抽象畫家。

    代表作:《音樂家》 (Les Musiciens ,1952)



    97、安德魯·奈維爾·魏斯(Andrew Nowell Wyeth,1917年7月12日-2009年1月16日),又譯懷斯,美國當代重要的新寫實主義畫家,以水彩畫和蛋彩畫為主,以貼近平民生活的主題畫聞名,作品已被相當多的博物館、藝廊重視與收藏,包括了美國國家畫廊。

    代表作:《克莉絲汀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 ,1948 , 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



    98、約瑟夫·博伊斯(德語:Joseph Beuys,1921年5月12日-1986年1月23日),德國行為藝術家,其作品包括各種雕塑、行為藝術,信奉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觀點。

    代表作:《二十世紀末》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99、安東尼·塔皮埃斯西班牙語:Antoni Tàpies,1923年12月13日-2012年2月6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藝術理論家。

    他是世界級非形式主義代表,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杰出的西班牙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收藏于巴塞羅那安東妮·塔皮埃斯基金會,并在其中設有研究中心。

    代表作:《人物》(Personage)



    100、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美國藝術家、印刷家、電影攝影師,是視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

    安迪·沃荷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出生,在他的家鄉匹茲堡,有安迪·沃荷博物館紀念他的作品及一生。

    在他成為商業插畫家獲得巨大成功之后,沃荷曾經從事畫家、前衛電影制作人、檔案家、作家等工作。他亦發明了廣為流傳的“成名十五分鐘”理論。

    代表作:《射擊瑪麗蓮》(The Shot Marilyns )


    沃荷實際上在1964年繪制了五種顏色的瑪麗蓮,具有不同的彩色背景:紅色,橙色,淺藍色,鼠尾草藍和綠松石,他將它們存放在他位于曼哈頓東47街的工作室。

    工廠攝影師Billy Name的朋友Dorothy Podber(1932-2008)看到最近完成的畫作在工作室里相互堆疊,詢問沃霍爾是否可以拍攝它們。

    沃霍爾認為,她相信她想要拍攝這些畫作。(Shot 有拍攝以及射擊的雙重含義) Podber甩掉她的一副黑色手套,從她的錢包里取出一把小左輪手槍,向四張“Marilyn”畫作開了一槍,后來被稱為The Shot Marilyns。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内射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巨茎中出肉欲人妻在线视频|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天天澡日日澡狠狠欧美老妇 |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 97人妻碰碰视频免费上线| 东京一本一道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 99RE6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少妇无套内谢免费视频|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做暖暖大全免费不卡|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 成人网站网址导航| 一本一道VS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午夜成人无码电影| 亚洲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成人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区在线观看亚洲| 又大又粗又硬放不进去了|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综合| 桃子视频在线播放WWW|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看爽爽爽| 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日韩内射美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A|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综合一区| 日韩av综合免费在线|